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读懂城市丨呼和浩特拔节生长:科创、生态与文明共舞,打造北疆活力之地

在广袤的北疆大地,呼和浩特这座承载着草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城市,正以惊人的蜕变速度,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

人们对这里的印象或许曾长久停留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中,但如今的呼和浩特,早已在时代浪潮中开辟出多元发展的新路径。

“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和“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筑牢人才根基;以“世界算谷”建设抢占数字高地,在京津冀2小时科创圈中崭露头角;通过生态修复,让“塞外青城”重现草长莺飞,大黑河沿线与敕勒川草原成为绿色明珠;以“好人之城”的温暖底色,绘就北疆首府的“好人图谱”……

呼和浩特城市夜景。视觉中国 图

从科创高地的崛起,到生态草原的重生,再到“好人之城”的温暖,呼和浩特不仅重新诠释了现代草原都市的深刻内涵,更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青城实践”,为北方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科技与人才构筑创新高地

在呼和浩特的发展版图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撬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支点。从吸引青年人才扎根到打造国家级算力枢纽,从航天产业集群到智慧城市大脑,这座城市正以“硬政策+强产业”的双轮驱动,构建起北疆地区独树一帜的科创生态。

“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这句写入2025年呼和浩特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正通过“青城青寓”等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地生根。

8月初,呼和浩特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武向澎湃新闻介绍,作为“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工行动”的重要载体,全市已筹集85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共计1.84万套,覆盖各旗县区及开发区。这些住房的基础租金仅为周边市场价的70%,在此基础上,本科生可再享7折优惠,硕士生5折,博士生更是免租金入住。

“青城青寓”家具家电齐全,青年人才可用优惠价格“拎包入住”。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以“青城青寓”香林郡店为例,32-54平方米的户型,本科生实际月租金仅500元左右,并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的便捷。

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的博士于海峰是租客之一。他毕业后没有回老家,而是选择留在呼和浩特工作、发展,他坦言:“住房政策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够安心地投入科研工作。”

这种“政策找人”的精准服务,正是呼和浩特留住人才的核心密码。而人才的聚集又催生了产业的爆发,为“世界算谷”建设插上翅膀。

在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来自109家单位、353个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汇聚于此。据呼和浩特市大数据服务中心主任李海刚介绍,这些数据经过加工、整合、分发,将以往互不相通的数据串联,实现医院、公安、医保、民政等多部门多类型数据的高效协同,让数据“可用却不可见”。

这些流动的数据正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让智慧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市民的生活。在学校里,后厨的食材清洗、烹饪全过程可以实时传送至手机端,家长一旦发现问题便可立即投诉;在智慧城市指挥中心,“接诉即办”系统通过AI技术实现语音转译、智能派单,平均受理时长缩短54秒;在景区,每平方米超过4人,监测系统会立即向指挥部预警,相关部门就会迅速疏导,稳定人流量……如今在呼和浩特,智慧应用已融入城市肌理、飞入寻常百姓家,科技的温度正悄然提升着城市的品质与效率。

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我们正打造‘算力+数据’的产业生态,已免费开放200项非涉密公共数据专题,涵盖人口服务、旅游文化、智慧交通等领域。”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部长王阳介绍,依托和林格尔新区的算力产业集群与新城区的数据要素产业集群,呼和浩特正实现从技术应用到生态共建的转变。

8月初,澎湃新闻从呼和浩特“P4级”数据应用实验室了解到,作为国家八大算力枢纽之一,呼和浩特的算力总规模已达10.1万P,绿色算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就在上个月,呼和浩特还成功入围国家首批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算力的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航天与低空经济的崛起。

2023年,依托算力、区位、空域、电价、陆港、产业配套和政策等优势,呼和浩特成立航天经济开发区,聚焦航天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北斗应用等五大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6大产业园。

其中,北斗应用产业园凭借北纬40度信号稳定的地理优势,入驻多家相关企业,研发出矿山安全检测系统、室内外一体化定位系统等核心技术,助力呼和浩特获批工信部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低空经济产业园则构建了“四个基地、三个园区、两个中心、一个陆港”的布局,集中建设低空经济总部基地、空天装备制造基地、低空培训科教基地,配套建设飞行器试飞测试场,同时打造低空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行业培训、应用场景开发等产业集群。

