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银行理财子入市打新 政策松绑下的收益新引擎

  面临风险收益匹配、构建专业投研体系等问题。

  在政策持续松绑下,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加速进军A股打新市场。8月初,宁银理财宣布多只产品入围沪深交易所IPO申购名单,此前光大理财已率先试水。这一变化源于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连续出台政策,赋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的A类投资者地位。

  业内人士指出,在资产荒持续、固收收益率进入“1时代”的当下,打新业务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不过,这一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既要应对稳健型投资者与权益类产品的风险收益匹配问题,又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投研体系。

  入市打新

  银行理财资金正在A股打新市场崭露头角。8月初,宁银理财宣布,近期多只产品成功入围深交所、上交所拟IPO企业的新股申购名单。截至7月25日,该公司入围打新产品数量位居银行理财子公司首位。

  根据8月5日披露的发行结果公告,宁银理财旗下两只混合类理财产品——“宁赢平衡增利国企红利混合类日开理财6号”和“宁赢个股臻选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最短持有2年)”均获配6557股新股,初步获配金额均为4.3万元。公开资料显示,在此前的询价环节,这两只产品均以每股7.36元的申报价格各申购3000万股,最终成功入围有效报价投资者名单。

(图片来源:广东建科)(图片来源:广东建科)

  近期,宁银理财频频参与A股IPO新股申购环节。根据披露的发行公告,宁银理财旗下的3只理财计划合计初步获配4263股新股,初步获配金额为10.6万元。此前,上述3只产品均以25.14元/股参与申购。

  宁银理财并非个例。早在6月,光大理财就已试水打新,以申报价格17元/股参与网下打新,并成功入围有效报价,成为行业内首家参与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这一变化打破了A股传统打新市场格局。华南一名理财子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此前网下打新的传统格局中,投资者被划分为三大类别:A类席位由公募基金与社保基金占据,凭借优先配售优势成为市场主力;B类席位主要包括企业年金及保险资金;而银行理财产品此前多以C类投资者身份打新,或借道公募基金间接参与打新业务。目前,多家理财子试水直接参与打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理财产品增厚自身收益。

  “在资产荒持续的当下,传统固收类资产(如国债、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已进入‘1时代’,而打新业务在注册制改革及‘申报即担责’严控质量之下,风险收益比显著优化。”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这种“低风险、中高收益”的收益特征,对追求“稳健增值”的理财产品具有很高的吸引力,预计打新会成为理财产品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

  仍有多重挑战

  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进军A股打新市场的背后,是一系列制度性变革的持续推进。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地位。3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配套细则,标志着银行理财产品正式获得参与A股IPO网下打新的资格。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系列政策调整反映出对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导向。这改变了银行理财长期以来只能作为C类投资者或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参与打新的局面,为中长期资金直通资本市场扫清了制度障碍。

  对于理财子参与打新,行业内普遍抱有期待。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理财公司进入权益市场获取增厚收益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银行理财子公司直接参与打新,意义在于开辟理财产品收益率提升新路径。”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低利率、低利差、资产荒的市场环境下,传统固收类资产收益率持续承压。直接参与打新,将可能使理财公司获得一二级市场价差,增厚产品收益。

  记者注意到,2025年上半年,A股打新市场呈现明显的“低风险、高收益”特征。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主板新股破发率仅4.17%(24只仅1只破发),科创板与创业板破发率更是降至0%,全市场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高达219%。

  从更深层次看,董希淼认为,此举推动理财产品向净值化、多元化转型。过去理财产品高度依赖固定收益资产,同质化严重。A类投资者身份赋予理财子公司更大的资产配置灵活性,驱动“固收+”及权益类产品扩容。这不仅优化理财产品结构,也将提升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中的竞争优势。随着打新大门开启,未来混合类、权益类等“含权”理财产品发行力度有望加大,理财产品体系将更加丰富,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打新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首先是客户风险适配问题。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83%。

  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理财产品投资者风险偏好总体上仍然较低,理财子公司投资能力提升还需要时间,虽然将有更多理财子公司参与打新,但“含权”理财产品占比提升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其次,投研体系亦需要进行迭代。上述华南理财子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投资团队针对权益类产品主要聚焦在二级市场相关研究,例如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周转能力与再融资能力等,但在对新股认购投资价值进行评估时,还需要考量上市公司能否保持较高的技术竞争壁垒与市场占有率等因素。这不仅需要提升对企业基本面的跟踪调研,还要求配备专业的新股研究团队。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