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马上评|网约车反内卷,低价竞争只是表象

多地约谈网约车平台,叫停“一口价”等低价无序竞争。

“反内卷的风”吹到了网约车领域?据媒体报道,仅7月以来,就有多地主管部门出手,对网约车平台低价无序竞争进行整治。

如广东清远市就网约车司机投诉较多的“订单价格偏低、平台抽佣高问题”,约谈当地3家网约车平台;河南开封市约谈网约车平台,强调不得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实施低价竞争,保护驾驶员的合法利益;江西鹰潭市交通运输局召开会议,要求各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不得以一口价、低于成本价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广州、宁波也有类似动作。

网约车低价竞争带来的问题,早就显现。2023年,就有不少司机呼吁取消“一口价”,相关话题引发热议。不久前,有不少乘客反映,在打网约车时遇到诸如“太阳大还是月亮大?”等奇葩答题要求。近日又有网友称,有网约车内贴有告示:“如需空调扫码3元,自动开启”,并注明“特惠订单不含空调,自愿消费”。

司机端的呼吁与乘客端反馈的“空调收费告示”“奇葩答题拒载”等现象,可谓清晰地揭示了“一口价”“特惠单”等模式的双重困境:既影响司机收益,又给乘客体验带来不确定性。从行业长远发展与反内卷视角看,对低价竞争的规范确有必要。

但也要看到的是,行业反内卷,不仅仅是对“一口价”等模式的简单限制乃至叫停,更要看到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一定程度上说,低价竞争只是网约车行业内卷的表象,背后还有不少深层次原因需要得到正视。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前网约车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供需失衡状况。截至今年5月,全国共有36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市场红利正逐步收窄。在司机层面,2024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飙升至661.4万人,车辆超281万辆,较三年前翻倍,多地纷纷发布运力饱和预警。但另一方面,用户规模长期稳定,订单量已无明显增长。

由此,一些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自然有了更多动力去通过低价策略留住价格敏感型乘客。这种由供需失衡塑造的市场“定价”机制的合理性——或者说必然性,不该被一概否定。

同时,对乘客而言,“一口价”也并非全无合理性。其价格透明、能规避绕路风险,正是部分消费者的刚需。若对低价单“一刀切”禁止,不仅打击部分乘客的打车意愿,导致订单总量萎缩,司机收入也未必能如愿提升。

事实上,多地约谈平台,重点也并非简单叫停“一口价”,而是更多聚焦于司机自愿选择权——不得将接单结果与司机考核、赋分强制挂钩。此举是在乘客低价需求与司机收入保障之间寻求微妙平衡:司机可依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乘客若坚持“一口价”则需接受可能更长的等待时间。这背后其实是市场“无形之手”在自愿机制下构建的一种隐秘的利益平衡。

更重要的是,“一口价”是否构成内卷或“低于成本价倾销”,关键在其定价机制本身。若“一口价”的设置明显低于成本价,的确不合理,也触及了竞争红线。这提醒平台,在“一口价”的定价机制上,当有更合理的标准。

因此,置于当前网约车市场真实的供需状况下,真正有效的反内卷必须超越对“低价单”的简单纠偏,而迈向更高维度的系统性治理。如司机长期诟病的平台抽佣比例过高,亟需更透明更合理的协商机制;平台派单算法的公平性,也应成为监管的重要切入点。

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网约车的服务标准也当更清晰——空调设置、车内卫生状况等基本服务细节,平台也应建立合理的引导与约束机制,而非将矛盾转嫁给给司机与乘客。

网约车一头连着司机权益和社会就业蓄水池的稳固,一头连着乘客出行需求的满足。要实现良性发展,需要对效率与公平的精准拿捏,也需要在司机、乘客与平台之间构建包容、可持续的利益平衡机制。这都考验对政府监管权与市场自治边界的合理把握。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