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中青报:“爸妈替我在线相亲”,助力还是越界?

29岁的赵敏敏在微信里收到妈妈发的一条条“男嘉宾链接”时,才知道妈妈在相亲软件上替自己相亲。在妈妈每天如备考般地高频率刷新后,软件界面显示,已有125个父母查看过她的信息,联系人列表有45位“潜在亲家”,还有好几个男生已通过妈妈筛选沟通,列入“候选人”名单。

赵敏敏想敷衍,但妈妈要求“好好和人家聊”,这让她很无奈:“和她说平台信息不一定真实,她也不听。我虽然期待亲密关系,但不希望父母过度介入。”

一直“母胎solo”的刘欣则在上周刚见了两位“男嘉宾”,一位是自己在交友软件上匹配的,另一位是爸爸用相亲软件帮她找的。两人约定好,爸爸帮她“初筛”,她再和感兴趣的人进一步接触,“效率加倍”。

近年来,相亲软件将目标瞄准父母,推出了能与“未来亲家”交流的新服务。子女相亲超越了小区公园的地理局限,点燃了“在孩子婚姻大事上无法亲力亲为”父母们的行动热情。越来越多焦虑的父母涌入相亲软件或直播间,认真地为子女找对象。

父母替年轻人在线相亲,是助力还是越界?

父母替我完成“海选”第一步

“父母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只是在当下随着时代变迁出现了一些新模式。”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博士(在读)陈晓表示,过去人们会通过媒人或熟人介绍等形式,现代父母则利用互联网参与到子女的择偶选择之中,“技术发展了,父母也融入其中”。

95后女生吴佳是主动和妈妈提起相亲软件的,原因也是“提高效率”——妈妈先根据自身判断对男士们进行筛选,和对方沟通,觉得不错的就分享给吴佳。吴佳同意了,就把还不错的“男嘉宾”微信推过去。若不同意,妈妈就回绝对方的邀请。

相亲软件上,界面风格是适合父母使用的大字版,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免费账号一天可获得15条优质推荐,如果想主动发起聊天,要缴纳399元3个月的会员费。吴佳没有让妈妈付费注册会员,妈妈只能体验低配版本——发布个人信息,被动等待感兴趣的人主动邀约,解锁页面,沟通合适的,父母再交换彼此孩子的联系方式。

在吴佳看来,妈妈帮助她相亲,替自己完成了“海选”的第一步。父母们可以把年轻人碍于面子不知如何问出口的现实问题直接询问,例如着不着急结婚、有几套房、工资收入等等。父母的匹配也能降低自己的筛选难度,提高见面效率。

找对象过程中,吴佳会及时和妈妈同步。“比如我和最近聊得比较好的男士一起出去,会把情况跟我妈说,她就很支持继续接触,也不会阻拦我。”两人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相处愉快。

“妈妈还挺开心的,给我找对象,她可以‘阅男无数’,也可以看到一些帅哥,觉得很有趣。”吴佳说。

“年轻人的阅历总是有限的。父母有很多过来人的经验,能够给我更多启发和建议,在第一轮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吴佳认为,如果年轻人本身有意愿,配合父母一起找对象是个不错的选择。“就算自己找对象,最终还是让父母把关,特别是你要步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

“父母介入孩子的婚恋不一定是完全糟糕的,重要的是父母有没有用一种更平等的方式,一同参与其中。”在陈晓看来,父母用合适的方式参与到子女的婚恋中,能够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为孩子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同时用第三方视角帮助子女判断这个人是否合适。

“当父母尊重子女的选择,而不是随意评判,反而能真正为孩子提供助力。”陈晓说。

“担心以后的生活被父母牢牢锁住”

不是所有人都能欣然接受父母为自己相亲。

因为希望女儿早点成家,江西55岁的陈阿姨也把女儿的信息发上了婚恋软件,为此还开通了899元的年度套餐。女儿年近30岁依旧单身,面对周围亲戚朋友的“关切”,陈阿姨有了压力:“好像有一种力量在推着我往前走,如果我不这么做,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陈阿姨的女儿许恬今年29岁,在北京工作。拗不过妈妈的执着,她和几位男士加了联系方式,但大多都“聊两句就默契地消失”。“妈妈把联系方式给我时,只有比较模糊的背景信息,比如学历、工作、家庭环境,对方的性格和爱好往往是未知数。”许恬说,每次见面都像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只有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双方父母都还挺满意,万一要谈恋爱结婚,不会遭到阻拦。

90后男士李自在上海从事互联网工作。在他看来,这些婚恋软件给了父母一个发泄焦虑的出口,仿佛再就业一般点燃了退休生活的热情。过去爸妈只能口头上催,现在,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就能看到五湖四海的“优质年轻人”,亲自上手为子女找对象。

