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复旦哲院暑期调研|在上海之角讲好“一粒米的故事”

“不因地偏而降标、不因乡小而减压。”地处上海之角,也要以上海为标——这是新村乡的精气神,因而也是对本次到访的实践队的考验。

去年仲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实践队来到新村乡,充分了解居民生活、构想文化赋能的发展路径。今年,哲学学院实践队带着更深的思考与更务实的目标再访新村,期望继续用行路的汗水浇灌振兴热土,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树扎根更深、枝叶更盛。

新村乡很早便开始探索文化赋能自身振兴之路。新村乡人“垦拓”“进取”“创新”的五十余年历史就是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乡里兴建了集文化展示、稻米加工和智慧农业于一体的“稻1968”稻米文化展示馆;打造了“五彩稻田”稻田画和观稻台,配合屈曲回环的步道,以稻生之道关联生活之道……如何进一步讲好“一粒米的故事”,让稻米文化用得实在、走得出去,就是新村对实践队提出的发展之问。

实践队合影

一、垦拓初心:在烟火乡土延续的土地情怀

在新村乡,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实践队先后开展了入户调研、体验米糕制作与印染彩绘、与当地青年干部交流学习,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与家长里短的闲谈中,触摸到了垦拓精神最本真的温度。

队员们步入新卫村村民家中,首先看到的就是墙上泛黄的黑白照片——1968年,八个公社社员踩着泥泞、挥着锄头,在长江滩涂上开启围垦壮举。老人的手指划过照片,“那时没机器,全靠人拉肩扛,硬生生把30多平方千米的滩涂变成了良田。”沿路农户家中,多位老人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当年“吃住在草棚,天亮就开工”的日子。“那时江水涨潮能没过膝盖,我们就编草绳挡水,种水稻得先把盐碱地泡淡了。”

入户访谈剪影

在“新村活历史”们的讲述中,垦拓精神变得鲜活生动,在队员眼前走马灯般地演绎起来。他们的辛劳中藏着新村乡“沙性土变良田”的密码——正是这份“向滩涂要生存”的垦拓劲,让弱碱性的沙土地长出了软糯的“南粳46”水稻,使大米成了新村最鲜明的农业特产。如今,村里的土地虽多由企业承包,但家家户户房前的小菜园中依然种植着生菜、黄瓜等多种蔬果,村民们在生活上依然延续着自给自足的传统。老人守着土地,更守着先辈垦拓的记忆。

制作印糕,体验稻米文化

在新村稻米文化中心,复旦大朋友与新村小朋友围站在木桌旁,共同揉捏米粉、按压模具,亲手制作崇明板糕与印糕。当印有“村美民乐”的印糕从模具中脱出、软弹的板糕在蒸屉里鼓起,指尖的触感与舌尖的清甜交织成最生动的乡土教材。如今稻米文化的手艺传承里,藏着的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垦拓初心。

二、进取精神:在创新潮头涌动的产业动能

如果垦拓精神是新村乡的“根”,那进取精神便是它的“脉”。实践队来到新村当地多家工农业主体展开实地调研,感受到蒸蒸日上的产业活力:从自动化养殖场到数字化农田,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牌,新村当地企业敢闯敢拼,抓住时代机遇奋发进取,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写下了“产业兴则乡村兴”的注脚。

正大蛋业参访调研

农业的数智化是乡村振兴的必要一环。队员们参访了正大蛋业上海有限公司,在现代化养殖基地中,自动化链条贯穿了蛋鸡养殖全流程:模拟自然光的鸡舍保障产蛋规律,中央蛋链将鸡蛋送至分拣厂,经自动清洗、杀菌、分级后整装待发。这种从“蛋鸡到餐桌”的全链条把控,不仅是对食品安全的极致追求,更彰显了现代农业“向循环要效益”的创新智慧。

智慧农业参访调研

上海慧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菜田里,老旧设施改造正酣。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了“稻—田—菇—羊”生态循环模式,让土地“四季不闲”;“羊肚菌+鲜食玉米+蔬菜轮作”模式则大大提升了亩产效益。更令人期待的是数字化转型计划——通过抓取生产动作、分析电信号数据,未来算法将指导选种、耕作、销售全链条,“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正在成型。

