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梅花奖在上海|舞剧《朱鹮》,剧里剧外都是生命的赞歌

5月11日,作为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参评演员,朱洁静领衔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朱鹮》亮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这是朱洁静生病后时隔8个月重登舞台,她为艺术“向死而生”的精神,与《朱鹮》的创作立意正相呼应。

当中国舞剧创作迈进21世纪,舞剧题材选择的一个独特现象是“动物舞剧”的兴起,也就是以动物形象为主,运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舞剧作品,比如《野斑马》(2000年)、《藏羚羊》(2002年)、《孔雀》(2012)、《朱鹮》(2014)、《鹤魂》(2015)……这些舞剧多与自然环境主题相关,或许是其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映照出环保意识、生命自然意识的觉醒。

《朱鹮》剧照,本文摄影 叶辰亮

情·天人合一的生命呼唤

舞剧《朱鹮》的创作灵感来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关于拯救朱鹮的宣传片。而后,创作团队通过考察、采风,进一步了解了朱鹮的物种特点并确立了基本的故事框架:“从久远的农耕时代开始,朱鹮就与人类和谐共处。步入近代,人类快速奔向现代化生活,令自然不堪重负,破坏了朱鹮繁衍所必需的蓝天碧水,致使朱鹮种群在19世纪70年代濒临绝迹。直到1981年5月,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一度被宣告灭绝的‘吉祥之鸟’才重新飞进人类视线。在人们的悉心呵护下,朱鹮种群不断繁衍,目前全球已经超过5000只。”由此,取古代(山林)、近代(城市)、现代(博物馆)三个不同的时代场域,浓缩式体现朱鹮这一珍稀物种历经沧海变迁的兴衰过程,并加入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变化,呈现“正、反、合”的戏剧结构特点。

如此的故事框架,如此的结构方式,决定了舞剧《朱鹮》无法以故事情节取胜,也不能以一般的戏剧冲突吸睛;而必须在塑造朱鹮的形象、意境之美,以及表现人与朱鹮的情感上做足文章。因此,舞剧叙事不能拘泥于事务本身,而要紧紧围绕“情”发挥想象,赋予舞剧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种情感不只是人鹮共处的诗情画意,还应是在大的时空跨度中、在朱鹮历劫而生后所产生的生命感叹!如此,才能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舞剧《朱鹮》做到了以情制胜,没有连贯的情节和人物,但每一个场景都营造了一种情绪氛围,甚至可以说是一部舞蹈诗剧,有着诗性的语言和诗化的意境。为了衔接三个没有连贯情节与人物的场景,舞剧运用了道具作为线索贯穿的方法。一片羽毛,既是朱鹮的象征,也是寄寓生命情思的隐喻,延续着情感起伏的脉络,呼应着 “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主题。

舞剧《朱鹮》的选题与艺术创意视角独特、立意不凡,但具体创作中却未能完全呈现构思的三段体的样式。作品分为时长相等的上、下篇,将第三段“重生”压缩于下篇的末尾处,且由第二段至第三段的转折过于突然。尽管有“一片羽毛”的贯穿,有诗性表达思绪灵动不受时空的限制,但少了情感抒发必有所依托与铺垫,少了情感抒发层次化、多侧面的充分表达,导致朱鹮死而复生的升华部分内容单薄无法承托起情感应有的分量。

形·灵动传神的东方神韵

这部舞剧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朱鹮”的舞蹈形象塑造,体现了编导对这一独特鸟类形象捕捉与提炼的深思熟虑与精心创造。编导在选择舞蹈语言塑造朱鹮形象有三个层面的考虑:首先从外形特点考虑,通过静态的、具有“雕塑感”的身体造型确立“朱鹮”的主题形象动机,包括“栖”“涉”“翔”等动作元素,最后凝练出朱鹮这一“东方之鸟”最具代表性的造型“环臂羽冠”。其次,从动态特征考虑,以手臂闪烁般轻颤、演员指尖与头部不经意抖动以及手臂瞬间的肌肉联动传递,塑造朱鹮身体语言的“灵动感”。最后,在群舞中将舞蹈语言内在动律的“倾斜感”与大量丰富的舞台调度来展示“飞翔”,构建“人鹮和谐”的意境。