让李自感到艰辛的是,自从爸妈开始换上鲜艳的头像,和其他有着同样期望的父母在软件上聊得火热后,每次电话的话题都变成了找对象:“这个女士的爸爸很不错,他们家是体制内的,我们聊得很好,你主动联系一下试试。”“我和这个女士的妈妈打过电话,她家孩子工作也好,你们聊聊呗。”

“这种方式让我产生了抵触情绪。”李自无奈地说,每当他流露出“这人不合适”的意向,父母的反应常是“你是不是没有认真和人家姑娘相处”“你年龄大了错过了就耽误不起了”。当他表达“不想继续讨论,觉得压力很大”时,父母又说:“哎呀,我们没有给你压力,你和人家简单聊聊天就好啦,你看你都30多岁了……”

“我每天运动、阅读、工作,空闲时去旅行,单身生活也可以很充实。我不排斥亲密关系和相亲,但不喜欢父母管我。”李自说。

赵敏敏也认为,妈妈每天都在上面聊天,远程为自己相亲,每天发微信介绍,让她“很有压力”。“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是明码标价的商品,被父母放在婚恋软件上打折出售,他们似乎很希望我嫁出去。”赵敏敏说,“这让我担心以后的生活也会被父母牢牢锁住。”

“父母对于相亲的热情程度往往比年轻人要高。”陈晓指出,这一代的父母热衷于帮子女相亲,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在社会中如何定义自我。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亲子的关系界限较为模糊,孩子的“终身大事”成为父母的“终身大事”。但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的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在觉醒。新一代年轻人强调个体性,更看重自身需求。当两代人对于生活的定义不同,矛盾就会出现。

“当年轻人边界感较强,对生活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父母过度卷入子女的择偶大事就存在隐患。”陈晓认为,很多年轻人反感父母为自己相亲,是因为感觉到了被强迫和控制。

“还有一些父母,表面上是为子女的婚姻大事着急,实际可能有自己未完成的议题。”陈晓指出,父母对某一类相亲对象有执念,可能是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或亲密关系不满意,想要从子女身上得到弥补。

陈晓表示,父母需要更关注自身的需求,把重心放到自己身上,不把时间精力过多地投入到子女的婚恋问题中。

如何在婚恋问题上“达成共识”

吴佳发现,能和父母在婚恋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年轻人并不多。她曾与好几个男生聊天,对方不知道父母在相亲软件上为自己找对象,只是碍于父母的强硬,和吴佳加上了微信。但聊不了几句,吴佳明显感觉,对方是在被父母逼着聊,内心是排斥的。

因此,吴佳让妈妈帮忙找对象时,一定要在软件上问清楚:你家孩子到底知不知道父母在帮他找对象、是否排斥这种方式。“如果对方排斥的话,其实就没有交流下去的必要了。”

吴佳认为,父母参与子女的婚恋,应当扮演朋友的角色,能够倾听子女的意见。“一定要经过子女的同意,要在双方都知道的前提下进行。父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母对孩子的婚恋问题表达担忧和着急是合理的,但同时也应该表达对孩子的信任。”陈晓认为,父母需要接受,子女的人生规划与选择会和自己期望的不一致。因此,要明确婚恋是子女自己的事情。父母能做的是分享看法和建议,但最终的决定和执行需要让子女完成。“现代社会,很多人没有慎重地考虑婚姻,没有真正去经营关系,离婚率也比较高。作为父母,不要剥夺孩子面对问题、承担责任的能力。”

年轻人面临父母的强势介入怎么办?

陈晓建议,对于一些控制欲较强的父母,年轻人应当更坚定自己的底线,不认可就不接受,但也要用合适的方法多表达真实想法。“比如平时很坚定地拒绝,必要时也可以和爸妈撒个娇。”

“对于年轻人而言,什么样的生活能让你感到幸福,应该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大众期待。”陈晓表示,如果有需求,年轻人可以抱着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相亲,以好奇的态度去对待。“出去认识新的人,未必获得的是爱情,但可能能获得潜在的新东西。”

同时,面对相亲软件和平台,也要警惕风险。“任何能够戳中人们痛点的都会成为一门生意。”陈晓提醒,父母和年轻人都要擦亮双眼,注意隐私保护,避免被骗。

“不要让父母随便付费,很多人会利用父母的焦虑去骗钱。如果父母不听,必要时可以向周围的亲戚求助,或是和父母商量一下,付费多少是可接受范围的。”陈晓表示,年轻人还可以鼓励父母在退休前发展兴趣爱好,更专注自己的生活。

经历两种相亲模式后,吴佳还是更倾向于自己去尝试和体验:“自己去聊,能把握好聊天的感觉,明确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想进入怎样的关系中,再慎重作决定。”

(应受访者要求,除陈晓外,其余为化名)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