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调研|锚定世界一流能源公司,中国石油推动数智化升级

数据,作为新时代的“石油”,重要性日益凸显。

前不久,中国石油在京发布了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作为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一亮相,便引起行业关注。该大模型已全面覆盖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战略支持产业链、资本金融等领域场景建设,并在实效赋能上展现出强大力量:让地震解释工作效率提高9倍,将勘探项目周期缩短20%以上,把炼化工艺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30%……

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生产力,其效率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据介绍,中国石油将数智化作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公司的核心抓手。目前已将“数智石油”纳入集团公司战略体系,制定发布“数智中国石油”总体规划,布局实施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并成立昆仑数智公司、中石油(北京)数智研究院等数智化支持单位,用于推动从经营管理、生产运营到日常办公管理的全面数智化升级。

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成果正式发布。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石油提供

作为老牌央企、传统行业代表,中国石油是如何在数智化浪潮机遇中实现生产力转型升级的?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日走访其数智化团队,以解开企业顺利实现工具跃升的密钥。

传统老油田迈向数智化

7月,北京市昌平区,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楼一间办公室里,满屏数字波动。钻压多少,井深多少,泵冲速多少,施工进度已多少天……距京三千公里之外的塔里木油田的各项工况数据,在这张大屏上一览无余。

塔里木油田,其所在的塔里木盆地有着70余年勘探开发历史,是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肩负着保障数亿中国人用油用气的的责任与使命。为让“老油田”焕发时代新姿,昆仑数智和塔里木油田在2021年7月,正式启动塔里木油田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工作。

在如今的塔里木油田,中小站场无人值守、生产异常联动告警、油气生产数据一体化全采集,全区域生产动态、人员、设备、物资“看得见、呼得通、调得动”。据专家介绍,昆仑数智基于首创二三维一体的可视化集成技术,集成塔里木油田前、中、后三端25个生产相关系统,全业务链生产运行大集成的智能生产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场站现场和采油气管理区、油田同步感知,大大提升了各级生产辅助决策和应急处置效率。

传统老油田是如何顺利完成数智化转型的?“塔里木油田数智化转型是一次整体的转型,而不是一个点、一条线、某一领域的转型。”从总规划实施到见证试点建成,全程参与塔里木油田数字化转型建设的中国石油昆仑数智新疆大区副总经理朱耀军深有体会地说。

据介绍,在塔里木油田的数智化建设过程中,昆仑数智举全公司之力发挥事业部主建、大区主战的管理创新模式,与塔里木油田联合成立了业务、数据、技术“三总师”制,建立了项目运行和产品技术“两大管理”体制,为塔里木油田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油气田做好数字化服务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石油最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为塔里木油田的数智化转型夯实了数字底座。据悉,基于梦想云平台打造的塔里木智能网络协同工作平台“坦途”,打造了“云端联动、坦途沟通、移动办公、云上科研”新模式。数智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高效推进数智化创新与应用,有效支持了“数智塔里木”的蝶变。

除此之外,塔里木油田数字化转型建立的标准规范体系、方法论、算法模型、公共组件,为各油田数字化转型建设提供了样板和生动示例。目前,智慧油气田的应用场景,已覆盖50万口井、4万座场站,生产数据实时入湖率达90%,大型场站少人值守,中小场站无人值守,全业务链协同效率提升20%。

新疆油田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产能建设场景。

数据孤岛难题在源头中破解

对于炼化企业来说,要实现数智化转型,必须要克服数据孤岛问题。原因是,炼化工艺流程太复杂,且具有流程连续性强、装置关联度高、数据流转关系纷繁复杂等特点,一旦某个环节出现数据中断或者纰漏,此前所有工作都可能前功尽弃。

在昆仑数智技术专家们眼里,破解数据孤岛难题,并非无解,这就如同修路搭桥,需要沿着创新的路径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来。

专家们运用工业互联网、云原生、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通过持续研究和创新,攻克了数据变化自适应感知、数据近零延时入“湖”、数据预知性事件自驱动决策支持、插件式多协议融合数据采集技术等核心技术,成功解决数据采集和服务自动调度难题,实现跨系统、跨环节的“数据链式反应”。

现在,人们一走进广东石化这座亚洲石化行业规模最大的智能化化工品立体仓库里,能看到一条条无人全自动智能化的包装线在高效运转。在这里,广东石化的化工产品融合上下游产业链的高质量数据流,为每件产品都精准配上独一无二的“ID”。

“每件产品都会生成独有的二维码,一键扫码,产品批号、执行标准、规格型号、审批人等内容一目了然。”一位项目经理解释说,虽然供应链上中下游业务的支撑系统不一样,比如MES、包装系统、储运物流系统等等,但企业综合数据库里主数据是一样的,在数据传递的时候,能互相识别,互相认识,“实现无纸化智能化出库,相当于把电子销售系统、物流系统、厂里储运系统实现了无缝衔接,打破了信息孤岛。”

