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马上评丨农村公厕应力避建设运营“两张皮”现象

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的不少村庄这两年新建了公共厕所,然而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能看不能用”的摆设。当地村民表示,新建的公厕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

对此,稷山县委宣传部7月21日发布情况通报称,情况属实,将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同时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追责问责。

央视财经 图

当农村公厕沦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显然背离了初衷,也实在令人费解。当地农村公厕为何只在“特殊节点”开放?报道称,是因为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所以村里继续让村民使用老旧旱厕。

按理说,公厕在规划设计之初,预算就应该包括日常管理、维护维修等事项,岂能只建不用、只建不管?只重“看得见”的建设,忽视“看不见”的后续运营,必然造成闲置、浪费。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中明确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管理和日常保洁本身也是农村公厕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合理规划布局则是前提。

农村公厕建设应该是动态的、长期性的,公共厕所只有有效利用起来,才能实现其公共价值,造福于村民。如果农村公厕只是成了向上级部门展示的“静态政绩”,那无非是浪费财政,还不如不建。

类似农村公厕这种民生工程的推进,还是要更多地关注“动态政绩”,从民众的实际获得感出发,去衡量工作成效。

2022年,国家发改委曾发布一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其中就有安徽青阳县的农村公厕项目。其不仅建立了县委农办、乡镇管护站、村服务点的三级管理体系,还明确县委农办牵头负责农村公共服务日常监督、工作考核、资金拨付等工作,以“责任到人”实现日常管理的闭环,值得借鉴。

也有网友表示,自己老家的公共厕所经常出现如厕完不冲水的现象,让现代化的公厕沦为旱厕。这当中,有的是因为冲洗设备质量问题,有的是如厕者素质问题。但无论如何,遇到类似问题,也应该是加强检修维护、开展文明使用宣传等,而不是将厕门一锁了之。

说到底,民生工程绝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只有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才能真正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