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全球文明互鉴论坛于2025年6月25日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开幕,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论坛主题为“古典智慧与全球南方”,设立“从全球南方阅读柏拉图”“从全球研究当代希腊”“文明互鉴下的中欧关系”三个平行论坛,旨在从中希两大古老文明中寻求化解当代世界问题的智慧,为全球学者交流对话搭建平台,尤其关注倾听来自南方国家学者的声音。
来自希腊雅典大学的地缘政治学兼职讲师约安尼斯·科图拉斯(Ioannis E. Kotoulas)参与论坛,发言题目为《当代希腊的地缘政治与身份认同》。

约安尼斯·科图拉斯(Ioannis E. Kotoulas)
各位早上好,首先非常感激为这次会议筹备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们,万分感谢!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题是当代希腊的地缘政治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这两者与国际环境、政治、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第一,我想先介绍一下希腊的地缘政治特点,从三个方面去阐述。首先是它的地理背景,众所周知,希腊是一个面向大海的国家,领土分散、岛屿众多而且多山地地形,同时还有移民问题,以及内部的贫困与冲突。其次是文化背景,亨廷顿说希腊是一个“被撕裂的国家”,具有东正教的信仰,但自我身份认同与定位是偏向西方的。最后则是历史背景,希腊的历史具有古希腊与拜占庭帝国的双重积淀,前者象征着文化中心,以及与西方权力核心之间的联系;后者则代表着东正教网络。希腊也是政治自治的发源地,创立了一个西方类型的现代国家,这是一种政治认同。
第二,希腊的地缘政治身份分别对应三个区块,欧洲-大西洋,欧亚大陆以及环地中海。关于欧洲-大西洋的身份,想必大家也都十分了解。希腊1952年成为北约成员国,并保持战略联盟的关系;1981年成为欧共体/欧盟成员,保持外交与经济联盟,但战略联盟计划尚未实现。希腊是西方权力核心的成员。希腊借此促进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与希腊国家利益的焦点国家的关系上,比如土耳其、巴尔干国家、埃及、以色列、中国。而在欧亚大陆。希腊凭借其地理位置和海运业的繁荣,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又被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往欧盟的门户,将中国港口与欧盟市场连接起来。2008年中远集团(COSMO)入驻希腊过后,希腊迎来了基础设施和集装箱吞吐量的重要升级。比雷埃夫斯港在欧洲最繁忙港口的排名从第 17 位跃升至第4位。而在2019年,希腊加入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倡议,这一倡议强化了希腊与中国和中东欧其他国家的联系。同一时刻,希腊也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地中海区域,从战略和经济层面来看,东地中海存在大量天然气储藏。在2020年,希腊参加组织东地中海天然气论坛,与埃及、意大利签订专属经济区协议。希腊与埃及、沙特、以色列等国家交好,而塞浦路斯更是第二大希腊族国家,与希腊关系密切。从文化方面,与北欧相比,希腊的风土人情更加人性化与轻松,使得旅游业十分发达。旅游业产值占据了希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
第三,就是对于希腊文化身份的分析,我认为有三种角度。首先就是古希腊的文化身份,这是希腊的民族文化,更是希腊民族特性的核心。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拥有古老的古典文化,其语言对西方核心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其术语至今仍用于科学和学术领域。而希腊政府也会利用古希腊的维度推进其外交政策目标,比如说加入欧盟以及对其他具有古文明的国家的文化外交。接着自然就是宗教方面的东正教传统,这与东罗马帝国的历史渊源有关。这是一种超民族身份与文明身份的认同,但是希腊政府因担心与欧盟脱节而淡化了这一身份。东正教和拜占庭的宗教遗产将希腊与东欧国家联系在一起,希腊的宗教以及政治、艺术和美学理想在中世纪时期对东欧国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与中东地区基督徒的联系。最后是现代欧洲身份:现代欧洲身份与希腊自1981年加入欧盟有关,加入欧盟被视为希腊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以及希腊在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作为欧盟成员国,希腊在与土耳其和埃及等欧盟外部国家打交道时,或在与中国或阿拉伯世界打交道时,都会使用欧盟外交方式。虽然从总体上看,西欧被视为典范,但由于社会和身份认同问题,如大规模移民以及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人们对欧盟的负面看法也越来越多。