特种钢生产车间参访调研

强有力的制造业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强保障。上海五洲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耐高温、耐蚀的特种金属材料正被运往航空航天基地。“创业时就一间小平房,现在产品能上‘天’。”负责人讲述的白手起家史,藏着新村企业的进取基因——从攻克技术封锁到打破国外垄断,他们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让“新村制造”走进了国家关键行业。

冠华不锈钢厂参访调研

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冠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在公司的产品体验区,队员们品尝了用冠华明星锅具现场烹制的锅巴与爆米花,让“好锅配好米”的品牌联动可触可感;其打造的工业旅游景区将生产车间变为展示窗口,让游客在见证不锈钢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中,读懂“小锅具”里的“大匠心”。

新村乡的舞台,足以承载企业“做精做强”的进取雄心。正如西沙明珠湖的白鹭,振翅时划出的不仅是弧线,更是乡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的轨迹。

三、创新尝试:哲思为引赋能新村新貌

调研花田喜地内部路线、景观

实践队行走在新村的田野间,摸索新村乡的精神根脉,是为了以此为血液,以哲思浇灌热土,以文化激活振兴。

在“花田喜地”湿地公园水陆路曲回、香兰惠木遍于其间,优游其中如入隔世秘境却鲜有人至。实践队希望将这片“天外福地”打造成“哲学迷宫”。以岔路口为选择节点,泛舟漂流者能移舟识理、积小成大,感悟因应自然、悟道归源的大主题;以岔路口为选择节点,徜徉花间者则或能重走先哲人生路,或能邂逅一些有趣的哲学思想实验,或能遇见几个人生哲学的基本问题,最终走出不同路径寓意着的不同人生样态。在行间道旁,实践队还化用访谈成果,不仅深挖既有花木文化意蕴、制定了新的种植方案,还将新村乡垦拓故事融入迷宫设计,让迷宫中的哲思远及云间,更实于眼前。或许在将来,花田喜地的来访者能够徜徉于自然、徜徉于思考,在迷宫转角处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五彩稻田”观稻台、稻田画和木栈道参访调研

在“五彩稻田”区域,稻为画笔、田为画布,蕴含巧思却难以尽览。实践队期望以哲思装点“观稻台”,让访客在登台观画时也能照见自己。四重“田畴高台”或可为“悟道天梯”。逐层而上,四重境次第铺陈、哲语农时蕴于其里,沉浸其中如历闻道守心之途。静听稻音者可抽种辨风、集章明理,领会四时有序,阴阳化育的天地法则;以境界递升为证悟契机,力行践道者则或可拼米借福于素墙,或可系愿于五彩丝栏,或可啖一口太极米糕而品阴阳相济,终而持守不同行动印证的不同人生。实践队还深掘新村故事、定制了节气哲语茶包,将“日用即道”的阳明心学道理烙入冰糕笔筒,让天梯上的智慧可饮可携,更可日用而不知。或许在将来,观稻台的旅人能够徜徉于农时、徜徉于躬行,知行合一。

稻路灯、稻米奶茶、稻米文化日历等文创构想

实践队也希望改造观稻台与木栈道丰富游览体验。木栈道曲伏阡陌,实践队期冀将这条“田间经脉”营造成“稻米哲学回廊”。以秸秆艺术品缀于其畔,日间探艺者则或可邂逅不同艺术装置寓意的不同生命姿态;以稻形互动路灯散步其间,夜游观灯者则或可躬身问稻、触穗生光,体察谦逊守拙,感应而鸣的自然真谛。实践队还融汇乡贤智慧,畅想稻米奶茶、稻米文化日历等新产品,并尝试以全媒体平台矩阵宣传让新村稻米文化深入心田。稻田农道近抚指尖,更远承古意。或许在将来,稻径哲廊的访客能够在秆影灯辉间、在稻穗低垂处照见更温厚的自己。

四、结语

调研队离开新村时,恰逢新村定期的大集。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来自上海市区、启东和周边乡镇的农具、水果、干货乃至锡箔纸杂陈其间。大集的烟火人声飘散在路旁稻田里成垄成垄茁壮成长的“南粳46”间,去年如此、今年如此,或许明年后年也会如此——只是,或许明年后年,队员们的点子扎根在新村这片热土上,会让这仲夏前的好景更焕生机。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4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