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上海人——陆元敏摄影作品展》展览对谈“他拍摄了自己的上海”在上海 X-SPACE 举行,围绕上海摄影家陆元敏对这座城市的个人化观察、兴趣和拍摄方法及其在当下的意义,陆元敏、许海峰、姜纬三位嘉宾进行了交流。展厅内,观众们流连于陆元敏这些记录着旧日与今时上海弄堂、马路、窗台、苏州河畔的黑白影像,它们穿越时光,在当下引发了观者的情感共振。

2025年7月12日,《上海人——陆元敏摄影作品展》展览对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7月12日,《上海人——陆元敏摄影作品展》展览对谈现场,策展人姜纬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很少有摄影师有个人思维。”摄影评论家姜纬首先指出,当下的摄影创作深受流量、平台和广告裹挟,同质化严重。而陆元敏这位年逾七旬的上海摄影家属于异数,近四十年来,他始终坚持着纯粹的“个人化摄影”。
在姜纬看来,陆元敏的创作受两位摄影大师的影响:雅克·亨利·拉蒂格与安德烈·柯特兹。前者的一生纯粹为记录私人生活而拍,家族玩乐、赛车、运动……尽管经历了一战、二战以及期间的经济大萧条,但外界风云激荡在拉蒂格的照片中恍若不在。而柯特兹那对准窗台风景、花园椅子的镜头充满了诗意的日常洞察,深深地影响了陆元敏的观看方式——柯特兹标志性的“窗口视角”也成为陆元敏每到一地的“打卡”习惯。更关键的是,柯特兹自称“永远是学徒”和“业余摄影师”的状态,与陆元敏的创作心境深度共鸣。“陆元敏从中看到摄影最本真的功能:‘记录我自己的生活。’”姜纬说。

法国汽车俱乐部大奖赛,1912。雅克·亨利·拉蒂格作品

蒙德里安的家,1926。安德烈·柯特兹作品
陆元敏称自己的确受到了姜纬所提到的两位摄影师的影响。“在上世纪70年代,有一天我发现家里有一张印有柯特兹作品(上图)的明信片,发现原来摄影还可以是这样的。”陆元敏说。他说自己的拍摄出于“自在”与“心定”。“摄影是‘玩’,相机是世界上最好的玩具。”他羞涩地说道。对他而言,摄影的本质是即兴捕捉打动自己的瞬间,而非设计宏大叙事或迎合外界期待。“我只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坦言几乎没有想过为展览或获奖而拍,但有一次例外,因为奖品是一台他心心念念的海鸥相机,他为了得奖投了稿,最后如愿以偿,并且拿这台相机拍摄了《上海人》系列。
早期为克服面对陌生人的恐惧,他尝试超广角盲拍,虽说获了奖,但他很快意识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只是表面,转而追求更朴素直接的表达。在《上海人》系列里,陆元敏的拍摄对象多集中于老洋房、知识分子家庭等令他感到“自在”的熟悉环境。

2025年7月12日,《上海人——陆元敏摄影作品展》展览对谈现场,陆元敏正在讲述自己的拍摄。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上海人》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上海人》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上海人》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上海人》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上海人》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策展人姜纬认为,这并非刻意选择代表,而是其舒适圈的自然流露。姜纬以罗伯特·弗兰克的系列《美国人》举例。“《美国人》系列里有83张照片,弗兰克从28000多张底片中精心挑出,这83张照片后来一直出现在各个版本的《美国人》影集中。而陆元敏也有他骨子里一直不变的东西。”姜纬说,“就像陆元敏说的:‘对我来说,上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外面的东西好看点,性质还是不变的。建筑新点旧点,钞票多点少点,自己的生活总是这回事。’”
《上海人》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上海人》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上海人》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陆元敏坦言自己性格里的内向、羞涩甚至胆怯。“如果在台上有人和我握手,我手心会冒冷汗,这就不自在了。”他说。在陆元敏的好友,摄影师许海峰眼里,这种表面的“弱”成了他艺术的源泉。“表面的‘弱’在艺术上转化为瞬间决断的勇气,一旦预感到好画面,他会决绝地按下快门,但如果觉得拍摄有危险的话,陆老师是绝对不拍的,他宁可不要这张照片,他不会去做那种不舒适的事情。”许海峰说。
许海峰认为,陆元敏的作品有一种松弛的魔力,“性格使然,因为他本身就很自在,身上没有那种口号式的东西,通过摄影瞬间、光影和高度浓缩的情感,在画面中营造出丰富的‘多义性’。一幅看似普通的弄堂生活场景,既是个体记忆的碎片,也可能唤醒上海人回忆,承载着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积淀。作品的‘多义性’使得在观看陆老师的作品时,他传递给大家的不是一种单一情绪。”

2025年7月12日,《上海人——陆元敏摄影作品展》展览对谈现场,摄影师许海峰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联体》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联体》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联体》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联体》系列之一。陆元敏作品
提问环节,澎湃新闻记者吴栋提到,自《繁花》热播后,一种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蓬勃面貌的怀旧气息被唤起,陆元敏的经典作品《苏州河》与《上海人》曾多次展出,作为策展人与摄影师,姜纬和陆元敏是如何看待被重提的经典作品的?姜纬认为,陆元敏作品中的“多义性”是经典作品穿越时间的密码。“陆元敏的《苏州河》画册热销全国,甚至有远至大凉山的摄影爱好者订购。一条上海的河,为何吸引千里之外的人?因为它拍的不仅是河。”姜纬说,陆元敏的照片与只有单一解读的作品截然不同。
陆元敏坦言会担心老照片反复展出缺乏新意,但好在自己依然在拍照,不断有新东西出来,也稍微有点底气。“反正一个人不要把自己框住。”陆元敏说。
许海峰经常与陆元敏相约一起扫街,以许海峰的观察,他认为,陆元敏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温暖”仍在延续,而数码时代的他更勤奋,甚至雨天也去动物园拍摄。“他想通过坏天气去打破掉自己此前形成的套路或者说拍摄模式。”许海峰说。

陆元敏近期作品

陆元敏近期作品

陆元敏近期作品
“上海的摄影师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老中青三代摄影师能够持续专注记录这座城市,在中国似乎也只有上海了。”姜纬特别强调上海摄影生态的独特性,而这个以“上海人”为题的展览,也是他作为策展人和上海人,与陆元敏共同献给这座城市的礼物。
本次展览持续至7月22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