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游学不火了,小学生挤进攀岩馆

攀岩馆的“扛把子”。

听筒Tech(ID:tingtongtech)原创

文 | 饶 言

编 | 陈 珂

一项曾被贴上“危险”标签的极限运动,开始获得家长们的青睐。

这个暑期,青少年攀岩夏令营席卷全国,攀岩作为曾经的“小众运动”正成为城市孩子们的暑期新宠。

色彩斑斓的岩壁上,孩子们像“小蜘蛛侠”般手脚并用向上攀登,教练的指导声此起彼伏,这是今年暑假全国各大城市攀岩馆的日常景象。

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攀岩馆里,刚结束一条线路的小学生黄同学抹去额头的汗水,略微兴奋地表示,“暑假后,我几乎每周都来三四次,攀岩不仅能锻炼体能,还让我变得更勇敢。”

实际上,这背后是攀岩整体行业的快速兴起。诸多分析指出,近几年来,攀岩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尤其是“青少年培训”已成为攀岩馆的营收主力。据行业报告,青少年攀岩培训逐渐成为许多攀岩馆的主要服务项目,贡献了超过一半的营收。

北京“我攀攀岩馆”负责人、我攀创始人&CEO黎双富便对《听筒Tech(ID:tingtongtech)》透露,他所在的攀岩馆,青少年攀岩的人数日渐增多,是岩馆的主要客源。

当然,目前来看,整体行业在国内尚处于初期,存在诸如行业标准不统一、训练存在误区等问题。不过,尽管青少年攀岩仍是“小众运动”,但毋庸置疑,这项“岩上芭蕾”,已经走入大众视野。

-01-孩子们开始“泡”在攀岩馆

“与其去参加走马观花打卡式的夏令营,不如给孩子来点实践的锻炼。”每年夏天都会送孩子参加各种夏令营的黄爸杨妈,今年选择将孩子就近送进了攀岩馆,学习攀岩。

实际上,早在去年,黄同学便在父母的带领下,开始学习攀岩。相比体育运动,他过去学习得更多的,是文化类培训,“以前学的培训班,主要是机器人、编程,还有钢琴。”

但当黄同学第一次跟随爱好运动的父亲体验了攀岩后,便体验到了这一运动的快乐。“我完成了一次挑战。”他对《听筒Tech》坦言,“我爸爸刚开始带我来玩的时候,我不是很愿意,我觉得这个太难了,根本不可能完成。”

但当黄同学在教练的指导下,完成了一条V1线路的挑战后,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原来我可以做到。”

在黄爸看来,这种成功带给孩子的成就感是显而易见的,“他以前很排斥体育运动,我们曾经给他报过篮球班、足球班,甚至跆拳道,但都半途而废。”

更重要的是,和诸多青少年一样,黄同学深度沉迷电子产品,用黄爸的话来说,“只要在家,就想方设法地玩手机。”

在征求黄同学的意见后,从去年开始,黄爸将黄同学送进了攀岩馆学习攀岩,“孩子的进步非常明显,不仅仅是体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整体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黄爸笑言,“感觉攀岩锻炼的,不仅仅是他的体能,还有他的整个身体和心理素质。”

黄爸向《听筒Tech》透露,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黄同学每周会进行两至三次训练,目前其水平处于同龄孩子的中上游,“像抱石(攀岩类型之一),他已经能够完成V5(攀岩难度等级指标,基础为V1)。”

“孩子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每完成一条线路,都很兴奋。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也敢于挑战。”黄爸笑言,“他已经是班上攀岩小明星了。”

今年暑假,黄爸将孩子过去参加研学的夏令营改成了攀岩训练,“在我看来,与其参加那些流于形式的夏令营,不如针对孩子的爱好,来点有用的系统性训练。”

坐标上海,今年13岁的杨同学,已经学习攀岩三年。作为女生,她是为数不多征服了V6线路的青少年。但在三年前,她还只是一位“文弱书生”,用杨同学妈妈的话说,“很内向,体质不太好,又瘦又小,总生病。”

经过三年的训练后,杨同学在攀岩馆已经开始“飞檐走壁”,杨妈妈笑言,“她的肌肉线条比很多成年人都好,同学都叫她‘女汉子’,她不但是班上的体育委员,也是学校的‘运动健将’。”

图:社交平台上关于“青少年攀岩”的讨论

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实际上,不仅仅是黄同学和杨同学,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年来,青少年攀岩的热度日渐攀升。

在社交平台,关于青少年攀岩的讨论随处可见。在小红书,搜索“青少年 攀岩”,相关的笔记超2万篇。在抖音,与#儿童攀岩 相关的话题,播放量超1300万。

黄爸亦发现,他身边也有更多的孩子学习攀岩,“像我们家孩子经常去的攀岩馆,以前去的孩子很少,现在越来越多了”,而黄同学所参加的攀岩馆,“从刚开始参加夏令营的,只有5个孩子,现在已经20来个了。”

-02-青少年已成攀岩馆“扛把子”

青少年的热捧,给攀岩行业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黎双富便坦言,目前,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我攀攀岩馆的重要收入来源,“占整体收入的一半以上。”

“攀岩是一项身心素质的复合训练。”黎双富认为,在体能上,攀岩能够同步锻炼上肢拉力、核心稳定、下肢蹬伸及柔韧性,进而实现运动时的全身协同发力。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层面,需在高空环境中管理恐惧、快速决策,大幅提升抗压能力和专注力。

在黎双富看来,相比其他运动,攀岩的“问题解决式”挑战(如破解路线和合理规划动作)带来强烈掌控感和自我效能提升,完美地契合了青少年“取悦自我”的消费动机,“青少年在面临学业压力或成长焦虑中,可以通过攀岩‘专注攀登—登顶释放’的闭环,找到即时的情绪出口。”

