- N +

经济日报:AI是巨响还是呜咽

最近,科技圈里开始流行一句话:人工智能(AI)带来的冲击,也许“并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这句话反映的是,一些人对于AI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生活及工作习惯这一趋势的思考,甚至是担忧。

对此,一部分技术伦理学者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借助AI工具查找资料、完成文本写作、生成图片时,人们正在丧失一些基本能力,包括曾经独属于人类的创造性、深度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痴迷于这种技术带来的便捷,而对技术依赖可能导致的“人的退化”毫无警惕之心。

麻省理工学院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就对这个问题展开了量化研究:

研究人员将54名参与者分为三组,分别要求其使用OpenAI的人工智能ChatGPT、谷歌搜索引擎以及不借助任何工具,完成数篇文章创作。其间,研究人员通过脑电图监测了受试者32个大脑区域的活动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出显著差异:使用ChatGPT的受试者相较于其他两组,脑神经连接强度最弱,其执行控制能力和注意力投入度较低,且在神经、语言和行为等层面均表现不佳。而不使用任何工具的参与者展现出最强且分布最广的脑神经连接,他们更加投入,好奇心更强,更注重自主性,对自己的文章也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

就此,研究报告得出结论,长期使用人工智能或将导致人类认知能力下降。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娜塔莉亚·科斯米娜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日益依赖或将降低人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发育中的大脑来说,面临的风险最高。

科斯米娜指出:“你在这些(使用ChatGPT的受试者完成的)文本中不会看到任何分歧性的观点,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种‘一切被平均化的状态’,每个人、每篇文章都变得平庸。”

而美国企业家、特斯拉和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话则讲得更加直白,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一个“人类智力走低、但机器智能飞速提升”的两极分化世界。

与此针锋相对的一派观点被称为“技术乐观主义”。

技术乐观主义者通常信奉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论断——“技术是人的延伸”,就像广播是听觉的延伸、汽车是腿脚的延伸。而AI,可以被视为知识的延伸,也许有朝一日还会演变成“意识的延伸”。他们相信,AI可以把人们从那些单调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专注于更具创造力、更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终有一日,AI会引领人类步入一个“美丽新世界”。

悲观与乐观,究竟哪个更靠谱一点?似乎都有点道理,但又都无法自圆其说。因为,二者都忽略了最大的变量——人。

人不是AI的背景。人类的未来,也不必在退化与进化中二选其一。

或许应该这样说:站在AI时代的前夜,每个人手里都握有一把钥匙,但不同的人会因为对技术的运用方式差异打开不同的大门,前往截然不同的世界。至于打开哪扇大门,不是AI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