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学术之梯”鼓励承担重大任务;“管理之梯”支持组建带领团队;“产业之梯”帮助转化前沿成果。在这里,人才密度之高和科研资源之丰富,让年轻人愿意长期发展

上海模速空间。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终生难忘的一天——他们在“模速空间”参加一场以“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为主题的沙龙时,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面对面交流。

这些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他们身处的科研环境如何?记者日前来到毗邻“模速空间”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采访了3位青年科研人员代表。他们都不到30岁,但已在这家新型科研机构挑起了大梁。

“实验室提供了‘三梯合一’的发展通道,帮助我们年轻人实现多维价值。”刘翼豪博士说,“‘学术之梯’鼓励我们承担重大任务,在科研中取得突破;‘管理之梯’支持我们组建带领团队,在挑战中持续成长;‘产业之梯’帮助我们转化前沿成果,在产业中验证实际价值。”

在攻坚道路上“沿途”转化

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刘翼豪的头衔是青年科学家,带领近30人的科研团队研发多模态大模型。在中国科学院读博期间,这个小伙子就进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实习,师从实验室领军科学家乔宇和董超,研究图像、视频的复原和增强技术。在这里,他感受到新型科研机构人才密度之高和科研资源之丰富,萌生了在实验室长期发展的想法。

获得博士学位后,刘翼豪从实验室青年研究员做起,参与了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工作。他开发的图像复原和编辑功能,可以让大模型用户成为“PS一键大师”——只需用鼠标点击一下,就能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雨雾”等干扰因素,显著提升图像质量。

凭借突出的科研业绩,他在“学术之梯”和“管理之梯”上取得进步,从青年研究员晋升为青年科学家,正在带领团队研发多模态大模型。刘翼豪表示,“我们希望它有理解世界的能力,可根据用户的指令,生成各种符合物理规律的视频,用于科普教育、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和具身智能等领域。”

当前,全球已发布的多模态大模型都无法完全理解、构建世界,生成的视频往往有不符合物理规律的内容。为了破解这个世界级难题,刘翼豪带领团队采集、筛选各种物理数据,再用标注好的数据训练大模型;同时,他们训练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让它学会根据已有物理知识推理出新的结论。

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他们还“沿途下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登上“产业之梯”。据介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将多模态生成技术应用于动画制作,大幅提升了动画产业的生产效率,已推出中国首部原创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

细分领域在这里交叉融合

“在这里,我可以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同行交流,实现技术的迁移。”实验室青年研究员吴雯告诉记者。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回到家乡上海,进入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她在剑桥研究语音情绪识别和精神疾病分析,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细分领域。在实验室,她与人工智能各细分领域的研究者成为“隔行同事”,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将语音解析技术迁移到了脑机接口领域。

吴雯解释,“语音是一种时间序列信号,脑电和脑磁也属于时间序列信号,所以这两个领域之间能实现技术的迁移。”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条技术路线,她研究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用外部设备采集脑电和脑磁信号,再通过时间序列信号解码技术,让人用意念操控机械臂等设备。今后,她和同事还有望通过信号解码,破译人脑正在接收的信息。

实验室举办的“星河Talk”论坛等学术活动,也让吴雯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据介绍,实验室经常邀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知名专家出席活动,每次都会吸引众多青年科研人员参加。这些年轻人先聆听专家演讲,再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课题展开深入讨论,这种学术氛围令他们受益匪浅。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工程师田诗涵说,“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广阔的产业合作平台。工作之余参加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交流活动,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通过分享各自的实践经验,会相互激发出创新灵感。”

总有新项目,总在最前沿

今年2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桃源2.0”,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放。这是一个具身智能通用仿真平台,为机器人提供虚拟仿真的训练环境。

在这个项目中,26岁的田诗涵参与了仿真数据集和训练评测框架体系开发工作。“我们已开源了一个高质量仿真场景数据集GRScenes-100,它提供100个涵盖家居和商业空间的场景资产和数万个物品资产,具有空间布局真实、模型结构逼真和语义标注丰富等特点,还允许用户多粒度灵活复用。”田诗涵告诉记者,她正在设计开发一个训练评测框架,旨在为具身智能研究人员打造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模型评测的一体式、全工具链解决方案。

过去两年里,田诗涵先后参与了人工智能基础开放平台、大模型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具身智能虚拟仿真训练等多个项目。“每接触一个新项目,我都边学边干,感觉自己成长特别快,因为我一直处在科技最前沿,和最好的团队在一起。”她感慨道。

这样的感受,是实验室很多年轻人的共同心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加入这个团队。

2022年以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携手十余所国内顶尖高校,开展了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近8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入选这个项目,其中80%以上的生源来自“九校联盟”,不乏人工智能特色专业的佼佼者。

本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届联培博士生项目夏令营启动报名,邀请有志于投身人工智能前沿研究的本科生和硕士生6月来沪。据介绍,联培博士生项目依托高校培养优势和实验室的世界级科研平台,让优秀青年进入国际一流的研究环境,在顶尖科学家的指导下挑战前沿难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在充足算力等各项保障下,产出有创新策源价值的成果。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