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镜头对准被网络“开盒”的受害者,当团队追踪牧民生存与生态保护的博弈,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画面,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公益诉讼的复杂与坚韧。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青年导演秦博、刘跃带领团队,用232起案件的调研、20余个省份的奔波,将这些“硬骨头”案件搬上银屏,拍摄了首部检察公益诉讼大型纪录片《人民的利益》。

纪录片《人民的利益》海报
在他们的镜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检察官们在法条与现实间的奔走、在个案与制度间的探索,以及一部纪录片如何在“天理国法人情”中逼近公益诉讼的真相。
该片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新闻办公室全程指导,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担任总顾问,检察日报社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爱奇艺联合出品,于2025年7月15日起每周二晚10点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播出,看东方、爱奇艺、快手等平台同步上线。
公益诉讼的复杂底色
“这个题其实挺难的,很专业,也特别复杂,跟我们之前的预想还是差了不少。”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秦博语气里带着纪录片人特有的审慎。
其实,他和刘跃并非初次接触司法题材。他们与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打交道多年,此前,由团队制作的《人间世》《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等作品已赢得广泛口碑。
与“检察”的缘分,始于《人生第二次》中聚焦最高检第十检察厅(控告申诉厅)平反冤假错案的一集。“这种拍摄方式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彼时,公益诉讼作为一个新兴且快速发展的检察职能,正从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迅速扩展到个人信息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广泛范畴。

《无碍之上》分集剧照——检察官体验轮椅,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做努力
202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初次审议检察公益诉讼法,这部纪录片的酝酿恰逢其时。
“公益诉讼对我们是全新领域,但它‘正在发生’的特质太吸引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公益诉讼法》还在制定中,司法实践已走了十年,这种‘法治进行时’本身就充满张力。”刘跃补充道。
在检察日报社的帮助下,主创团队开始与公益诉讼检察厅沟通,调研由此展开。当团队真正扎进公益诉讼案件的海洋,才发现这片水域远比想象中更深。
“最开始接触的时候知道公益,知道诉讼,但是公益诉讼合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刘跃笑着承认团队初期的迷茫,但这不仅是他和秦博的困惑,也是公众普遍的认知盲区。
“我们希望我们的纪录片不是简单的法治宣传,而是要呈现公益诉讼的‘复杂性’。”秦博强调,“从群众‘急难愁盼’里选案例,每个都得有代表性。”
为了吃透题材,团队用了近一年时间调研、拍摄:跟随20余个省份的一线检察官取证、磋商、听证,深度接触232起案件。“我们想知道,公益诉讼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检察官每天在做什么?”秦博说,这个过程像“摸着石头过河”,而答案藏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里。
深入了解下来,公益诉讼并非简单的“好人告坏人”,其核心在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定位决定了其工作的特殊性。
“他们(公益诉讼检察官)办理案件的意图并不是做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刘跃向记者解释,“他们其实是针对公共利益被破坏的现实复杂情况,寻求一种破题思路和解决方法。”然而,这往往涉及多个行政机关职权的交叉地带和法规的模糊空间,所以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公共之地》分集剧照 ——“雪豹案”庭审现场
拍摄中的压力与试错
“我们碰到的相对比较多的压力和挑战,其实不是在法度的这个层面。它涉及了太多民生的、各省市政府不同的理解,以及社会层面上的信息不对称。”秦博说。
此外,选案的艰难不仅在于外部压力,更在于对公益诉讼核心职能的把握。
拍摄过程中,一个关于长城保护的案例给了团队深刻的教训。刘跃回忆,他们最初拍了一集,自以为“故事从戏剧性也好,或者说人物的表现力也好,都觉得还是不错的”。
“但片子完成以后,到了审阅阶段,业务部门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原因很明确:这个案件的办理,没有准确体现出公益诉讼检察官的履职。”
问题出在哪里?
秦博后来分析,症结在于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比如发现长城砖被破坏,检察官是应该自己动手帮忙修复,还是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并协调文物局等主管职能部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他不应该成为街道办的协调者,”秦博分析道,“更理性的态度是应该让主管部门形成一个长效的监管机制。公益诉讼的核心是监督与督促履职,而非替代执行。”
这个认知的偏差导致团队不得不推倒重来,重新调研并拍摄了另一个更能体现公益诉讼监督属性的案例。

