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新城市志|上海再攻坚,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继年初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8.0版方案之后,上海再推重磅举措。

日前,上海发布《关于加力提速推进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的通知》,明确在实施世行对标改革、优化惠企政策服务、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等十个方面开展营商环境攻坚突破行动。

营商环境是衡量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多年来一直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此番宣布推进十大攻坚突破行动,标志着营商环境优化的再发力。

优化营商环境,上海从未止步

优化营商环境,已连续多年成为上海“新春第一会”的主题。今年2月发布的《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标志着上海营商环境优化已进入“8.0”时代,该方案共安排了58条任务举措。

2月5日以来,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各区陆续发布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方案,统一工作步调,形成矩阵式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取得初步成果。

比如,涉企行政检查方面,1月1日以来行政执法“检查码”已在全市推广,基本实现“无码不检查”、“扫码可评价”;政务服务方面,4月10日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随申兑”上线,新推出一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协同共建方面,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执法部门建立沟通对话机制,合力推进宽严相济“有温度”的执法等等。

既如此,上海为何还要紧锣密鼓再推十大攻坚突破任务?

相关方面介绍,这些任务“都是企业需求迫切、部门协同推进要求较高的事项,落地实施需要攻坚克难”。也就是说,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需求最强烈,同时实施起来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所以需要予以重点攻坚。此次十大攻坚突破任务,实际上也是从年初的“8.0”版方案中着重筛选出来的。

这十大任务,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概况:加力、攻坚、借力、问效。加力,就是要推出新一批增量举措;攻坚,就是要强化跨部门协同推进;借力,就是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问效,就是要扎实提升企业感受。比如,涉企行政检查方面,将在前期全面推广“检查码”的基础上,重点转向如何查得好、不扰企,探索创新更多的非现场检查方式,切实提升广大经营主体的感受度。

这种有的放矢,本身就是对于“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理念的一种践行,即真正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对标国际一流,更注重企业感受

笔者注意到,此次十大攻坚突破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估改革。具体做法是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BR评估方法论的底层逻辑和价值导向,进一步向完善监管规则、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落地效果升级,推出对标改革新的任务清单,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先进实践,拉长板补短板,加快塑造营商环境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方面,目前世界银行已将企业感受度纳入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这意味着上海也要有新的对标,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更加注重企业的实际“获得感”;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竞争格局重塑,产业链竞争加剧、国际资本流动趋缓,也要求上海要持续对标最高标准,在构建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上拿出新作为、取得新突破。

长期以来,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营商环境都是直面全球最优秀的城市和地区进行竞争。新的内外部环境下,上海要继续让全球资本“用脚投票”,理应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势。而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估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十大任务还有一个特点,是突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如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提升银企撮合实效;围绕打通“最后一公里”,赋能街镇优化企业服务和基层执法,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感受。这一点在当前同样非常有必要。

上月中旬,上海出台《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新高地。在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提质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潜力可挖,对此重点发力,既是民营企业发展之所需,也有利于为上海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打牢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上海在这方面已有很多行动。如去年就专门出台了《上海市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上个月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也明确,将落实好新一轮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

这一次又将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和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感受纳入十大攻坚行动,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切实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决心。

展现挑大梁、作贡献的主动担当

作为中国首个“5万亿元GDP之城”,上海的各类政策往往具有风向标意义。此次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行动的出台,也不例外。

日前,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在解读民营经济促进法时指出,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修复制度,助力民营企业迸发更多创新活力。而这些要求,在上海这次的十大行动中都有直接体现。

比如,围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打击侵权、保护企业力度;开展长三角区域海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开展“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建立“信用+风险”监管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分级分类监管实质性落地……

一定程度上说,上海推出的这十大行动,既是精准聚焦本土企业的现实需求,也是为国内一些重点领域的营商环境优化突破,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从更大的背景下来看,上海的十大攻坚行动,还有一层特别的意义,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展现经济龙头为全国发展大局挑大梁、作贡献的主动担当。

上个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要求,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加强融资支持。

上海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既主动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估改革,又结合营商环境优化中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予以攻坚突破,正是“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一种务实行动,并向世界传递出“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积极信号。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急企业之所急,纾企业之所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创新活力,真正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局面,就能“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海报设计  郁斐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