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AI重塑公考培训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AI将在教育领域引发颠覆性变革,公考培训赛道也不例外。

据界面新闻获悉,“公考培训三巨头”之一的华图教育近期上线了一款针对公考面试场景的AI点评产品,今年下半年还将陆续上线针对申论、行测等科目的AI产品。目前,行测的好几个功能在进行内测。

粉笔对于AI的探索速度更为迅猛,最早在2023年开始聚焦内部、有限制、小场景使用AI;2024年7月推出粉笔AI老师,聚焦答疑和辅导场景;同年底推出面试AI点评产品;今年3月上线AI系统班,全程由AI老师驱动学习流程。

而试图摘掉“公考”帽子的中公教育,在去年9月将自身战略定位更改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后,将AI的发力点瞄向就业。其推出的自研大模型“云信”可用于AI答疑、智能选岗。

据界面新闻独家获悉,中公教育还将于5月29日推出首款智能硬件产品,面向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等课程。该公司表示,2025年将持续加大对AI的研究和投入,重点聚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推出AI就业智能硬件、就业线上服务平台、数据中台等。

“AI在公司内部已经是All in的状态。”华图教育轮值CEO蔡金龙在接受界面新闻独家专访时称,“以前大家可能对AI应用何时大规模推广还存在犹豫,但经过几场关键战役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已经达成了共识,AI不仅是公考的入场券,对很多赛道都是。因为AI技术提高生产力,对内对外、对成本和收入都是助力,是一个高杠杆点。

为何是面试场景?

公考的面试环节向来被视为考生的 “决胜战场”,这也是华图教育落子AI的首个场景。

一个业内人士在和界面新闻交流时称,备考前期很多学生根本不关心面试,觉得笔试很难。但一旦过了笔试,就会花很多钱和精力在面试上,因为笔试过了不容易,愿意为最后一步拼一把。

蔡金龙在解释华图教育研发这款AI面试点评产品时称,大模型爆发后,教育行业中常被称为的“不可能三角”——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正在被打破。这三者的协同在教培企业里也有很多可挖掘的点。

团队对这些点进行了横纵两个维度的排序:横轴是可达成性,即当前技术水平下,其可控的技术能完成的概率;纵轴是对学员的影响力,即重要性。

上述两个维度的筛选结果显示,AI面试的排序较高,属于短时间需求量大,且以现有技术方案能够低成本高质量达成,所以最终选择AI面试这个点进行突破。

而从以往实践来看,传统面试培训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参差不齐,面试点评作为面试中的重要部分,各家机构通常由实战老师或点评助教完成,但老师和助教水平不一。

即便是像华图这样的大型机构,尽管通过规模化的师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点评质量的底线,但仍然难以完全消除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AI的介入能减小水平差异,再次拉高底线,让最差的情况也比原来人工点评要好。

反馈效率也是传统面试培训的一大短板。人工点评时,点评者在长时间的工作后容易出现疲劳,导致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而机器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能够时刻保持 “精力充沛”,全面、及时地为学员提供高效的反馈。

另一大痛点是,当学员被多个助教点评,甚至同一个助教多次点评时,由于人脑记忆有限,点评者可能将学员当作新同学重新点评。而AI可以无限记忆学员过往情况,未来对一道题的点评会基于过去一系列题的点评,质量显著高于人工。 

从成本上看也是一笔划算的账。人工点评需要支付单位每小时的成本,与机器花费的token费用相比,两者成本差距在两个数量级以上。

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华图教育采用的是人机结合的技术路线,将点评工作及点评前的教研工作拆分成若干环节,在判断回答 “度” 的环节由人把控,像逻辑表达这类机器擅长的工作则交给机器。 

“由于大模型是基于概率的,机器有时会出现幻觉导致错误,比如回答深度、细节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但在人机混合状态下,质量甚至能超越最高水平的老师。”蔡金龙表示。

面试场景之外,笔试是所有公考考生面临的第一道坎,也能AI产品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场景。