《守望长城》分集工作照——在长城上拍摄非遗柏峪燕歌戏
这种“试错”贯穿拍摄始终。秦博回忆,团队曾想聚焦某地农民的生存与生态保护矛盾,“但基层检察官坦言,案件涉及多方利益,推进难度极大,最终只能放弃。”这些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公益诉讼面对的,往往是“硬骨头”“老大难”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的是智慧与韧性。
艰难前行的“寸进”
理解专业只是第一道坎。
当镜头试图对准那些正在进行、牵涉多方利益的真实案件时,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
比如,拍摄“外嫁女”土地权益案。导演王晓凡在导演手记中详述了此案的曲折:内蒙古通辽市某村,因高压电线铁塔征地,户籍仍在村里的“外嫁女”们获得的补偿款远低于同村男性村民。
悬殊的数字,根子是那句老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成为现实阻碍。
团队跟随主办检察官周志军全程记录。王晓凡写道:“我们的摄影机就这么怼着,啥都记录上了,如果解决不好,怎么办?”压力同样笼罩着检察官,“检察官事后告诉我们,其实他们的压力不比我们小。他们也有这样的担心,万一报道出来,效果不好,会不会影响稳定?”
这个案子历时近一年拍摄,过程如坐过山车。起初,镇政府只承诺在2025年5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生效后补发钱,外嫁女们担忧“夜长梦多”。直到2025年5月26日,在检察院持续监督下,补偿款终于足额打入明杰等外嫁女的账户。“公平正义,变得具体可见。”王晓凡在手记中感慨。

《失去的土地》分集剧照 ——外嫁女在听证会现场
秦博特别看重“外嫁女”这一集的意义:“主流媒体从来没有在系统上给出一个板上钉钉的东西……很难有一个正向的案例,能够十分确定地告诉大家,以后发生类似的案件,可以参考这个案件。”
他认为,纪录片的使命在于呈现中国法治“寸进”的过程。“中国的法治就是这样,不断地往前‘寸进’的。”秦博补充说,“我们是想着能做到一步,是一步。”
如果说“外嫁女”案展现了公益诉讼在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破冰之旅,那么聚焦“开盒”(人肉搜索与曝光个人信息)犯罪的案例,则直面了数字时代的新挑战。
“开盒”一集的分集导演姜涛最初觉得“公益诉讼”“公共利益”抽象而遥远。直到拍摄深入,他才理解其核心价值——“绝不仅仅是惩治犯罪的手段,更是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途径。”
在这起案件中,受害者个人信息被肆意曝光,维权成本极高。公益诉讼检察官成为他们的“守护者”,代表受害者群体锁定违法者,讨回公道。

《潘多拉魔盒》分集剧照 ——“开盒”受害者求助检察公益诉讼
令姜涛触动的是检察官们的使命感:“他们在办理每一个案件时,都不只是简单地走法律程序,更是在为那些沉默无助的受害者发声。”主办检察官黄挺在办案中常说:“办一个案,要影响一片人。”这种理念,被镜头精准捕捉。
“开盒”案件的特殊性在于犯罪者群体年轻化,甚至包括未成年人。黄挺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标签化为“罪犯”。
“他也好奇,”刘跃说,“真正去‘开盒’别人的人,他们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什么样的动机。”
在导演组的推动下,黄挺以“长辈”和“大哥哥”的身份,与这些年轻的“开盒者”进行了走心的交流。导演组发现,很多加害者,都对这种犯罪行为表现出一种“无感”状态,网络的虚拟性模糊了行为的严重性。

《潘多拉魔盒》分集剧照 ——“开盒案”模拟法庭
为了对抗这种“无感”,姜涛在纪录片中使用了大量“空镜头”——河边垂钓的老人、嬉闹的孩子、悠闲散步的路人,配上山间风声、鸟鸣、海浪声等细腻音效。
姜涛在手记中阐释其创作意图,“生活中有很多有触感、有质感的宝贵瞬间,不要总是被虚拟世界的‘无感’状态牵着走。”
这种深挖根源、寻求社会治理的视角,超越了简单的惩处。“惩治犯罪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育和保护年轻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姜涛在手记中写道,“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也是可以充满温度的。”
情感表达让位于对法理的客观审视
面对如此复杂且敏感的题材,秦博和刘跃的团队不得不调整他们驾轻就熟的叙事方式。
“更多的时候还是要以更冷静、更有法治思维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是从人物故事的情感出发点去看。”秦博解释创作理念的转变。这要求他们必须“往回收”,将情感表达让位于对法理的客观审视。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案件都是一个新领域。”秦博坦言团队中大多数人并无深厚法治报道背景,“去理解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新手。”这种“不得不”的克制,反而形成了该片理性、沉稳的独特气质。

《人民的利益》工作照——导演组和后期组一起审片
如今,纪录片《人民的利益》正在播出。“有观众说‘原来公益诉讼离我们这么近’,这就够了。”秦博说。
“相比于完美结局,更打动我们的是真实的前行。”刘跃笑言,镜头里的检察官还在办案,检察公益诉讼法还在完善,“这种‘进行时’,本身就充满力量。”
这或许正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它不只记录正义的实现,更记录下正义如何一步步穿透现实的泥泞,变得“具体可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