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潘铭基|南朝的帝王气象

能够成为一国之都,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地灵、人杰,二者相辅相成,地之灵秀致使生出人之英杰,人之英杰所居必是灵秀之地。

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曾经在此建都的皇朝包括了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作为首都,天险必不可缺。这里可以凭借长江以作防守,有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更有秦淮河、紫金山、玄武湖等构成的天然屏障。建都于此,自是合情合理。

这次带着伍宜孙书院的学生来到南京,参观了不少历史文化景点,与一国之都相关者,如南京总统府、城墙博物馆便与此相关。过去我也到过六朝博物馆,这些都是一般游客多有前来的南京景点。

久借不归的名字

2025年6月26日,在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的安排下,我们来了一次考察六朝帝王石刻之旅。南京大学有数个校区,这次的目的地便在仙林校区的附近。我在旅游、学术会议之余,最喜欢“发思古之幽情”而扫墓,在曲阜、西安,乐此不疲。

第一站是萧景墓神道石刻。萧景墓神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甘家巷西。萧景(477-523)者,乃是梁武帝萧衍三叔萧崇之的儿子。这里现在只能看到石辟邪一只、神道石柱一座。萧景原名当为萧昺,作“景”者实因避讳而改。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十四有如此的说法:“《南史》梁吴平侯萧昺作‘萧景’,此避正讳也。”这里可知萧景原名当为萧昺。至于萧昺所回避者,则为唐朝开国君主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昺。萧昺乃南梁人,按理与身为北周官员的李昺,乃至唐高祖李渊毫不相干。然而,《南史》由唐人李延寿所撰,既然写于唐朝,便当据唐代帝王的名讳而作规避。宋人司马光撰有《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梁纪一》有云:“己亥,以宁朔将军萧昺监南兖州诸军事。昺,衍之从父弟也。”这里的“萧昺”便是“萧景”,可见作“萧景”者,实因避讳所致。

萧景墓神道石刻石辟邪

今所见萧景墓神道石刻,只余下石辟邪一只、神道石柱一座。按常理,无论是辟邪也好,神道石柱也好,应该也是成双成对,只各余一并不寻常。当然,萧景死于梁武帝普通四年(523),距今已远,墓道在一千五百年来有所破坏,乃是平常之事。在神道石柱上,柱额阴刻反左书“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二十三字。为何要刻反?究竟是为了表示阴阳相对,抑或是强调与天相通,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神道石柱额阴刻反左书

萧昺因避讳之故而改称萧景,“昺”改作“景”,久借不归,甚至在1988年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匾里,便直接题作“萧景墓神道石刻”。萧昺的原名,便仿佛无人知晓了。避讳之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举例而言,在汉代传钞典籍之时,便当因汉高祖刘邦之名讳而改“邦”为“国”。职是之故,《诗经》的“邦风”便一直称为“国风”,甚至使后世几乎忘记“邦风”是其原名。如非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这个真相。又如严姓,其起源当与汉明帝刘庄相关。因为避讳之故,庄姓者改姓严,战国时代的庄周,也在汉代时被称为“严周”。改名甚至换姓,在避讳文化盛行的古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萧景墓神道石刻大抵人迹罕至,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厉目而视的一只羊。羊儿大声叫唤,似乎在守护着萧景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萧景乃萧梁皇族,四十七岁之时在郢州(今湖北武汉)去世。任凭在世时有着何等的丰功伟绩,身后亦只化为尘土,与羊为伴!

厉目而视的羊

神道成为马路

离开了萧景墓,我们便来到了初宁陵。萧景墓神道石刻位处草丛之中,初宁陵石刻则隔着一条行车路,一分为二。初宁陵为南朝刘宋武帝刘裕的陵墓,位置在南京城东麒麟门外的麒麟镇。宋武帝刘裕驾崩于永初三年(422),因此这个陵墓也就是这一年以后的产物。《宋书》对此有着清晰的记载:

癸亥,上崩于西殿,时年六十。

秋七月己酉,葬丹阳建康县蒋山初宁陵。

在宋武帝永初三年五月癸亥日,即公元422年6月26日,刘裕驾崩了。到了秋七月己酉日,即8月11日,宋武帝刘裕安葬在初宁陵。我们一行人在2025年6月26日下午来到这里,原来今天乃是宋武帝逝世1603周年的纪念日。如此的巧妙,只能说是古人与今人的一种缘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宁陵石刻

刘裕崩后,刘宋帝王自是多有谒拜。据《宋书·礼志》记载,“自元嘉以来,每岁正月,舆驾必谒初宁陵,复汉仪也。世祖、太宗亦每岁拜初宁、长宁陵”,指出自宋文帝元嘉年间开始,每年正月,皇帝车驾必定前往参拜初宁陵,这是恢复汉代的礼仪制度。后来的世祖(430-464,453-464在位)、太宗(439-472,465-472在位)两位皇帝,也每年都去祭拜初宁陵和长宁陵(宋文帝陵寝)。

这座在刘宋时帝王拜谒的帝陵,自然也是逃不过战火的洗礼。今所见地面建筑大多已告湮灭,仅存神道两侧的石兽——东侧天禄与西侧麒麟。其中天禄躯干残损、四肢缺失;麒麟头部与足部亦有裂痕,但造型依然清晰可辨。制作风格结合了汉代石刻的庄重古拙,以及南朝石刻的简练线条。

麒麟(初宁陵石刻)

文物保护,政府的力量至为重要。据现场介绍所见,在2022年时,南京市政府启动了初宁陵石刻的数字化修复工程,用了半年时间成功复原石兽的原始风貌,使之神兽可以复现今人眼前。

因应时代发展,文物保护也作了必不可免的特别处理。初宁陵石刻介绍所见,“两石兽原来相距54.5米,1956年9月维修时位置有较大的移动,现相距23.4米,但方向未变。至于相距之处,乃是今之双线双程道路。车辆熙来攘往,所走的原是神兽们拱卫着的神道,而在1603年前,宋武帝的灵柩便是经过这地而长眠于此。

车行路,抑或是神道?

皇族也好,帝王也好,最终只能归于尘土。留下来给人世间的,除了在典籍里一段又一段的文字记载以外,能够实地考察,走在古人也曾踏足的路上,缅怀旧事,论证古今,也是神交古人的一种好方法。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