不仅如此,攀岩还是一项社交属性极强的运动,同样一条线路,不同人爬,因为身高、体型、性别等原因,一定会出现不同的爬法。

“这样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相互竞争,凭什么你能上去而我不能?第二种是合作,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指导,也就是合作磕线,一个自然交流的场域就形成了,最‘i’的孩子到了岩馆,都有机会变成‘e’人,进而交到好朋友,成为攀岩搭子。”黎双富解释。

图:在我攀攀岩馆参加竞训营的青少年

来源:黎双富供图

黄爸和杨妈均认同这一观点。在他们看来,通过攀岩训练,孩子整体素质确实获得了明显的提升,“身体素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他们可以更勇于接受挑战和直面问题,也更自信。”

当然,黄爸和杨妈均承认,除攀岩外,还有其他运动同样适合孩子,之所以选择攀岩,一方面,是“性价比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是“攀岩馆越来越多,训练越来越方便”。

黄爸给《听筒Tech》算了一笔账,相对其他当下流行的其他运动,攀岩性价比更高,“我们刚开始报的是一对一私教,300元一节课,后来参加的是一对多的团课,算下来也只有120元左右一节课。今年暑假的夏令营,5天的课程,费用是2280元。”

“这个费用在孩子的培训班里,算是中等水平。”黄爸告诉《听筒Tech》,相比另一项当下流行的运动网球,攀岩从整个评估来看,性价比更高,“比如我朋友孩子的网球集训营,最低费用是5天2480元,如果报提高班等,费用更高。”

“更重要的是,攀岩也是一项非常‘时尚’且全面的运动项目,更能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黄爸笑言。

当然,黄爸承认,攀岩馆越来越多,也是他们最终选择送孩子去学习攀岩的因素之一,“以前即便是想学,附近没有攀岩馆,也不方便,现在小区周边就有攀岩馆,老人带着孩子,训练完了,还可以在岩馆自行练习。不像网球,想练习,还需要找伴,场地也不好租。”

诚如黄爸所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商业攀岩馆数量达636家,首次超过美国,较2022年初的485家增长31%。这些场馆主要分布在北上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并加速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2023年,约80%的攀岩馆迈过盈亏线,其中60%实现盈利。尽管半数岩馆启动资金超过百万元,但平均回本周期约为3-5年。

当然,攀岩馆也敏锐地嗅到了家长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攀岩馆针对青少年,推出了相应的培训课程或者活动。

黎双富便告知《听筒Tech》,近期以来,我攀攀岩馆便针对青少年,推出了不少活动,比如亲子课、社区班、夏令营,以及针对参加比赛的青少年开设的竞训班等。

-03-仍须理性看待

实际上,不仅仅是攀岩馆的逐渐普及,给青少年有了更多接触攀岩的机会,近两年来,校园推广和赛事的推进,也带动了青少年攀岩的热情。

公开的资料显示,柳州、眉山等地,已经将攀岩纳入校本课程,眉山计划3年建成50所攀岩特色校,提供日常训练场景。

另一方面,近两年来,青少年攀岩比赛也日渐火热,从市赛(如柳州中小学锦标赛)、省赛(如贵州青少锦赛),到全国少锦赛,形成金字塔选拔体系,激发了青少年持续参与的热情。

杨妈便对《听筒Tech》透露,杨同学已经参加数次比赛,今年将挑战市赛,“每年各种赛事比较多,孩子的热情也很高。”

不过,在黎双富看来,攀岩虽好,仍须理性看待。

“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总体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黎双富指出,这主要表现在,从行业角度来看,岩馆整体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不少岩馆,教练水平都有待提升。

诚如黎双富所言,上海一家攀岩馆的教练李强亦向《听筒Tech》透露,他所在攀岩馆,不仅创始人是刚入行的新手,就连教练,实际上也都只是攀岩爱好者,“都没有经过专业和系统的训练,更不用说考取资质。”

黎双富指出,实际上,目前国内绝大部分攀岩馆都存在类似情况,“很多攀岩馆是普通爱好者开的,对攀岩缺乏系统的认知。”

实际上,黎双富所言,并非危言耸听。

黄爸和杨妈均承认,孩子在培训的过程中,踩过不少坑。

黄爸便告知《听筒Tech》,孩子在初入攀岩馆学习时,便因有教练不专业,对孩子过度训练,造成孩子一度排斥训练,“甚至在某次训练中,因教练并未考虑到孩子能力,急于让孩子完成高难度线路,导致孩子失误,造成受伤,休息了几个月,最终只能换岩馆学习。”

杨妈亦指出,黄同学在过去三年的训练期间,探过不少攀岩馆,“有些攀岩馆,甚至连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都不全面。”

不过,在李强看来,实际上,在攀岩学习上,家长的心态也很重要,“有些家长,可能是虚荣心,也可能对孩子过于严格,会过于‘望子成龙’。”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攀岩馆为了“讨好”家长,也会“拔苗助长”。

“在这种情况下,对青少年的培训,便会存在一些误区。”黎双富指出,比如,过度卷成绩忽略“岩感”培养、不注重孩子的个性挖掘、强迫孩子追求攀岩难度等,这些现象目前在青少年攀岩训练中,比较常见。

对此,黎双富建议,攀岩实际上是一项需要系统且长期锻炼的运动,家长和孩子均应理性看待,切忌急于求成,“在青少年的培训上,不要过度消费孩子的体育生涯,应该进行科学且系统的训练。”

(文中李强为化名。)

(头图和部分配图由黎双富供图。)

(声明:本文仅作为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参考建议。)

—END—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