谈及对鸟类舞蹈形象的塑造,《天鹅湖》中的天鹅造型可谓经典——以“阿拉贝斯”(Arabesque)和“阿提丢”(Attitude)舞姿为主,配合手臂波浪式上下挥动,主题动机简洁精要,动作风格舒展大气。同为鸟类,朱鹮的形象塑造也有与天鹅形象类似的动机选择,比如足尖碎步、手臂挥展、小腿带动脚尖的点闪式小幅击打动作等;但编导为朱鹮这一东亚特有的鸟类增加了其独有的动作特点和东方神韵,使其形象更加灵动、流畅、温婉、细腻。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形神兼备的典型性。编导充分观察朱鹮的形态特征与动作特点,并开发身体各部位与之相适应的动作形成主题动机。除了“环臂羽冠” 、手臂轻颤、指尖抖动,还用头部轻点转动模拟朱鹮的警觉与灵巧,用脚尖触地轻点和小腿后踢模拟刨土,用双手合十模拟鸟喙啄食,用胯部环绕、前后推移运动配合“环臂羽冠”模拟朱鹮的行走……经过提炼的舞蹈动机,予以舞蹈化、艺术性地组织发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朱鹮的典型形象与动态。

二是具有拟人化的性格特点。作为舞剧的形象塑造,朱鹮不仅要有符合其形态特点的动作,还要有符合剧情的人格化特点,编导对此做了不同层次的处理。首先是领舞与群舞的性格区别。作为主角的“鹮仙”动作沉稳、大气、高贵,主要体现在其独舞中。其次是群鹮的性格差异。比如剧中塑造了一只活泼的小朱鹮,动作跳跃、欢快、灵巧,起到增加戏剧色彩的点化效果。最后是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上、下篇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朱鹮的命运,编导在动作形态与力效上做了相应变化,描写了朱鹮生的欢欣与死的哀叹。

三是具有东方气质的流动气韵美。相较于芭蕾舞中天鹅直线、舒展的舞姿,朱鹮的舞姿既强化了手臂、躯干、腿部的弯折感、曲线化,又在舞蹈的编织中加大了动作的丰富性和流动感。编导佟睿睿说:“为了能让观众感受朱鹮形象的东方美,在抓住朱鹮典型动作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屈肘、夹背等动作元素强化舞者的身体曲线;调度上使用了大量弧线而非类似芭蕾中对称的直线,强化圆融之美和流动之美。此外,羽翅道具的运用也契合了鸟类飞翔的动态特征,配合舞蹈织体的空间层次性、舞台调度的空间流动性,产生类似于音乐的和声效果,进而带来更强烈的视觉美感。”因此,舞剧《朱鹮》被誉为“东方版”的《天鹅湖》。

灵·向死而生的灵魂升华

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从2003年主演《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成为业界新秀,到2013年参加舞蹈真人秀“舞林争霸”出圈成为网红舞者,再到如今因主演《天边的红云》《一起跳舞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李清照》等舞剧作品,成长为一代舞蹈名家。她的表演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细腻且擅于刻画人物心理,2024年4月,朱洁静凭借《朱鹮》“鹮仙”一角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

朱洁静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首次参加“桃李杯”舞蹈比赛受挫,2009年,因膝盖髌骨错位被医生判定“无法跳舞”……但每一个难关,她不仅都挺过来了,而且在磨难中事业更上层楼。可是,谁又能想到,今年5月再度饰演“朱鹮”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评选,是她历时八个月未曾上台的艰难决定。原来,去年她突然生了重病,此后一直在接受治疗。

大病初愈,身体虚弱,特别饰演“朱鹮”这个角色,因为有大量肩部后展的动作牵拉伤口而疼痛难忍,全剧演出也让她的体能受到挑战。但令人赞叹的是,对舞蹈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让她决定并且能够再度站在舞台上,就像“朱鹮”的死而复生,她说是“朱鹮”让她感觉又活过来了。

演出当晚,当“鹮仙”优雅地迈着步伐出现在舞台上,观众席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观众对她坚守舞台的敬意,同时也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整场演出几近完美,朱洁静舞姿依旧闪光,技巧毫不减色,将“鹮仙”的典雅、高度的气质和圣洁、善良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在演出前的采访中说:“梅花奖演出之夜,让我们不要去管那八个月,就记住这美妙的两个小时。我会尽情地把身体交给舞台,一个动作都不调不减,把最初的《朱鹮》原原本本保留下来。”如果说十年前,大家是因《朱鹮》记住了朱洁静;现在,则是因朱洁静而记住了《朱鹮》,也记住了朱洁静为艺术“向死而生”的精神,相信她也一定会在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