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国际布克奖首次颁给短篇小说,获奖作品《心灯》关注女性日常生活与反抗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王鹏凯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当地时间520日晚,2025年国际布克奖在英国伦敦揭晓,印度作家巴努·穆什塔克(Banu Mushtaq)与译者迪帕·巴斯提(Deepa Bhasthi)凭借作品《心灯》(Heart Lamp)最终获奖,这是国际布克奖首次颁给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首部用卡纳达语写成的获奖作品。

巴努·穆什塔克是谁?早在本届长名单公布时,即使是部分印度当地媒体都在问这个问题。今年77岁的穆什塔克来自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上世纪7080年代,穆什塔克开始在印度西南部的进步抗议文学圈中写作,并参与了当时批判种姓和阶级制度的班达亚文学运动(Bandaya Sahitya movement),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作者。穆什塔克用卡纳达语写作,这是卡纳塔克邦的主要语言,大约有6500万人在使用。迄今为止,她已出版六部短篇小说集,一部小说,一部散文集和一部诗集,曾获得过卡纳塔克当地的许多重要文学奖项。

《心灯》包括了12篇最初发表于1990-2023年的短篇小说,是穆什塔克首部被译为英文的作品,讲述了印度南部父权社区中妇女和女孩的日常生活,这些故事勇敢地直面权力,揭开了种姓、阶级和宗教之下的腐败、压迫、不平等和暴力。穆什塔克在采访中表示:“我的故事是关于宗教、社会和政治如何要求女性毫无保留地服从,并在这一过程中施加非人的残酷,将她们变为从属者。媒体每天报道的事件,以及我的亲身经历,都是我的创作灵感来源,这些女性痛苦而无助的生活给我带来强烈的情感反应。我并没有进行大量研究,我的内心就是全部的田野。”

但与此同时,《心灯》并没有局限在激进的政治叙事之中,而是对女性日常生活展开美丽叙述,评审团称,“《心灯》最终将我们带回阅读的原初快乐——扎实的叙事,令人难忘的人物,生动的对话,暗流涌动的张力,以及每一次转折带来的惊喜。这些故事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巨大的情感、道德与社会政治的重量,促使我们深入其中。”

这与穆什塔克的个体经历密切相关。她成长于一个印度农村穆斯林社区,当身边的同龄女性十几岁便步入婚姻时,她选择上大学,在毕业后做过记者、律师和女性权利活动家,还曾两度当选市政委员。26岁时,她为爱结婚,这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婚姻、母职和家庭生活令她倍感窒息,一度患上产后抑郁症,于是她做了一个激进的选择:有一天,她将家中一罐用来清洗手表的白汽油浇在自己身上,手中攥着一盒火柴,正准备点燃时,丈夫抱住她,将三个月大的女儿放到她脚边,求她停下来。这段经历被穆什塔克以一种更具诗意的方式写入同名短篇《心灯》,故事里,满身煤油的主人公梅赫伦被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和脚边的婴儿阻止,她将她们抱在怀里,像朋友一样安慰、抚摸,只说出一句话:“原谅我,亲爱的。”

《心灯》(图片来源:布克奖官网)

译者巴斯提同样来自印度南部,不同于其他旨在做到“隐形”的译者她将自己的工作形容为“带口音的翻译”,认为《心灯》呈现的是一种“带有刻意卡纳达语哼唱的英语”。本届评审团主席马克斯·波特(Max Porter)用“一次激进的翻译”来形容《心灯》,认为它挑战并拓宽了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它撩动语言的褶皱,在多元的英语中创造出新的质地。”

今年的获奖结果也反映了国际布克奖近年来对南亚地区少数语言的持续关注,2023年的入选名单就包括了用泰米尔语写作的印度作家佩鲁马尔·穆如干(Perumal Murugan),他与穆什塔克共享着一种反抗性的写作传统,当作品遭到右翼印度教徒的抵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他曾宣布自己“作为一名写作者已经死亡”。

如果将视线拓宽到其它文学奖项,会看到这一主题正在过去几年不断被青睐,20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江,以及2024年国际布克奖的得主燕妮·埃彭贝克,都在写作类似的主题,即不同民族历史转型背景下社会苦难与私人情感的紧密交织,以及一种边缘但强烈的女性视角。

参考材料:

https://thebookerprizes.com/the-booker-library/prize-years/international/2025

https://www.vogue.in/content/banu-mushtaq-wrote-heart-lamp-for-33-years-nominated-for-international-booker-prize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