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90岁还能画得如此明艳”,陈希旦水彩作品展出

5月25日,“全华水彩艺术馆20周年·陈希旦90华诞水彩画作品展”在位于上海朱家角的全华水彩艺术馆揭幕。展出陈希旦近年来创作的50幅新作。出生于上海的陈希旦继承了上海老一辈水彩画家重视写生、崇尚自然、师法造化的优秀传统。他十分注重水彩画的特色,笔下的城市风光、古镇遗韵、海边浪涛、湖水涟漪,风格明快而滋润。

“90岁还能画出如此明艳的颜色,让人感叹。”现场的水彩画家说。

“我自1953年开始学画,就特别喜欢画水彩,屈指算来已有72年。回想起1950年代,上海是中国水彩画家最多的地区,大约有十几人,包括李咏森、钱延康、雷雨、沈紹伦等,其他地区人数非常少,当时全国画水彩的屈指可数。通过这些年的频繁交流,中国水彩画之强大,在世界上是得到充分认可的。”陈希旦委托女儿陈晨蛟带来了开幕致辞。她告诉澎湃新闻,她父亲喜欢直面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进行写生创作,体力不佳时也会参考照片,但作品都从生活中来。近年来住在澳大利亚,依然新作不断。

《静静的水乡》

《水乡傍晚》

据上海美协副主席、水彩画家平龙介绍,陈希旦先生诞生于1936年1月,1953年就学于行知艺术学校,1956年工作于上海一师附小,之后曾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与上海手帕一厂工作,1976年以后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接手“美化生活”后,人生得以重新开篇。1979年,他成为上海水彩研究会的发起人、组织者,1999年,创办深圳水彩画会、推动成立全华水彩艺术馆,策展朱家角国际双年展(2010年、2012年),将中国的上海、深圳,与澳大利亚联线,让中国水彩走向世界。“生活的磨砺非但没有熄灭他心中的艺术之火,反而使他从中触摸到生命的真实肌理,变得更为坚韧。当阴霾散去,他便拂去尘埃,将沧桑岁月化为星辰大海,创作出了更富内涵的作品,方寸之间,天地更为辽阔。”平龙说。

《布拉格阳光》

陈希旦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而在法国常驻的艺术家。那段欧洲经历让他开拓了眼界,也滋养了他。

2010年,他在筹划朱家角国际水彩双年展时,搭建平台,引入了不少西方水彩大师的作品,包括阿尔瓦罗·卡斯塔涅(Alvaro Castagnet),约瑟夫·茨比科维奇(Joseph Zbukvic)等当时国际上活跃的一些水彩画家。触动中国画家参与,让中国画家的作品得以走出去。

国际水彩画大师协会秘书长柳毅曾受教于陈希旦,他认为陈老的作品“保留了海派水彩的特点,潇洒、色彩明亮,画面的黑白对比、色彩对比非常强烈”。

《上海外滩》

《悉尼新镇》

从现场作品来看,天空、树等比较饱和的颜色——视觉中容易抓到的颜色,通过组合形成画面。并且擅长用渲染、明暗对比来加深冲突感,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干湿结合”,保留了水彩画流动感的特点。

《游艇》

水面波纹的细节

有些水彩画远看像油画作品,但其实是借鉴了印象派对于光影的处理方式。他特别擅长于水面波纹的描绘,以及处理阳光透过物体后产生的独特效果。

《城市一角》

《玫瑰湾小巷》

“90岁还能画出如此艳丽的颜色,很厉害。”卞文君在1970年代曾是陈老的学生,他介绍说,“他常用一支大白云(国画毛笔),即可画出各种效果”。用湿画法画天空,用大面积的纯色进行对比,暗部细节处多用叠色,留白处几乎用枯笔一扫而过。因此作品没有油画的那种厚重感,色彩能保持清新,“要达到这种效果,在于用色的精准,以及极强的写生能力。”

感谢柳毅、卞文君两位画家的现场导览与讲解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8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