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司领导要求我们下半年增加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引导更多理财资金入市。”7月15日,一位城商行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部负责人朱海向记者表示。
他承认,要完成这项任务,并非易事。
普益标准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规模达到30.97万亿元,但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分别占比仅有2.08%与0.09%,两者存续规模合计约0.67万亿元,仅占存续理财产品规模的一个“零头”。
朱海告诉记者,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之所以偏低,主要受制于两大因素,一是它们净值波动率较大,与理财产品投资者普遍追求稳健安全回报的投资偏好未必匹配;二是这两类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基本在R4(进取型)—R5(激进型),投资者首次购买需临柜面签,导致不少投资者觉得操作麻烦,干脆转而线上认购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产品。
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此前表示,针对理财资金入市的难点,相关部门可以考虑采取三个“放开”:一是放开客户首次购买R4—R5理财产品需面签的限制;二是放开券商、互联网代销渠道;三是引进机构客户作为投资者,并放宽被动投资类理财产品发行。
面对混合类/权益类产品销售挑战,朱海所在的理财子公司在上半年加大含权理财产品(固收+权益)的创设发行力度,引导更多理财资金入市。
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子投资部人士向记者直言,每逢股市好转,大量理财资金就会从理财产品流向股市,导致理财产品负债端不稳定。因此理财子公司也需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以此对冲债市整体收益率与固收产品收益率双双下行压力,留住更多客户与理财资金。
权益产品销售挑战
1月22日,六部委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指出,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朱海告诉记者,在《实施方案》出台后,公司领导要求他们积极响应政策精神,加大挂钩定增投资、新股申购、举牌投资的权益类或混合类理财产品发行力度。
上半年,他所在的理财子公司陆续发行多款“红利策略+定增投资+银行优先股”、“可转债+新股申购+量化中性策略”的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权益类投资占比均超过50%,风险等级都在R4—R5。
但是,银行代销渠道反馈的状况是“这些理财产品不大好卖”,多款产品认购金额不到2亿元,低于发行预期。
朱海表示,因此他前往多个银行网点调研,发现多数首次购买R4—R5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听说需临柜面签,还要重新接受理财经理的产品投资风险提示并完成新的个人投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报告,纷纷感到操作麻烦,转而线上认购混合类或股票类基金产品。
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子投资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另一个导致权益类/混合类理财产品销售难的因素,是多数理财产品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在R1(谨慎型)—R2(稳健型),一听说权益类/混合类理财产品净值回撤较大,都打了退堂鼓。
“一季度我们与代销渠道开展市场调研发现,逾80%理财产品投资者不愿投资R4—R5理财产品,因为他们不希望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率超过3%。”他坦言。目前代销渠道仅向具有丰富股票投资经验的客群推介权益类/混合类理财产品。
相比而言,R2—R3的“固收+”理财产品则受到代销渠道的追捧。
普益标准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非现金管理类的固收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23.4万亿元,占到存续理财产品规模的75.57%。
代销渠道之所以更愿推介R2—R3理财产品,也有自己的“考量”——若他们向投资者推介R4—R5的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万一遭遇股市明显回调导致相关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幅度较大,投资者就可能向主管部门投诉代销渠道“误导销售”,令后者面临较大的问责处罚压力。
一位国有大型银行理财子投资部人士赵志纲向记者透露,他们内部测算过,部分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长期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但投资者能否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也与他们的择时交易能力有着密切关系——即投资者需擅于在这类产品净值明显回撤时敢于抄底。但是,擅于择时交易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不多。
含权产品兴起
面对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销售挑战,越来越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将含权理财产品作为撬动理财资金入市的新路径。
所谓含权理财产品,主要是涵盖权益类资产投资的理财产品,通常这类产品的80%资金投资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最高不超过20%,以此平衡风险与收益。目前,多数含权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主要在R3(平衡型)。
相比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含权理财产品既方便投资者线上投资,又能在更好控制净值波动同时创造较高收益,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偏好。
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理财公司存续的6—12月期“固收+权益”理财产品数量达到1893只。
平安理财混合投资部兼结构化投资部总经理曾翰文向记者表示,平安理财的做法是持续在权益市场挖掘优质资产,比如红利资产具有高股息与抗波动性属性、可转债具有债底保护+股票期权的属性。平安理财通过配置相关资产,结合市场中性、REITs等策略,在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前提下、为投资者提供收益增厚的产品选择。
朱海告诉记者,当前代销渠道向广大投资者推介“固收+权益”含权理财产品的意愿相当高,原因是含权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约在3%—4%,高于纯固收类理财产品的约2.3%,有助于提升民众投资获得感与客户粘性。
“但是,代销渠道对含权理财产品(固收+权益)也有明确的净值波动控制要求。他们可以容忍这类产品实际收益率略低,但绝不能容忍产品在存续期间出现明显净值回撤。一旦这类产品净值回撤幅度超过3%,投资者赎回压力相应增加,将给代销渠道带来资金端不稳定挑战。”他直言。
记者了解到,这无形间给银行理财子带来新的考验。以往,银行理财子通过平滑净值估值等方式缓解含权理财产品净值回撤幅度,但随着去年底金融监管部门明确禁止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收盘价调整、平滑估值或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平滑净值波动与以丰补歉,银行理财子更多依靠投资策略及时优化实现含权理财产品净值平稳波动。
赵志纲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他所在的理财子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加大各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建账核算,导致产品净值波动加大。因此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密切关注权益类市场行情波动趋势与及时调仓,力争将含权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率控制在1.8%以内。
“尽管我们发行的含权理财产品(固收+权益)所挂钩的红利策略、可转债、银行优先股、量化中性策略、打新、指数增强等权益类投资策略整体风险相对可控,但我们不会按20%配置上限投资,避免市场波动导致这类产品净值回撤幅度较大。”他直言。一旦这些权益类投资策略投资占比超过15%,他们就会寻找相应的风险对冲工具以降低投资风险与产品净值波动幅度。
在他看来,当前含权理财产品能否引导更多理财资金入市,还需解决两大挑战,一是收益稀释问题,即含权理财产品初期规模不大,通常都在1—2亿元,因此相应的收益率相当可观,有些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6%,但随着大量资金认购,其收益率会随着产品规模不断扩大而稀释,令投资者不愿追加投资;二是众多投资者仍不大适应含权理财产品的净值较高波动(相比纯固收类产品),去年四季度股市回调导致部分含权产品净值回撤幅度一度超过3%,令相关产品赎回量较去年三季度激增逾50%。
“因此,银行理财子加大含权理财产品创设发行力度之际,仍需妥善处理较高收益与净值平稳波动的关系,在提升投资者投资获得感同时,逐步引导更多理财资金入市。”赵志纲表示。
(作者 陈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