蔡金龙对界面新闻透露,下半年大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产品上线,笔试相关的行测、申论等多个学科,以及学习、练习、测评、规划、督学、答疑等多个场景都会涉及。产品开发完成后会先进行局部试点,再做全国推广。目前行测科目的AI功能已经在一千余家分支机构进行小范围内测,以保证产品在大规模推广时足够好用。

此外,团队还搭建了一套赛马机制,其运作模式是,针对同一功能,安排两到三支队伍同时进行研发,这些队伍可以是公司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合作的,比拼的维度涵盖速度、质量和成本,表现最好的队伍就能拿走大部分奖励。

相比华图,粉笔对于AI的探索更早,应用场景更多元,也发现了更多问题。

自2024年7月推出公考行业首个AI老师后,团队发现,虽然AI老师已经有非常好的辅导和答疑能力,但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动提问的比例还是远低预期。很多用户并不知道怎么提问,甚至没有提问的意识,所以提问本身就是需要引导和训练的能力。

其次,在学习场景里,LUI(语言交互界面)对话的形式可能不是非常高效的交互模式。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图形界面结合对话的混合交互才是更合适的方案,主动学习需要跟被动学习深入结合。

最后是学习方式高度多样化。用户的学习行为非常不标准,展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学习时长、学习路径、学习习惯等都有非常大的差别。

为此,粉笔在2025年3月正式推出AI系统班,定价680元,区别于传统的系统班,AI系统班是个系统性课程,基于大模型、数字人还有TTS等语音技术,全程由AI老师来驱动学习流程。

粉笔总裁魏亮透露,未来粉笔将以每年30%的增速加大AI研发投入,计划联合顶尖机构共建教育大模型实验室

AI加剧马太效应

在AI技术的持续冲击下,公考培训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得更为激烈。

“这次是生产力的革新,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生产关系不同。”蔡金龙认为,头部机构的马太效应会更显著,因为老牌大型机构有成熟流程,只需要用AI对流程中的环节进行生产力替代,就能提高质量、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形成双向促进。

而对于后来者,了解行业需要时间,且AI并不重塑生产关系,所以难以让老机构的“生产资料”流向他们。

当被问及目前公考头部机构的竞争关键点时,他表示最主要的是在AI应用的具体方向选择上,方向不对一切白费。鉴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利用AI实现低成本运营的能力,是几家机构首要比拼的。

所以不管是横向防范对手,还是向下抵御其他机构,具备低成本运营的能力至关重要,先把成本压下来,至于是否采取低价策略则是后续的商业选择。

从行业整体来看,在没有AI之前,很多环节基于人运作,主要依靠底线和平均线控制,甚至平均线都难以把控。而AI提供提升质量的机会,把服务质量的底线和平均线也拉得更高。蔡金龙认为,长期来看,一两年后口碑就会显现出来。

AI产品的规模化,尤其是商业化,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同样重要。粉笔创始人张小龙早在粉笔AI老师发布之时就宣称,作为一款C端(用户端)的AI产品,粉笔AI老师是“收费”且“收得起费”的。

据其最新财报显示,粉笔2024年收入为27.898亿元,同比减少7.7%,年利润为2.396亿元,较上年增加27%。粉笔曾解释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招录类考试培训行业的竞争加剧而导致培训服务的销量下降。

谈及规模化和商业化,蔡金龙认为主要瓶颈在于教育用户、培养市场。

“用户对AI产品的认知程度很关键,机构需要给学员提供快速、大规模试用的机会。”蔡金龙认为,连锁机构有一定优势,可利用已有的线下班和长线的基地班等地面场景和班主任辅助让学员试用。而对于新机构来说,要让100万同学试用,每人花100块钱就是一个亿的成本。

展望未来,蔡金龙表示,AI技术会全方位地改变公考培训行业的成本结构,一到两年就会产生明显的倍数级变化。

同时,AI会极大丰富商业模式,就像多邻国在AI助力下课程数量增多、收入暴增一样,公考行业也会因AI使得学习资源极大丰富,带来更个性化的辅导和新的变现逻辑。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