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中世纪史诗《贝奥武甫》,在今日世界有何回声?

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不仅是英国文学的开山鼻祖,也是西方奇幻世界最重要的源头。它是托尔金开创的“中洲世界”的灵感之源;是《龙族》《盘龙》《诡秘之主》等玄幻网文世界观架构的“参照系”;是《黑暗之魂》《巫师3》《上古卷轴5》《刺客信条:英灵殿》《龙与地下城》等西方经典奇幻游戏的“公式书”。

全新增订版《贝奥武甫》由可以文化新近出版

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于1980年代在哈佛求学期间着手翻译《贝奥武甫》。他将这部中世纪史诗首次以学术性译本引入中文世界。

30年后,冯象重新修订旧译本,于今年推出了全新增订版《贝奥武甫》。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他将史诗译文从头至尾修订三遍;评注扩充四倍,覆盖所有重要校补、神话典故、历史背景;补充校订了五个附录,包含贝学小辞典、大事年表、王室谱系图等。

5月22日,在以“中世纪想象的回声”为名的思南读书会上,冯象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围绕《贝奥武甫》的价值展开对话。

“中世纪想象的回声”分享会现场。从左至右:曹元勇、冯象、包慧怡、罗岗。

《贝奥武甫》暗藏北欧日耳曼文化的悲观主义色彩

丹麦国王罗瑟迦称霸两海,国家越发强盛。不料引来怪物葛婪代,从此鹿厅变为屠场。高特王子贝奥武甫为报恩前来助阵,手刃怪物葛婪代及葛婪代之母,赢得了贵族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五十个冬天”后,毒龙来犯,年迈的高特国王贝奥武甫深入龙穴独战恶龙,将其拦腰斩断。然而此时,英雄自知运数已尽,他最后看了一眼用生命赢来的黄金,走向命定的死亡……

这是《贝奥武甫》的故事主干。

《贝奥武甫》实拍图

据学者玛丽亚尼·奥丝本(Marijane Osborn)的研究,《贝奥武甫》各种语言、不同体裁的译本已达三百余种。当代各类广受人们喜爱的小说、话剧、音乐剧、漫画、游戏、电影等皆取材于此。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所言:“《贝奥武甫》的叙事元素可能属于上一个时代,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始终存在于当下,呼应着我们对现实的认识。”

冯象表示,对中国读者而言,基督教传统是我们印象里西方文化的主流传统,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欧洲的非基督教传统或者异端传统。《贝奥武甫》暗藏北欧日耳曼文化的悲观主义色彩,这使得《贝奥武甫》在当时的正统叙事中显得“危险”,却也成为其独特魅力的来源。

电影《贝奥武甫》海报

冯象的译注“如蚂蚁运粮”

在伍迪·艾伦导演的电影《安妮·霍尔》中,当安妮犹豫着是否要选《小说入门》这门课时,艾维吐槽道:“只要不选任何让你读《贝奥武甫》的课就行!”

作为英语诗歌的奠基之作,《贝奥武甫》是文学史课程难以绕开的一部。但同时,史诗的深奥晦涩又让众多读者望而却步。

《贝奥武甫》实拍图

在冯象看来,与其他内容清晰的故事不同,《贝奥武甫》将情节全部打散,有点像法国新浪潮电影,看着莫名其妙,一直到故事结尾才能恍然大悟。诗人也很有意思,在简单的三场搏斗中穿插了无数神话、传说,这些穿插内容又全都是片段。此外,《贝奥武甫》成书年代久远,语言风格与文化背景皆与当代读者相距甚远。因此,为其做注十分必要。

包慧怡说,《贝奥武甫》的叙事结构破碎闪回,涉及23个北欧民族的复杂谱系,普通读者极易迷失。而冯象的译注“如蚂蚁运粮”,以每两行一注的密度,将神话、历史、语文学考证娓娓道来,既为学者提供研究指南,也为大众搭建理解桥梁。

《贝奥武甫》的现代意义

包慧怡强调,《贝奥武甫》对现代人的启示在于其“后真相”特质。中世纪文本模糊了历史与故事的界限,如“飞龙掠过天空”可能对应现实中的彗星。今天的读者同样面临信息甄别的挑战,而“阅读《贝奥武甫》,正是对抗碎片化叙事的一次特别好的训练”。

罗岗从读者的视角探讨了《贝奥武甫》的现代意义。他表示,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与之产生共鸣。这一点尤为重要。《贝奥武甫》当然可以作为中世纪文学、中古英语文学的经典来阅读,但与此同时,读者也可以尝试将自己置身其中——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

他提出,学术视角不断变迁,但经典始终在那里,每一代人都要重新面对它们。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回应经典。《贝奥武甫》不仅仅是一部翻译作品,它也通过细致地注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即使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单从“如何读书”来看,这种态度本身就值得借鉴。

《贝奥武甫》实拍图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