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在社会变革的语境中,看海上名家唐云的艺术转型

海上艺术名家唐云(1910—1993)以“海上花鸟四大名旦”首席而知名,其艺术生涯可称得上是一部浓缩的“海派绘画转型史”。“海上春云·唐云艺术展”近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汇集80余件唐云珍贵作品与旧藏,不仅仅聚焦唐云的花鸟画,更将其艺术实践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语境中。

展览现场

唐云以“海上花鸟四大名旦”(通常指江寒汀 、 张大壮 、 唐云 、 陆抑非)之一为人熟知。其艺术生涯跨越新旧中国,尤其在1949年后主动拥抱时代变革,将传统笔墨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结合,形成了兼具文人雅韵与大众审美的独特风格。

唐云

唐云(1910—1993)笔名药翁、大石、大石翁、侠尘,浙江杭州人。擅长中国画、文物鉴定。历任新华艺专、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代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唐云早年以山水画闻名杭州,被称为“杭州唐伯虎”,1938年迁沪后转向花鸟,融合北方沉郁雄厚与南方清新俊逸之风,革新海派小写意花鸟范式。

展览现场 唐云《花鸟手卷》

展览现场的几幅瓜果小作也颇有玩味意趣。

其笔下花鸟造型兼具装饰意趣与文人雅韵,如《幽兰灵芝图》以书法笔意画兰,赋予花鸟“清新烟火气”。此作不仅见证了唐云与挚友若瓢的“跨界合作”,更引出挚友若瓢为其策划的轰动一时的“杯水画展”。唐云原本以山水见长,但“杯水画展”的成功让他意识到花鸟画更符合大众审美,从而转向小写意花鸟。此后,唐云与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成为齐名的“海上四大花旦”。

《幽兰灵芝图》,1939

《猫》,1942

《菩提罗汉图》(局部)

《菩提罗汉图》是唐云早年所作的一张人物画,此图绘于1942年,是年唐云33岁。图中有一行款识“壬午九月廿七日佛弟子唐云敬于艁尺庵”。那时唐云已从杭州移居沪上,鬻画为生。此时唐云作画逐渐开始主攻花鸟,兼作山水、人物。此图正是其将要转向主攻花鸟画前一段时间的人物画佳作。

1949至1966年期间,新中国的文艺政策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由此而展开了一场中国画的改造运动。1960年代,由上海中国画院首批花鸟组画师合作绘制的《花鸟画谱》问世,画谱共122幅,由孙雪泥、王个簃、张大壮、江寒汀、陈秋草、陆抑非、唐云、吴青霞、张守成等人共同创作。是一套具有显著教学性质、带有完整教学体系的课图稿画谱,堪称代花鸟画坛半壁江山集体创作的传世秘笈。

唐云在这一时期主动转型,不仅与众多画师筹建上海中国画院、策划1961年首届“上海花鸟画展”进京展出,更在《人民日报》发文《画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画》,力破“花鸟画是小画种”偏见。他从花鸟画的题材选择、笔墨技巧、生活积累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唐云认为,一个作者若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笔下缺乏生命力,即便画牡丹,也会流露出春寒寂寞、令人无奈的情调。“在大自然中感受、吸收、积累形象,运用熟练技巧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唯有不被笔墨形式所限,时代风格才能实现多样化。”

展览上的一幅《葵花朵朵向太阳》画于1977年,此时的他用色大胆明快,以金黄花瓣如火焰般舒展,墨绿枝叶展现生命力,突破传统婉约。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火热的生活中都成为唐云的创作养分,展品中满满都绘就了崭新的社会风貌。

《葵花朵朵向太阳》,1977

《新安江岩心工地》,1964

展览现场 唐云《蛙谷图》

上海市美协副主席陈翔评其:“塑造独有艺术样式,贯通古今风格,续写1949年后海派辉煌”。唐云以“无我而有我”的创作观,使作品既符合政治要求,又保有艺术本体价值。

唐云的收藏清单堪称“中国美术史教科书”。1943年与朱屺瞻、钱鼎在上海开“三友画展”,开始收藏古画,以为借鉴,石涛的狂野、八大的孤傲、金农的古拙、任伯年的市井烟火气……其鉴藏眼力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这些名家的画风对他的创作影响也很大。

陈白阳《猫》

董其昌《云山图》

王翬《山水图轴》

比如上文提到的代表作《菩提罗汉图》就融合了海派“三任”(任熊、任薰、任颐)人物技法与早年山水功底;唐云在此作中将其所学所得巧妙融入艺术创作之中,而石块则体现了唐云早年的山水功底。通过展览的“摹古鉴真映岁月”这一板块,观众将清晰感受到唐云的艺术生涯如何诠释了“以藏养学、以学促创”的治艺理念。

1956年,唐云在收藏家钱境塘家中偶遇任伯年的金笺通景十二条屏《群仙祝寿图》,画中46位仙人驾鹤跨海、腾云驾雾。此次展览序厅中“丹青筑梦写春秋”板块为观众展现了此作的木版水印版。

展览现场 任伯年的金笺通景十二条屏《群仙祝寿图》木版水印版

任伯年的金笺通景十二条屏巨制《群仙祝寿图》是近代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工笔重彩杰作,现藏于上海美术家协会。描绘西王母蟠桃寿宴场景,46位神仙分海、陆、空三路赴宴,包括西王母、仙女、仙官等。画面通过五大组块布局,人物疏密错落,辅以祥云、海浪、楼阁、花木,形成宏大连贯的叙事空间。由12条金笺屏组成,单屏高206.8厘米、宽59.5厘米,总宽达714厘米。以泥金为底,采用石青、石绿、朱砂、铅粉等矿物颜料绘制,金碧辉煌,成本极高。1950年代初,唐云曾力荐促成上海美协以1200元购藏此巨制,避免国宝外流。

此外,唐云先生对紫砂壶、砚台、竹刻、印章、木版画籍等均乐此不疲。展览展出了唐云旧藏曼生壶拓片,八把曼生壶是他的得意收藏。

展览现场

唐云的艺术生涯,是一部浓缩的“海派绘画转型史”。他以“时代画笔”重构花鸟画语言,更以鉴藏行动守护文化根脉,成为海派从近代走向现代的枢纽人物。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在整个展览期间策划了一系列美育体验,以多元学术视角为核心,通过讲座、对谈等形式剖析唐云艺术风格形成的时代语境与文化根源。展览将持续至9月10日。

(本文据主办方相关资料整理)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