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遭美国“大而美”法案全面围堵,中国锂电企业如何破局?

界面新闻记者 | 高菁

本月初,美国“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下称法案)由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生效。该法案不仅将对美国新能源产业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也对中国锂电产业构成了挑战。

锂电池涵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类电池等不同产品类型。

一方面,法案促使美《通胀削减法案》(IRA)中关键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激励措施全面退坡。

其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新能源汽车联邦税收抵免的提前取消。根据法案,现行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税收抵免政策——包括新车最高7500美元、二手车最高4000美元以及商用车最高4万美元的购置税收抵免,将统一提前至2025年9月30日终止。

与此同时,法案还将逐步取消IRA法案中原本针对电池制造商设置的尖端制造生产税收减免(AMPC)。

上述法案内容,将使得新能源汽车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大幅下滑,导致原本已经放缓的下游需求进一步承压。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以及上游厂商的订单量也将随之下滑。

“由于之前就受到IRA法案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的影响,国动力电池企业对于美国市场本就不抱太大期待,法案产生的影响在预期之内。”鑫椤咨询高级研究员张金惠则向界面新闻表示。

此次美国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对于韩国动力电池生产商的影响更大。韩国动力电池生产商在美国的业务布局较多,且对于IRA补贴的依赖性更强。

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在本月的报告中指出,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包括提前废除IRA、撤销设定电动汽车目标行政命令、通过减税法案等。对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和市场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导致韩国的电池组及材料出口整体呈减少趋势

除新能源汽车外,此次法案对美国太阳能和风能的税收抵免,也同样做了提前取消的调整。

在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看来,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没有“新能源高传统能源一等”的概念。“他认为所有能源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墨柯向界面新闻表示。

墨柯同时指出,如果一个产业长期以来依靠政府扶持,其本身并不具备竞争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还是需要放手,交给市场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储能行业,法案放缓了税收抵免退坡幅度,只有2033年开始建设的开发项目才开始逐步取消税收抵免。

彭博新能源曾在相关解读中指出,美国储能项目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高于其他行业。其举例称,美国电池电芯进口额中,高达69%来自中国。在美国国税局的安全港列表中,电池电芯占大型储能项目总价值的52%。

另一方面,法案还进一步升级了IRA法案原有的受关注外国实体规则。大多数中国锂电企业都被纳入了限制范围,包括上游材料企业、设备商、乃至持股/技术授权关系密切的海外子公司。

中伦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程博向界面新闻指出,“它不是单纯针对境内法人,而是从股权结构、技术授权、资金往来等多个维度对‘中资背景’进行了定义,限制很细致。”

法案不仅对中资企业直接投资进行了限制,还通过限制技术授权、关键材料供应等方式,进一步将中企从美国市场剔除出来。

原本期望通过合资、技术合作或设厂方式在美落地的企业,都将面临系统性堵点。即便不是中国企业,只要关键材料或技术来自中资,都可能被排除在补贴政策之外。为获取税收抵免,有美国新能源企业、项目可能会考虑替换供应商。

不过,在某些领域,现阶段美国想要避开中国供应商,仍有难度。

根据正极材料种类不同,锂电池可分为三元和磷酸铁锂两种主要技术路线。相比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和低火灾风险等优势,但其能量密度较低。

在动力电池方面,海外市场此前将三元电池视为主流路线。很多海外头部动力电池生产商此前并不看好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认为其不适合高档汽车市场,主要专注于三元电池的生产。

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在价格竞争力和热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当前全球越来越多的主机厂都开始选择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GGI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422.7 GWh,同比增长45.6%,市场份额占比首次超过三元动力电池,达到50.3%。但据《中国汽车报》,在美国动力电池市场,磷酸铁锂电池的渗透率尚未超过30%。

在储能电池方面,由于三元电池安全性较差,且成本更高,因此不适合用做储能电池。

目前,国内生产的储能电池基本均采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高达92.5%。

据维科网锂电报道,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在美国储能电池市场的应用占比达90%,且目前中国向美国出口锂电池以储能电池为主。

当前,全球超九成的磷酸铁锂材料由中国企业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生产商为中国企业。

因此,一旦有磷酸铁锂电池需求,无论是否能够获取补贴,美国还是得买中国的产品。

在程博看来,法案对中国锂电企业的围堵,理论上不是完全无解。

他指出,企业可以考虑在东南亚或日韩等海外地区设立非中资控股的生产基地,通过架构重组,规避受关注外国实体认定。还可以加强对供应链的原材料来源管理,建立溯源体系,努力满足“非受关注外国实体”成分的比例要求

此外,程博还建议企业适当降低对美出口依赖,转向欧盟、东南亚、中东等对锂电需求仍在快速增长、政策更友好的区域。

政策层面,他还建议企业与行业协会配合,争取推动中美间建立有限互认机制或豁免清单,至少在关键材料和设备方面争取一定空间。

Mysteel新能源则强调,对于中国新能源企业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整个产业的供应链的完整性和高效率后续中国锂电企业的破局关键在于保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进行技术迭代与新兴市场替代加速。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