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出现“男性病例”一事,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涉事医院和杂志社就学术不端一事发布声明。然而除了此前报道的“离谱论文”,记者在中国知网搜索,再次发现有二十余篇妇科论文或文献出现男性病例,还有前列腺相关论文出现女性病例。
“离谱论文”为何层出不穷?记者暗访期刊发表中介,对方声称仅需支付5000元就可以代写代发一篇刊发在国际医学学术期刊的医学论文,当事人除了单位名称、科室、姓名之外,无需提供任何科研材料。
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离谱论文”的背后一方面暴露了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则呈现了医疗领域不合理的“唯论文”评价体系。


二十余篇妇科论文现男性患者
继此前发现的“离谱”妇科论文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再次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相关论文,发现有二十多篇论文及文献也存在妇科论文出现“男性病例”的情况。
如一篇名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的论文中,在“研究对象”里称:“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中男性 38 例,女性 22 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
该论文探讨的是“子宫肌瘤”护理,然而研究对象中不仅出现了“男性患者”,而且还出现了表述错误,两个组均为“实验组”,无“对照组”。该论文作者为湖南省肿瘤医院康某,查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护士执业注册信息可以看到,康某已经获得了护士执业注册。
另一篇名为《妇科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治》文章中,以妇科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但对照治疗组中也出现了40例男性患者。该文章作者沈某为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的副主任医师。
让人诧异的是,还有一篇题为《综合性护理对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的护理体会》的论文,其中称,选取前列腺炎患者52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4∶12,参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6∶10。前列腺炎患者中出现了“女性患者”。
该文章的作者为辽宁省丹东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王某,也获得了丹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护士执业注册。
记者梳理看到,这些“离谱论文”的作者均为各地医院的医护人员,甚至包含湖南省肿瘤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
这二十多篇论文中,有3篇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注:此前澎湃报道过其中2篇离谱论文),有11篇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此外,还有部分发表于《当代医药论丛》《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等。其中《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中国医药指南》等均为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
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曾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是因为杂志社当时的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审核人员未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查,未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对于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同日,《实用妇科内分泌》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也回应称正在核查具体情况。
论文中介称数千元即可代写代发
为何学术期刊中离谱论文频现?广州一位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些论文一看就是出自论文工厂。”她表示,由于医护人员考核、评职称都有论文要求,但医护人员日常工作较忙,就出现了代写、代刊发一条龙的“论文工厂”。
记者通过搜索引擎和电商平台搜索:“医护评职称”,能看到大量中介发布信息称“可代发期刊,1个月见刊”。这些店铺在宣传上表示仅提供发刊、校对、查重服务,但记者联系后对方就会发来微信联系方式,表示可以“代写论文代发,全包”。
记者以护士身份微信联系后,中介称会根据评职称的要求和时间来选定刊发的期刊,一般2周左右可以写好论文,1个月时间完成审稿,随后就可以刊发,其间除了作者的单位名称、科室、姓名,不需要提供任何科研资料。
“全包”的费用从3000元至上万元不等,中介表示主要看期刊等级及刊发时间。
记者询问上述提及的《中国医药指南》期刊,中介表示“可以发”,论文写发费用为3800元,但已经排到了明年的刊期,版面费为8000元。但如果想加急,也可以支付13000元版面费,提前至今年年底出刊。对方多次强调“版面费是录用后单独付给杂志社的”。
上述提及发布“离谱论文”11篇的电子杂志《实用妇科内分泌》,对方表示也可以发,且电子杂志费用较低,全包(代写论文、代刊发)只需要5000元左右,且包含版面费。
记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期刊年度出版概况看到,《中国医药指南》从2015年至2024年,近10年平均每年刊发文献5923篇,其中2015年至2019年,年度总文献量一直保持在8000篇以上。而《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过去5年平均每年刊发文献2057篇,2019年年度总文献量达到了4775篇。
而记者梳理前述二十多篇出现“妇科论文出现男性患者”“前列腺论文出现女性患者”的论文,发表时间集中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专家:应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
对于这种学术乱象该如何整改?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这些“离谱论文”一方面暴露了学术期刊的审稿机制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则呈现了医疗领域不合理的“唯论文”评价体系。
“首先这种违背基本常识的论文能够发出来,很显然期刊的审稿机制形同虚设,从编辑到编辑部主任,甚至主编,可能文章看也没看就发表了,这背后显然是存在一些代发表论文链条的,收到钱就刊发,杂志社也不进行质量把关。”熊丙奇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水刊”不能简单辞退责任人了事,管理部门需要进行调查整改,对于违规严重的期刊应进行取缔。
其实“水刊”问题也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看到,今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2025年《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名单列出了5本预警期刊,并注明预警原因为“论文工厂”。不少高校也开始出台负面清单,对于“有问题”的刊物文章不再视为学术成果。
但支撑学术“水刊”的背后,还有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唯论文”评价体系。
“像中小学教师、医护人员这些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是没有时间去做一些研究的,也很难研究出来一些东西,更应该关注他们在实际岗位上的贡献。但评职称、晋升却必须要求发表论文,这个评价要求是和岗位脱节的,因此只能找人代写代发。”熊丙奇指出,“论文工厂”就是这种畸形的职称评审要求所制造的“怪胎”。
他告诉澎湃新闻,国家一直在反复强调推进破除“唯论文”的改革,人社部曾在2016年发布《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改革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等不再作硬性要求,而可用能够体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和水平的工作总结、教案、手术病例、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替代。
但落到实处,如何深层次破除“唯论文论”的评价体系?熊丙奇指出,最重要的是需要改革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医护人员职称晋级及评审制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