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部,时代青年新舞台】
乌兰牧骑,蒙语 " 红色的嫩芽 ",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为牧民的生活添彩。道力根就是其中一员——打小多才多艺,毕业后 " 反向 " 就业,回到草原成为一名 " 文艺轻骑兵 "。她说自己从不羡慕大城市," 在最基层的旗县演出,和牧民们说说话,很棒的!"

道力根在表演间歇与观众互动(受访者供图)
儿时的道力根喜欢唱歌、跳舞,那会儿,每当有乌兰牧骑的演出,家人总会带她看。" 演员们就在我面前一两步的地方演,伸手就能摸到,他们拉拉我、说两句俏皮话,那感觉既真实又鲜活,比看电视有趣多了!" 渐渐地,一颗 " 演给牧民看 " 的种子埋进她心底。
大学毕业后,道力根回到家乡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一座出门就是草原的小城。通过考试,她加入了乌兰牧骑;潜心学习两年,精通蒙、汉双语,很快变成为团里的 " 主持担当 "。

演出中,演员们与观众的距离非常近(受访者供图)
乌兰牧骑作为最基层的文艺团体,演出的主阵地就在各旗县。" 现在很多景区都打造沉浸式表演,其实我们的表演就很‘沉浸’,与农牧民面对面,能看清每一张脸。" 在一次赴养老院的演出中,道力根又 " 坐不住 " 了,她来到老人中间,拉拉这位、牵牵那位,活跃着氛围。其间,一位眼眶红润的老奶奶吸引了她的目光,她走到奶奶身边,蹲下问:" 您想听什么呀?" 老奶奶擦擦眼角,说自己今年 85 岁了,当年还是个小女孩时就喜欢看乌兰牧骑,觉得自己是大家的孩子。现在一把年纪了,再来看演出,忽然觉得大家好像变成了自己的孩子。
" 乌兰牧骑的孩子们就跟我的孩子是一样的 ",那年,老奶奶用蒙古语讲出的这句话,道力根至今仍记得。每每想起,她心里还是会生出无法言明的感动。

" 乌兰牧骑的孩子们就跟我的孩子是一样的 ",说罢老奶奶擦拭了眼角(受访者供图)
也是很多年以前,一通邀约电话打了进来。因为精通双语且能力出众,还具有良好的观众缘,内蒙古地区一顶尖艺术团发出邀请,希望道力根离开乌兰牧骑加盟他们的团队,并表示未来会有更多赴一线城市演出的机会。那是一家院团级的单位,远高于最基层的乌兰牧骑。选择它,舞台会更大、灯光也会更明亮,绚丽、热闹,随手一拍便是 " 精装 " 的朋友圈。
——说着说着,老奶奶自己哭了,我也哭了,然后她抱了抱我,又亲了亲我。
电话这头,道力根的脑海里又一次浮起那画面……

85 岁的老奶奶在观看演出后,亲吻了道力根的脸颊(受访者供图)
能得到院团级单位的认可,道力根很开心。放下电话,她却不后悔刚才的决定:婉拒,继续留在乌兰牧骑。很多人劝她,不要轻易放弃大舞台,可在她心里,舞台再大能有草原大吗?观众再多,还能再遇到那位奶奶吗?道力根希望自己脚下永远沾着泥,手心里一直保留着老奶奶的温度。
——像西部、像北疆,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值得体验。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来到这世上是干嘛的?不就是多点体验、多些探索、多走几段独属于自己的路吗?

冬季的草原白雪皑皑,道力根身着民族服饰演出(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道力根感到骄傲、满足。她说,他们春天迎着风、夏天冒着雨、冬天顶着雪,在草原上起舞、歌唱,永远穿着民族服装与牧民们紧挨在一起。
" 你看过吗?那风景简直‘乱套了’,那感觉,太酷啦!"
" 这风景乱套了 " 为网络流行语,大意为 " 风景很美 "

图为夏日的内蒙古草原风光(光明网记者 董大正 摄)
道力根选择扎根西部边疆还有另一个原因:踏实肯干,在哪里都能放光彩。
" 在基层演得好,我们国家大剧院也演呢 "" 大草原可不会束缚我们的眼界 " 道力根说着,翻阅起手机里的照片:这次演出是与 " 国民舅舅 " 王耀庆同台,那次直播是和董宇辉一起宣介家乡好物……

拼版图片:道力根曾与王耀庆(左一)、董宇辉(右三)等各行业的优秀从业者合作(受访者供图)
现如今,无论是高考填报志愿还是毕业生就业,很多人都存在 " 随大流 " 的心态。" 这条路走出来的人多,可能比较顺,也许我走也会比较好。" 在道力根眼里,她有自己一直确定的部分:挤进大都市,好像也不一定会出人头地,可在西部、在边疆,不忘初心、日拱一卒,很多机会其实与我们双向奔赴。" 这种双向奔赴一旦开始,命运的齿轮就转起来了,那时我们不再羡慕他人,做自己,多好呀!"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采写:董大正
协调:民族文化宫
[ 责编:王蕾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