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光明网评论员:“诅咒式”回复违背公序良俗,该如何治理

一个用户评分,不仅是潜在消费者的决策参考,更在平台算法机制下与曝光量、流量、推荐量等推荐机制深度关联,商家视差评如“洪水猛兽”也就不难理解。

近日,福建泉州一家餐饮店被爆多次在外卖平台以“会得癌”回怼顾客差评,引发网络热议。据报道,此类“诅咒式”回复已持续两年,有知情人士表示曾被商家电话威胁删除差评。对此,平台方给予回应,承认平台有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并表示绝不允许商家以这样的态度辱骂用户,若核实属实,将对商家给予扣除违约金的处罚。

今年5月,类似“差评者得癌症”的字样也同样出现在网约车的座椅靠背上。事实上,不论消费体验如何,当人们看到类似语言时,会本能地感觉到被“冒犯”。给予差评,本是消费者基于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行使监督的正当权利,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正常反馈机制。商家对此进行“恐吓”,从法理上说,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内容;从情感上说,也令人愤懑和难以接受。

差评屡次成为商家和消费者冲突的导火索,原因或许在于,互联网经济中,人们越来越看重“口碑”的作用。一个用户评分,不仅是潜在消费者的决策参考,更在平台算法机制下与曝光量、流量、推荐量等推荐机制深度关联,商家视差评如“洪水猛兽”也就不难理解。部分消费者存在滥用差评权“薅羊毛”的行为,无疑也加剧了商家对差评的极端反应。

不论从消费者、商家、还是平台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多输局面”:恶意差评会扭曲市场真实信号,真实差评噤若寒蝉则影响消费者权益,市场反馈机制的正向循环作用也会受到影响。要扭转这一局面,平台不能袖手旁观,既要治理表面的语言暴力问题,也要从根本上改善评价机制的缺陷。

平台有责任培育文明理性的语言环境,遏制极端化表达。目前,一些平台算法虽能够过滤极端词和敏感词,但对于人格侮辱等更具隐蔽性的恶意言辞,如何借助AI更精准识别、屏蔽,并引导用户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还有待完善。

更关键的是,在平台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何有效甄别消费者正当维权与恶意抹黑?这不仅是互联网生态中的常见痛点,更是平台治理的核心挑战,需要平台公司着力推动建立一套公平、透明、可操作的机制,既能有力保障消费者权益,又能维护商家的正当利益,才能避免“诅咒式”回怼这类突破公序良俗底线的现象反复出现。

避免网络极端化言论,是人们始终需要警惕的。事实上,互联网经济是“去中心化”与“互联互通”精神的体现。营造更平等的交易环境,构建更公平的对话机制,平台算法理应更多体现这种价值导向。除了一键点评外,构建多样的商户评价方式,赋予交易双方同等的申诉与维权渠道,或许也能减少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零和博弈”。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