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上海视协第六届短视频大赛落幕,67部作品获奖

“短视频凭借其独特的传播力已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展现时代精神的重要渠道与阵地。”在7月18日上海文艺会堂举行的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短视频大赛暨第四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颁奖仪式上,上海视协主席王建军的致辞点明了大赛的核心价值。

社会竞赛单元最佳作品奖奖杯

历经四个月的作品征集,大赛吸引了20多个省市的40余家影视制作机构、短视频创作爱好者,近122所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3839部。由跨界专家、影视行业资深人士及高校学者组成的评委会,围绕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表现与创新价值进行了多轮严谨评审,最终遴选出67部获奖佳作。

其中,社会竞赛单元评选出“最佳作品奖”6部、“优秀作品奖”8部、“好作品奖”10部、入围作品16部;高校竞赛单元评出“十佳作品奖”10部、入围作品10部。此外,还评选出最佳创意、最佳叙事、最佳视觉、最佳制作、最佳系列、最佳人气奖各1部,优秀传播奖2部,优秀组织奖6家单位。

颁奖仪式现场

评委会一致认为,创作者们表现出对社会议题的深切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青年学子作品尤为亮眼,其中蕴含的创意趋势、技术探索与文化价值内涵,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活力。创作者们以充满温度与力量的镜头语言,将宏大时代叙事融入烟火生活,于方寸屏幕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新画卷。

颁奖现场,多位获奖者分享了创作历程与思考,“人”与“生活”始终是创作核心。

获“十佳作品奖”的《风声》运用了AI技术,但创作者陈典直言:“比拼的是审美和艺术构想,这是AI无法取代的。”“最佳作品”《大山里的送餐员》主创陈灵舒通过连线表示,作品源于对偏远山村留守老人“吃饭难”问题的记录,“大山里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大赛期间,主办方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九场短视频创作公益讲座。为推动短视频创新发展,颁奖仪式现场举办了专题论坛,以“短视频进入AI时代,微短剧是不是短视频的新风口?”为主题,聚焦创作领域AI技术的应用拓展,邀请专家与本届大赛获奖代表共同探讨视听艺术创作领域的创新发展与未来趋势。

后续,上海视协将在各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展播优秀作品,并推荐代表上海参加“亚洲微电影节”等更高层次赛事,着力加强短视频创作人才的凝聚与培养,助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