“大监控”运行模式。

中国石油昆仑数智首席技术专家王华介绍,昆仑数智采用面向业务对象建模方法,构建炼化企业统一数据模型,建立符合炼化企业实际业务的数据治理体系,形成统一数据标准,迈上全面消除数据孤岛的里程碑台阶。

此外,昆仑数智项目团队还通过技术创新,弥合了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信息鸿沟。为了让炼化企业内大量不具备编程能力的用户,也能开展数据运营工作,专家们对每个功能、每个界面进行精心打磨,与关键用户反复碰撞优化,最终设计出“零代码、可视化、向导式”接口配置方式,让用户对数据采集与服务变得触手可及,使数据质量开启自动校验之旅。

得益于数智化应用,目前广东石化运营成本降低15%,万元产值能耗降低9%。在企业综合数据库赋能下,广东石化实现数据采集和服务自动调度。因为企业能够对数据质量进行高度管控,全厂数据可以自由流转,数据效能也得以充分释放出来。

勘探开发创新成果填补国产空白

7月15日,在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报告厅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龚仁彬,在大屏上展示了两张南美州某深海盆地示意图:左边的图片,线条密密麻麻,像一眼就晕的蚂蚁窝;而右边的图,线条轮廓清晰,人眼很容易就能看到表示断裂的粗黑色线条。

“左图是用传统方法识别的断裂图,几乎无法识别出断裂。我们知道,精准识别断裂是寻找油气藏的关键。而右图,是用我们的昆仑专业大模型识别出的断裂,非常清晰。”龚仁彬说,大模型可以更加精准探明地下构造,预测准确度相比传统方法至少可以提升10个百分点。

昆仑大模型覆盖勘探、炼化等100余个场景,拥有500TB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在面向油气勘探的地震解释专业大模型方面,该专业大模型训练数据覆盖了松辽、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柴达木、渤海湾等国内七大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面积达到5.2万平方公里,数据量超过150TB。

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国石油不仅拥有完全自研的专业大模型,还研发出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产品。如GeoEast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工业软件、HiSim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等。

龚仁彬从业近40年,他记得,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油气工业软件被一些西方国家垄断。后来,在国家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指引下,中国石油持续推进重点工业软件攻关,研发形成一系列软件产品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由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的GeoEast大型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可以提供各类复杂地表及地下构造条件下地震数据的精确成像,并对盆地级地质构造演化及油气资源分布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兰州石化生产装置区。

全球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也长期被一些西方国家垄断。中国石油自2011年起组建软件研发团队,历经十余载,在渗流理论、数学模型、数学算法、软件工程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了油气藏数值模拟十大关键技术,打造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从此填补国产空白。

现在,HiSim软件已在国内百余个油气区块以及国外阿联酋、乍得、伊拉克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应用,支撑了常规油气藏和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及CCUS等生产实践,是我国油气稳定供应基本盘保障的重要利器。

企业顺应新需求大力培养数智人才

在昆仑数智专家看来,数智化不仅在改变传统作业模式,还在深刻重塑从业者的职业。

在鄂尔多斯盆地被喻为“磨刀石中的磨刀石”的致密页岩层上,长庆油田页岩油开发分公司以仅300多人的团队,高效管理近两百万吨产能。人均油气当量贡献值高达4869吨/年,创造国内非常规油田开发效率新标杆。那里的老员工发现,以前的管理模式是靠人找问题,现在是智能系统主动报问题。人员到现场,只需处理数字化无法解决的难题。

不仅在生产领域,在行政管理、销售等领域,数智化也在减少或替代人力。作为中石油销售企业中首家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试点企业,中国石油河北销售探索和实践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目前已成功部署了58名数字员工,它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月均节省工时超过1400小时,相当于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为公司额外增添了8名本部管理人员的工作效能。

在新疆等多地,已经有实现加油流程全自动化的机器人开始上岗。用户在中油好客e站App输入车辆信息并下单,机器人就会自动打开油箱外盖,将加油枪进入油箱口,并驱动油枪拨杆开始加油,待完成加油后,再将油枪向后撤出,驱动夹爪油箱内盖复位,最后再通过驱动夹爪和吸盘将油箱外盖关闭。这全程,不需要人工干预。

兰州石化榆林智能工厂。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中石油给出的答案是,未来会加强数智人才(复合型技术+业务专家)的人才储备,并不断推进人才与模式创新,培养“技术+业务”双栖团队,从而让人才梯队不断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此外,一批入门简易方便的昆仑数智AI创新成果也在被陆续推出来,让初识AI的从业者也能够轻松入门。如,去年昆仑数智与广东石化联合创新推出的“智能问数”平台,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炼化AI智能小助手。用户输入类似于“请给出6月份乙烯化验数据”这样的问题后,平台几秒钟就能给出答案。

王华说:“除了公司会提供平台培养人才外,我们也鼓励科技工作人员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在项目历练中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介绍,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可追溯至“十五”期间,几代人接力,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从分散向集中、从集中向集成的跨越。如今,中国石油已开启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赋能新征程,并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从单一业务环节、单项技术应用的点上实践,向重点产业链条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场景扩展,形成“智能油气田”“智能炼厂”“智慧销售”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样板。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