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不但迅速更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经济发展主线之一。
今年一季度,汽车大省排序有所变化。数据显示,安徽、广东、山东、重庆、江苏、陕西、北京、浙江、上海、湖南成为汽车产量十强省份。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各省份汽车产量排名中,安徽反超广东,以 76.17 万辆居全国第一。

除安徽之外,湖南汽车产业的表现十分亮眼。今年一季度,湖南汽车产量达到 36.84 万辆,首次冲进了全国前十。
细分来看,汽车产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不仅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表现强劲,其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样占据领先地位。此外,这些省份的 GDP 总量均位列全国前二十,显示出汽车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中国汽车产业营收规模已第二年突破 10 万亿元,成功超过房地产市场的新房销售营收 9.67 万亿元。
在这样的变革之中,汽车产业的兴衰,正影响着相关省份 GDP 的涨落。
皖湘突飞猛进
据公安部 2025 年初的统计,2024 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53 亿辆,倘若对应七普中国家庭总量(约 4.94 亿户)来看,中国正逐步实现家家户户有汽车,也正成为 " 车轮上的国家 "。
安徽,已成为汽车第一大省。数据显示,今年 1-3 月,安徽汽车产量达 76.17 万辆位居全国第一,超过广东近 10 万辆。同期,广东汽车产量达 66.51 万辆。
安徽造车,为何这么猛?实际上,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统计口径调整带来的红利。
据了解,从 2025 年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汽车产量统计方式,由此前的 " 企业法人所在地 " 改为 " 生产地统计 ",这一调整将直接推高安徽汽车产量数据。以比亚迪为例,此前在合肥的产量被计入广东,而新规实施后汽车产量归入安徽。
除此原因之外,安徽能超越广东,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功不可没。
实际上,早在新能源汽车尚未发展成熟之时,合肥就押注了该赛道,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和资本招商,吸引了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企业的入驻和发展。在合肥经济开发区," 整车——零部件——后市场 " 全链条布局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80 多家。
得益于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2024 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137.6 万辆,其产量排名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
" 不过,尽管安徽汽车产量超过了广东,但在汽车产业的综合能力上,安徽相较广东还有较大差距。"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安徽在技术、品牌、综合控制能力等方面,均有待提升。

✎安徽合肥城市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若说安徽汽车产业的优势在于全产业链的集群效应,而广东雄厚的传统造车基础、大湾区科创实力和珠三角港口优势,共同构筑其汽车产业的发展。
以深圳为例,作为广东省汽车产业的领军城市,凭借起步早、政策利好以及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深圳汽车产业展现出强劲势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深圳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暴增 56.3%,约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 14 倍,成为拉动深圳 GDP 的重要引擎。
除了安徽超过广东登顶第一之外,湖南的异军突起同样引人注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湖南汽车产量达到了 36.84 万辆,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而湖南的进位,最大动力也在于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提升。今年 1-3 月,湖南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23.13 万辆,超过去年全年,位次也由第 15 位提升至全国第 4 位。
若看湖南汽车产业的突围之路也极具特点。
一方面,湖南充分发挥自身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厚底蕴,将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巨头在商用车领域的技术积累,顺势导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目前已引入培育比亚迪长沙、北汽株洲、中车电动等 10 多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
" 相比东部地区,湖南凭借相对较低的营商成本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湖南成功吸引了比亚迪等头部车企落户。而头部车企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直接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 曾刚说道。

✎湖南长沙城市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湖南充分发挥本地锂资源丰富的优势,正通过构建 " 锂资源开发 - 电池材料 - 动力电池 - 整车制造 " 的全产业链条。
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当前汽车产业十强省份中,除安徽、广东、湖南之外,陕西、江苏、山东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其中,在比亚迪西安基地带动下,近些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疾驰;江苏则依托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特别是理想和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引领,稳中有进;山东在潍柴动力和中国重汽的推动下,商用车转型成效显著。
汽车兴,经济兴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汽车产量十强省份的洗牌,不仅折射出汽车产业格局的调整,更是成为观察区域经济的重要窗口。
细看汽车产量前十的省份,这些省份 GDP 总量均位列全国前二十,且 GDP 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如曾刚所分析," 汽车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支撑,而其自身又能强力反哺区域经济,为地方经济带来就业、税收等多方面的贡献。"
在过去二十年间,房地产曾是全国经济的第一支柱,2020 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的 7.34%,间接带动的相关产业占 9.9%,合计约占 GDP 的 17%。然而,随着市场逐渐饱和,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保持高增长,各省份纷纷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正接棒成为新增长引擎,上海、深圳、西安、重庆、广州、合肥等城市争先入局。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汽车总产值达 11 万亿元,占全国 GDP 比重接近 10%,首次超过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第一经济支柱。" 而从区域来看,那些具备雄厚制造业基础、健全产业链配套和旺盛消费需求的地区,汽车产业往往发展得更为顺利。" 曾刚说道。

✎汽车焊装生产线 图源:图虫创意
例如广东、江苏、山东、安徽、陕西等地,这些地区不仅拥有完整的汽车制造体系,从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组装,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机遇,占据先发优势。
汽车产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经济优势。头部车企的落户不仅带来直接投资,更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从而带动就业、增加税收,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以陕西为例,今年一季度,以比亚迪系、吉利系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矩阵,6 家重点车企斩获 740.2 亿元产值,同比暴增 72.4%,单领域贡献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达 4.4 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工业增长总量的 44%。
实际上,历史经验和经济规律早已证明,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转型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西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22 年底,西安凭借 101.55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以不到 3 万辆的微弱优势超越上海的 99 万辆,问鼎 "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这背后,比亚迪贡献了西安新能源汽车的 99.5 万辆产量,占比高达 97.98%。
换句话说,比亚迪凭借一己之力,将西安推上了第一的宝座。而这一成就,也是西安从传统工业城市向新能源汽车高地转型的重要标志。
从税收角度来看,根据中汽政研测算,2023 年不计算关税,汽车税收收入合计约 1.9 万亿元(含针对汽车产品和成品油征的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车购税、车船税及汽车制造业企业所得税),在全国税收收入中占比约 10.7%。如果考虑到整个制造、服务产业链,这个比例至少为 15%。
有税收收入,就意味着城市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力和财政基础 ,就能支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说,汽车产业的兴衰成败,正牵动着经济表现。
不过,虽说汽车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互补互助的关系,但曾刚表示,当前存在各地一哄而上发展汽车,尤其是在特新能源汽车领域,这可能导致未来市场容量不足和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 在人工智能、5G 通信、物联网等技术持续突破和加持下,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要看产量,更应注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企业盈利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回归理性,避免政府过度干预,重视市场规律。" 曾刚说道。
✎ 撰文 阿力米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