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自然博物馆标本被人摸了?为什么不能摸?后果比你想象更严重

每到暑期,博物馆就成了热门打卡地,近日,人气爆棚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标本”相关话题引发热议。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科协”微信公众号 图

与标本“亲密接触”、甚至骑在动物标本上……“禁止触摸”的提示牌形同虚设。实际上,这每一次看似轻轻的触碰,都是对标本的一次伤害。

什么是动物标本?

动物标本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对动物的整体或部分(如皮毛、骨骼、器官等)进行处理和保存,使其能够长期保持原有形态和特征的制品。动物标本按照制作方法,可分为动物骨骼标本、玻片标本、浸制标本、干制标本和剥制标本等类型。

在科研领域,动物标本是物种分类、演化研究的重要依据,许多模式标本(首次发现并定名物种时所依据的标本)已保存数百年,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教育领域,标本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动物的解剖结构和形态差异,弥补野外观察的局限性。此外,标本还在自然博物馆中承担着展示功能,帮助公众建立对自然界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藏在动物标本里的“技术活”

动物标本制作的难度,贯穿于从前期处理到最终成型的每一个环节,既需要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又依赖精细的操作技巧和足够的耐心。

图片截自《我在自博修标本》

首先动物死亡后,细胞会迅速分解,若在6小时内未进行处理,内脏腐败产生的气体和液体可能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对于小型动物,如鸟类、啮齿类,剥离皮肤时需格外谨慎,防止撕裂;大型动物,比如牛、马则需要团队协作,使用特制工具分离肌肉与皮肤,同时处理厚重的脂肪层。脂肪若清除不彻底,会导致标本长期出油、滋生细菌,这一点对于海洋哺乳动物来说尤为棘手。

不同动物的皮肤特性差异显著,这使得防腐环节的技术门槛极高。哺乳动物皮肤含有大量毛囊,需用低浓度防腐液浸泡,防止毛发脱落;鸟类羽毛易受药剂侵蚀,需改用酒精擦拭;爬行动物的鳞片脆弱,需精准控制防腐剂比例,避免硬化脆裂。一旦药剂浓度或处理时间出现偏差,整个标本可能在数月内就发生变质。

想要让标本呈现自然姿态,还需熟悉动物生前的肌肉张力与运动规律。比如兽类奔跑时肩胛骨的倾斜角度、鸟类展翅时飞羽的重叠顺序,都需精准复刻。眼睛、吻部等细节更需考究,安装义眼时,瞳孔大小需匹配物种习性,比如,夜行性动物瞳孔更大;唇部皮肤的拉伸程度要贴合呼吸状态,差之毫厘便会显得失真。

体型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制作难度。昆虫标本需在显微镜下操作,大型动物则需搭建金属支架支撑皮肤,支架的承重与角度若计算失误,会导致标本变形。环境因素也暗藏风险,湿度高于60%易滋生霉菌,低于30%则会使皮肤干裂,尤其对鞣制后的动物皮张损伤不可逆,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全程精准调控。

由此可见,动物标本制作绝非简单的保存,而是对生物学、工艺学乃至美学的综合考验,每一步都需如外科手术般精准。

拒绝触摸,守护博物馆里的“自然瑰宝”

在博物馆半开放式的展厅里,为什么动物标本禁止触摸?

这是因为人体接触可能会直接干扰温湿度平衡。标本对环境湿度极为敏感,过高的湿度易使其皮毛滋生霉菌。霉菌初生时的孢子肉眼难辨,等到菌落显现,损伤早已造成。参观者的手掌常带有汗液,触摸时会将水分转移到标本表面,无形中为霉菌滋生创造条件,加速标本霉变、变色。所以在博物馆的展台上常常会见到温度计和湿度计。

其次,触摸可能引发虫蛀危机。尽管标本的皮张经过专业处理,但本质仍是真实皮毛,而人体皮肤上的油脂、皮屑若沾染到标本上,会成为蛀虫的“诱饵”。这些蛀虫不仅啃食标本破坏形态,其活动分泌的水分和热量,还会进一步加剧标本发霉、变味,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触摸时若不慎留下食物残渣,比如手上沾有的零食碎屑等,更是给小虫、老鼠等提供了食物来源。这些碎屑藏在标本缝隙中难以清理,久而久之会吸引害虫聚集,严重威胁标本的寿命和收藏价值。

每一件标本都凝聚着自然的印记与科学的价值,“禁止触摸”不是苛刻的限制,而是守护这些“自然瑰宝”能够长久留存的必要之举。

(原标题为《自博馆标本被人摸还被人骑了…为什么不能摸?后果比你想象的严重》)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