第四,我想补充几点概念。希腊是一个“边境国家”。冷战期间(1945-1991年)和冷战后初期(1991-2010年),希腊与巴尔干半岛的社会主义以及后社会主义地区相对立。东欧集团解体后,希腊相对于巴尔干腹地享有明显的经济和战略优势。因此,任何有关现代希腊身份的巴尔干方面的概念都很容易被否定。巴尔干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落后地区,与欧洲的规范标准不同步,希腊显然与之不同。而在西巴尔干相对稳定之后,希腊的外交政策将巴尔干视为安全的腹地。现在,政策倾向已转向东方(土耳其)和东南方(非欧洲的地中海区域)。希腊是一个“桥梁国家”,作为一个桥梁国家,希腊希望成为连接东方与西方、欧洲与阿拉伯世界或欧洲与中国的纽带。 与其他欧洲国家所展现的对抗性身份不同。希腊是一个“无兄弟国家”,这算是一个临时的地缘政治身份。产生这一身份的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希腊对南斯拉夫内战的不安全感以及与前南的马其顿共和国在马其顿历史遗留问题上的争端。
第五,我想谈谈文化外交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希腊认为自己既是古希腊文化国家意义上的合法载体,也是东正教网络和有关希腊化的大历史空间中所有历史存在的保护者。我将以最近发生的两起文化外交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即以帕特农神庙浮雕的归还和埃及西奈半岛修道院的地位问题为例来讨论。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问题呢?帕特农神庙浮雕是希腊作为西方世界最古老的国家和西方文明发源地的自我认知的核心象征。修道院问题则与希腊文化身份的宗教方面及其与更广泛的东正教网络的联系有关。

大英博物馆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
首先是帕特农神庙浮雕归还问题。帕特农神庙雕塑是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希腊大理石雕塑,原本是雅典卫城中帕特农神庙和其他建筑的一部分,19世纪初被英国埃尔金伯爵的代理人盗走,而这些藏品现由大英博物馆拥有。希腊不承认英国人对这些雕塑的所有权,认为他们的盗窃行为是殖民主义对民族文化的掠夺。在过去的几年中,大英博物馆正在与希腊方面进行谈判,以达成一项协议,由希腊方面出借一些重要的古董,从而有效地归还这些雕塑。归还帕特农神庙浮雕的问题是希腊民族自我认知的核心,也是希腊文化外交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然后就是西奈半岛修道院问题。希腊东正教圣凯瑟琳修道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位于埃及西奈半岛南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东正教修道院。该修道院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创建,是希腊东正教会的财产,属于西奈大主教管区。2025年5月,埃及法院对西奈修道院的一项裁决引发希腊政府担忧。该司法裁决规定,修道院周围的地区,包括其耕地和水井,都属于埃及国家财产,遗址本身将由最高文物委员会监管。希腊东正教僧侣可以不受阻碍地继续其宗教活动,并享有使用其宗教场所、其他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权利,尽管所有权的地位仍然模糊不清。希腊国内对这一问题产生较大争论,认为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和身份认同感的丧失。这间接导致了希腊与埃及的关系波动。
既然是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开展的这次论坛,所以肯定也得提到希腊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希腊和中国关系非常密切,在许多方面就像是镜子的里外。希腊和中国都是两个古老的民族文化所构建的现代国家,也是两个伟大文明的继承者,构成了欧洲和亚洲文明的基石。希腊语和汉语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两种语言,至今仍在书写和使用。文化既是国际性的,也是民族性的。中华文明具有惠及亚洲人民的国际性,但它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明,是现代中国身份认同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同样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具有国际性,但同时也是希腊的民族文明,是现代希腊的组成部分。
最后,我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希腊的地缘政治与身份认同相互交织。希腊的历史深度和文化重要性对希腊的自我认知及其在欧盟内部和对中国、印度的国际关系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包括三重文化身份与三重地缘政治身份。而希腊的文化外交是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了希腊作为古希腊和拜占庭文化继承国家的自我认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
我还是想强调那句话,过去的历史在今天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各位老师与同学的聆听!
(译者:陈昭璋,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