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箐口乡,红岩村村民伍大芬的人生转折,始于雷波三乐灵芝产业园的落户。
2022年以前,她靠采挖野生竹笋为生,年收入不足2000元。加入产业园后,她参与菌棒培育与孢子粉采集,每年4月、5月、10月固定出工,仅劳务薪金便增收1万余元,加上土地流转租金(首年150元/亩,逐年递增30元)与村集体分红,家庭年收入突破2万元。
“这里种出的赤灵芝单株最大直径长度为1.055米,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产业园负责人介绍,2024年园区产值1196万元,发放劳务工资48.6万元,村民通过“租金+薪金+分红”实现多重收益,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灵芝谷”。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自然集市展出的当地农产品。
雷波县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森林覆盖率51.27%,是大熊猫在世界上最南端的栖息地。然而,高山峡谷的地形制约、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非遗文化断代风险等问题,曾让这片土地陷入“守着金山银山却难富”的困境。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仍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2025年初,雷波县汶水、箐口、黄琅、柑子四个乡镇,率先在全国探索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建设试点,雷波县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定点帮扶、象山-雷波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帮扶机制等支持下,以彝族文化为纽带,自然生态产品为载体,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反哺乡村”的新路径。
伙伴关系定义人与自然
5月22日,由四川省雷波县东西部协作办公室、凉山州雷波生态环境局和自然伙伴计划联合主办的“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雷波)嘉年华暨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在雷波县箐口乡农文旅基地举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帮扶干部、雷波县委副书记蒋剑介绍说:“我们以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把我们这些年产业帮扶的沉淀释放出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每个行业、每位村民都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参与者。”
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自然伙伴计划发起人虞伟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自然伙伴计划强调用“伙伴关系”来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构建新型“伙伴关系”重塑人地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我们正致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度融入乡村生产生活场景。”虞伟说,生态保护非但不是发展的对立面,反而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从传统粗放模式转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高级形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场域的具体实践。”
生态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自然餐桌”。
在活动现场,一道“山上草本卤鹅肉”引起食客关注。这道菜选用山涧散养的生态鹅,结合象山白鹅生态养殖基地的自动化设备与粪污处理技术,确保鹅肉肉质紧实鲜嫩。卤水则融入本地药食同源的草本香料,让每一口都渗透着山林草木的自然回甘。
中午12时,自然主厨阿军的“自然餐桌”成为焦点。作为轻蔬食理念的倡导者,阿军曾将中国饮食文化带入耶鲁大学、联合国晚宴等国际舞台,此次他以雷波本地食材为核心,打造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雷波高山芦笋无疑是这场盛宴的主角。其种植基地采用竹根水灌溉,结合基质标准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6项关键技术,产出的芦笋纤维细、糖度高,生吃时清甜无渣。这种优质芦笋不仅登上了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的高端餐桌,更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2096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
自然餐桌上,以芦笋为灵感的创意料理令人耳目一新,雷波县沃土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夏新富介绍,芦笋取得有机认证后价格翻倍,过去只能喂猪的老茎如今被制成饮料,实现了全株利用。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发,正是雷波践行生态农业的生动案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挂职干部、雷波县汶水村第一书记赵玉佳告诉记者,雷波以生态为底色,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既守住了自然馈赠,更激活了产业价值。
从输血到造血,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政策赋能层面,雷波构建起“三级联动+多方协同”的创新机制:象山-雷波东西部协作中,宁波象山对口帮扶引入灵芝、蜜蜂等生态产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牵头的“三级纪委”帮扶体系,累计导入资金超1亿元,助力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冷链物流中心与农旅设施。以箐口乡农文旅融合项目为例,2300万元社会资本注入下,星空木屋民宿、乘云谷索道等一期项目已投运,二期素质拓展营地、玻璃栈道等预计2025年6月完工,建成后可带动全乡3000余名群众增收,年接待游客能力突破10万人次。
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正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及IP品牌化为路径,将雷波的绿水青山转化为“有机茶”“黄金笋”“富民菇”等生态产品,构建起“生态美-百姓富-机制活”的良性循环。
虞伟说:“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共振,村民在产业参与中找到价值,乡村振兴便找到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政策层面的帮扶体系,为实验区试点持续导入政策、资金与智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的创新试点,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的路径。
自然伙伴计划将社群的思路引入雷波当地的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通过在芦笋、肉牛、灵芝、脐橙、茶叶、服装、直播、土蜂、种植养殖、农文旅等十个产业中试点,选树和支持致富带头人,做好产业帮扶,提升赋能现有产业,打造便于村民参与的产业场景,提供村民家门口就业机会,释放自然生产力,建立“资源-资本-资产-品牌-效益”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高静雅说:“在雷波,我看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完美融合,用生态种植技术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既保护了伴生植物,又提高了收益。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的探索与实施,为凉山地区的可持续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在国别和国际层面具有推广价值。”
活动现场,自然伙伴计划孵化器和致富加速器正式挂牌。雷波县将在三年内通过赋能10名自然伙伴致富带头人,培育100名自然伙伴、带动千人就业,促进万人增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高级经济学家盛馥来评价:“作为绿色经济倡议的设计者,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全球绿色经济的种子在我们的雷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雷波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模式包括“三个三”,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生态价值链、文化传承链、经济发展链“三根链条”与绿色经济相结合,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反哺乡村“循环三角“的良性循环,这对全球生态敏感地区具有示范意义。”
未来三年,这里将建成10个千万级生态产业,推动彝族美食走出大山,彝族音乐走向世界。浙江宁波市挂职干部、雷波县委常委、副县长翟羽佳告诉记者:“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自然伙伴计划实验区试点,为乡村产业发展输入资源,搭建平台,为自然伙伴计划致富带头人做好服务,要让这里的青山孕育希望,溪流流淌财富,土地种出‘金子’,让每位村民都成为绿水青山的合伙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