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为了赶新书书稿,停更了几天,对不住大家。
昨天,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考察团访问日本,叫我讲一课,聊一聊中日两国汽车制造业的差距。以下是我的讲演内容,整理出来,与 " 静说日本 " 的各位伙伴分享。
日本深耕汽车产业已近 100 年,八大汽车制造企业积累了非常丰富与严谨的产业管理模式。日本也因此超越美德,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王国。
我们中国属于后来居上,从 80 年代开始通过与日本、德国、美国等车企的合资,学习积累了汽车制造的技术与经验。最近 10 年,借助于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业的璀璨新星。
日本车企个个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老法师,而中国车企都像是一位不怕畏惧,勇往直前的帅小伙。但日本车企是数着钱过日子,中国车企是撒着钱过日子。年轻人凭闯劲创事业,而老法师左顾右盼,不赚钱的事绝对不干。因此,中日两国的汽车产业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日本是稳扎稳打,不断调整,细水长流。而中国是相互竞争,不计成本,赢者为王。
日本社会有一个不成文的做事规则,那就是 "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人士去做 "。而中国社会的做事理念,是 " 你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日两国汽车产业不同的发展状态。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兴起的时候,日本没有一家企业,也没有一家投资公司跻身汽车制造,因为日本人还是这么一种想法:" 你砸再多的钱,也砸不过那些老牌的汽车制造企业。技术、设备和管理不是有钱就能买到。" 而中国各种企业和投资机构则看到了 " 弯道超车 " 的良机," 造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几把沙发、一块电池,再加一个时髦噱头的系统吗?别人能造,我为什么不能造?" 于是造房的、造空调的、搞物流的、搞 IT 的,在资本的轮番辅助下,大家争先恐后,呈现出 " 百家争鸣 " 的迅猛发展之势。
正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这种闯劲与无畏勇气,迅速成就了一个新兴的 " 汽车王国 ",让汽车制造业迅速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栋梁。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 100 年来,最成功的 " 实业救国 " 的壮举,也是 " 弯道超车 " 的成功典范,令日本也感望尘莫及。
但是," 弯道超车 " 有风险,也有代价,因为并非所有的弯道超车都能成功,一半也出事故。
我在 3 年前曾算过一笔账,中国主要车企的纯利润加起来还不到丰田汽车公司一家企业的 70%。最近,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 2025 贝壳财经年会的演讲,也直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值利润率仅 5%,3000 万辆车的总利润竟比不上丰田的 900 万辆。
2024 年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丰田汽车在 2024 财年(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的财报显示,净利润高达 4.765 万亿日元,约合 2337 亿元人民币。尽管同比 2024 年度下降了 3.6%,但这个利润体量依然惊人。反观中国,18 家上市乘用车企中,13 家盈利企业的净利润总和仅为 1226 亿元,扣除 5 家亏损企业的 332 亿元后,总利润不足 900 亿元,仅为丰田的 38% 左右。更直观的对比是单车利润:丰田全球销量 1040 万辆,单车利润约 2.29 万元。中国龙头比亚迪销量 427 万辆,单车利润仅 0.94 万元,不到丰田的一半。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还显示,2025 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制造业收入同比增长 7.1%,利润却同比下降 11.9%,行业利润率只有 4.3%。2022 年,行业利润率尚为 5.7%。
丰田为何能在全球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车企却陷入 " 卖得多、赚得少 " 的困境?
究其原因,首先是价格战 " 内卷 ",利润被挤压。
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大的,但竞争也最为惨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们频频打价格战,降价幅度动辄数万元。2024 年上半年,中国车企的平均利润率仅 4.9%,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5.5%。一些品牌甚至以 " 亏本换销量 " 的策略博取关注度,导致 " 增收不增利 " 的怪象。
反观日本,丰田也经历过价格竞争的阶段,但它早早跳出低端市场,专注中高端车型和混合动力技术。2024 年,丰田混动车销量同比增长 24.5%,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日本车企懂得 " 以质取胜 ",通过品牌溢价和可靠性赢得消费者信任,其全球平均单车利润远超中国车企的平均水平。
其次,品牌附加值不足,高端化不足。
品牌是利润的放大器。丰田的 "TOYOTA" 这几个字,代表了省油、耐用和保值,用户愿意为此支付溢价。而中国车企的品牌形象仍以 " 性价比 " 为主,高端品牌建设尚在起步阶段。比如,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技术领先,但在全球市场,其车型仍以中低端为主,难以与丰田的雷克萨斯等高端品牌抗衡。
数据显示,中国车企的研发投入占比平均仅 1.5%,而国际主流车企达到 4.3%。这直接影响了产品创新和定价权。丰田每年投入约 1.2 万亿日元(约 600 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涵盖电动化、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确保其产品始终走在市场最前沿。中国车企若想提升利润,必须在品牌高端化和技术创新上下更大功夫。
第三,供应链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差距。
日本汽车工业的 " 精益生产 " 是全球标杆。丰田独创的 TPS 管理理念,其核心是通过消除浪费、持续改进和以人为本的精益生产模式,实现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的制造流程,其两大支柱为 " 准时化生产(JIT)" 和 " 自働化(Jidoka)"。TPS 强调零库存、零浪费,通过与供应商的 " 共生 " 关系,实现成本控制与质量稳定的双赢。丰田的供应链管理如同精密仪器,每个环节都追求极致效率。比如,丰田的零部件供应商会提前参与车型设计,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
相比之下,中国车企的供应链管理较为粗放。虽然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 30% 以上,但汽车供应链碎片化,原材料价格波动和物流成本高企成为常态。2024 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让不少车企利润承压。此外,中国车企的总负债逼近 1 万亿元,高负债率进一步摊薄了利润。丰田虽然也有高负债,但其全球布局分散了风险,2024 年营收是中国七大车企总和的 1 倍,利润是 3 倍。
第四,市场结构与全球化程度问题。
丰田的利润来源高度全球化,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均衡贡献。中国车企则高度依赖国内市场,出口比例较低。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虽突破 500 万辆,但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利润率远低于国内销售的丰田车型。丰田在全球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售后服务网络,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此外,丰田通过混合动力和燃油车的多元化产品线,规避了电动化转型的风险。而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虽有先发优势,但传统燃油车市场竞争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化导致利润来源不够多元。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丰田的供应商不是单纯的 " 压价 " 对象,而是战略伙伴,大家一起优化流程,共享收益。中国车企虽有规模,但供应链碎片化,加上原材料波动大,重资产投资像 " 吞金兽 " 一样吞噬利润。
丰田的成功之道能够给中国车企带来哪些值得参考的经验?
我觉得有以下 4 点:
1,精益生产,成本为王:TPS 让丰田在生产效率上遥遥领先。零部件通用化率高,生产灵活性强,即使面对芯片短缺或疫情冲击,丰田也能快速调整供应链,保持盈利。
2,技术驱动,稳中求进:丰田不急于大力发展电动车,而是通过混动技术积累利润,为未来转型储备资金。2024 年,其混动车销量占全球的 40%,成为利润支柱。
3,品牌溢价,全球布局:丰田的品牌价值在全球排名前列,雷克萨斯等高端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利润率。其全球化战略让丰田在不同市场灵活应对需求波动。
4,长期主义,持续改善:日本人常说 " 改善无止境 "。丰田从不追求短期销量,而是通过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赢得用户忠诚度。
这些经验,对中国车企来说,既是标杆,也是镜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