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搞定!通联数据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券业行家

  在券业江湖,大公司与小媒体之间,恐怕难言“对等”和“公平”。这不,行家的报道《诉讼惊奇!通联数据》,遭遇了跌宕起伏的命运。

  密集赶场的开庭

  事件的开头,始于今年7月7日(周一)。

  行家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简称:上海高院)官网查询到一系列开庭公告,被告方均为通联数据股份公司(简称:通联数据)。

  密集开庭的8起案件,原告方均为知名媒体——成都每经传媒有限公司(每经网)、上海证券报社有限公司(上证报)、上海界面财联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联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湖北楚天传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楚天传媒)、上海妙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面包财经)、重庆上游新闻传媒有限公司(上游新闻)、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北京商报)。

  除南方日报起诉案由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外,其余7家媒体机构,案由均为“不正当竞争纠纷”。

  出于好奇,行家查看了通联数据及董事长的介绍。

  7月7日,行家晚间发布《诉讼惊奇!通联数据》一文,对多家媒体起诉通联数据事件进行了报道。

  然而,通联数据的反应,却是异常激烈。

  力量悬殊的对决

  在行家发布当天也就是7月7日晚间,先是一位自称“通联数据的公众号运营”发来“亲切”的“问候”,要求行家“下架”。

  紧接着,有两位新“粉丝”间隔不到两分钟的留言,内容均提及“同一家律所起诉了通联数据74次”。

  7月8日(周二)上午9时33分,行家后台收到一则《诉讼惊奇!通联数据》一文的“三无”投诉,仅显示投诉分类“侵犯个人隐私/肖像/名誉”,却没有出现投诉人身份、投诉理由等信息。

  而在当日傍晚17时2分,通联数据“实名”发来“商誉侵权”投诉,指责行家“通篇强调不利事实,以偏概全,存在误导信息,严重损害公司声誉”,“片面解读对公众产生误导,影响公众公正评判”云云……

  这场对阵,双方力量悬殊。

  一方是背靠万向系资源、资本雄厚的大公司,拥有强大的法务和公关能力,对外在形象的维护及其用心。

  另一方则是势单力薄的自媒体,“券业行家”仅凭行业热忱和讲真话的勇气,在公开信息中挖掘素材,试图逼近真相。

  面对大公司的投诉利剑,作为自媒体能做的,就是摆出公开可查的法院诉讼数据——这些本是司法公开、社会监督的凭据,却被指为“侵犯商誉”的罪证。

  行家相信,公开法院数据本是合法合规的信息援引,若仅因关联企业商誉便要被“抹杀”,那舆论监督是否将不复存在?

  时隔24小时后,行家在7月9日(周三)傍晚17时9分收到这则“实名”投诉的结果:“经平台审核,根据本次投诉未能核实判断被投诉内容侵权,对本次投诉暂不予支持。”

  对这一结论,行家的理解是,平台对“侵权”判定的审慎 —— 不被大公司的体量与声量裹挟,坚守规则底线,让“说真话”的勇气,不至于在资本的洪流中瞬间倾覆。

  风云突变的反转

  然而,仅过了半天时间,风云突变。 

  7月10日(周四)上午11时35分,行家忽然收到“关于文章被处理的通知”,原文“无法查看”,并且没有用于申诉的链接。

  行家似乎遭遇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规则的阴影里悄然拨动了天平。

  同一平台、同一文章、可能是同一投诉方,为何会出现“先驳回,后删除”的戏剧反转?

  没有沟通的渠道,没有具体指出哪段文字越界,没有给予辩解或修正的机会。

  行家只能猜测,是通联数据补充了 “新证据”?还是平台对神秘力量的隐性妥协?

  通联数据或许动用了更深厚的资源,或许在规则缝隙中找到了突破口。而行家在冰冷404面前,感受到深深的无力——这次,似乎不是输在道理,而是败给了那些看不见的“隐形力量”。

  这也让行家思考:当司法公开信息遭遇平台规则的弹性解释,事实的边界正被悄然重构。

  数十次起诉的官媒

  为了确认事件是否有变化,行家查看了上海高院官网,诉讼信息一如既往。

  而在企查查,行家发现通联数据有多达116条开庭公告,“不正当竞争纠纷”和“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是最为“高频”的案由。

  行家惊讶的,是批量出现在原告栏的“官媒”——上证报累计出现28次,“中国新闻社”下属的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新经纬),湖北日报下属的楚天传媒,均为11次。证券时报早在2021年就有开庭信息,财联社、每经网、北京商报等都是近期加入,“战局”愈演愈烈。

  如果前面提到的留言并非“不实”——亦即有74起诉讼来自同一家律所,如此大事,却未见公开信息——或许曾经有过媒体报道,却因为同样荒谬的原因而404了?

  然而,这些案件的原告方,既然是有着权威背书的官方媒体,每一个行为都应该是审慎的。到底发生了啥情况,我们继续保持强烈好奇。

  说真话的不容易

  这些年里,作为“说真话的自媒体”,行家曾经遭遇过包括券商、银行、信托、公募、私募、三方机构、投资咨询机构、上市公司,乃至显示为监管机构的投诉。虽然并非未遭败绩,却一直在试图逼近真相。

  在本次事件中,我们并非质疑某些企业维护商誉的权利。

  然而,当地位强势的机构不断扩大 “防御范围”,将公开合法的信息援引,正当合理的行业批评都纳入其中。当平台的裁决可以在没有明确沟通的情况下骤然反转,小媒体便会陷入深深的困惑:到底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公开展示的法院信息,明天会不会也成了 “禁区”?

  讲道理的人不怕摆事实、论依据,怕的是对方不跟你讲道理,而是动用隐形的力量,让规则在执行中变了形、走了样。

  通联数据的投诉,先是驳回,再是 “扳回一城”,背后是大公司对自身形象的精心维护,或许也不应当“置喙”。

  然而,企业商誉的基石,从来不是靠屏蔽不同声音垒起来的,而是在正视问题、回应质疑中慢慢夯实。

  作为自媒体的书写者,行家的声音或许有些刺耳,或许思虑不够周全,但初衷一直是希望行业更透明、更健康,并且对基层从业人员和中小投资者有着朴素的同情。

  如果大公司能放下 “唯我独尊” 的姿态,与媒体就公开信息展开坦诚对话,而非动辄以投诉施压,或许舆论场会少一些对抗,多一些理解。

  如今,打开404的链接,行家有些黯然。那些关于力量悬殊的思考、关于隐形干预的忧虑,仍在内容江湖里回荡。

  平台作为规则的执行者,理当建立更透明的沟通机制 —— 若认定文章侵权,便明确指出具体条款与违规内容,让创作者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进。若裁决需要反转,也应公开说明依据,让每一次调整都经得起推敲。毕竟,小媒体不怕讲道理,怕的是连讲道理的机会都被隐形的力量剥夺。

  在这个内容生态里,大公司与小媒体本不该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大公司需要舆论监督来校准航向,小媒体需要规则保护来生存发展,平台则应成为公平的裁判,让道理而非力量成为最终的裁决者。

  唯有如此,那些基于公开信息的创作,那些敢于讲真话的声音,才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而不是在隐形力量的阴影里,上演一场又一场无声的叹息。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