呼和浩特低空经济产业园涵盖无人机等低空产业。受访者 供图

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有48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入驻该园区,为产业发展以及低空应急、低空巡检、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

无论是为人才提供保障住房,解决人才留呼的后顾之忧;还是通过城市智慧大脑,推动社会治理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亦或是紧跟国家发展大势,努力“扬长”,发展低空经济新赛道,力求实现弯道超车。科技向善,环环相扣,呼和浩特的科创活力看得见、摸得着。

从黄沙漫天到草原公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首流传千年的民歌,曾是呼和浩特北部草原的真实写照,但在生态退化的岁月里,这里却一度沦为黄沙漫天、沙石裸露的无人之地。多年来,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呼和浩特以“塞外青城”的崭新面貌,展现出生态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敕勒川草原的重生,是呼和浩特生态修复的“标杆之作”。这片位于北纬40度至41度之间的草原,西至规划六路,东至万亩草场边界,南抵贾兰板村,北达生态路,涉及4个行政村。

敕勒川草原绿意盎然。 视觉中国 图

2012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推动了“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及敕勒川草原生态建设工程。2022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委、政府又提出创建敕勒川草原旅游度假区,并于2023年将其列入自治区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之一。

如今,敕勒川草原自然观光区已恢复蒙古冰草、草木犀、斜茎黄芪等40余种天然草木,野兔等野生动物重现其间,成为距离市区最近的“天然草原博物馆”。2020年8月,这里被评为“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生态修复的成功,源于科学理念的指引。澎湃新闻了解到,在敕勒川草原的修复过程中,当地摒弃了“一刀切”的整治模式,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貌特征“对症下药”——在平原区域采用“草种混播”增强植被覆盖度,在山地草甸保留原生植物群落,在低洼地带构建湿地生态系统。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让草原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循环。

草长莺飞时节,游客漫步草原,既能看到紫花苜蓿等观赏植物点缀其间,也能发现蒙古冰草等优质牧草茁壮成长,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让草原焕发勃勃生机。游客可以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观光小火车游览,在“随停随走”中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回归。

敕勒川草原上各种花卉点缀其间。 呼和浩特市政府官网 图

而在文旅的加持下,绿色风光正转化为敕勒川的“有形资产”。

据景区讲解员介绍,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此拍摄婚纱照,将幸福瞬间与辽阔草原定格在一起。此外,周边的脑包村依托草原景观,建成“脑包之眼”摩天轮等网红打卡点,形成“草原+乡村”的文旅融合模式。这种“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发展路径,不仅让市民拥有了亲近自然的“城市后花园”,也让当地村民通过旅游服务增收。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端午节期间,敕勒川草原仅“歌游内蒙古”打卡框就吸引游客7.4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拍、骑马等旅游收入17.6万元。

从“生态屏障”到“绿色经济”,呼和浩特的生态蜕变远不止于草原。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晓敏告诉澎湃新闻,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优化山水交融、城园相望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持续强化大青山、大黑河重要生态屏障功能,以河流水系和道路绿带为廊道、各级公园绿地为节点、绿道体系为网络,全面推进“美丽青城”、“公园城市”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景观维护提升及资源整合,呼和浩特已形成以“自然野趣,郊野风光”为特色的大黑河郊野公园观光带、以“城市滨河绿道游”为亮点的小黑河水岸公园、以田园风光、草原风情见胜的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以“雕塑艺术与生态空间共融”为主题的草原丝绸之路公园现代文化轴。目前,呼和浩特建成区的绿地率高达41.13%,绿化覆盖率高达43.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6平米,“三绿”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8月初,呼和浩特“雅趣园”公园内,两位市民正在打排球。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这些生态工程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的“绿色矩阵”,让这座城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生态建设路径。

文明暖城绘就“好人图谱”

一座城市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的改善上,更蕴含于市民的精神风貌与文明素养中。

近年来,呼和浩特以“好人之城”建设为抓手,让“景美”与“人善”相互辉映,绘就北疆大地的“好人图谱”。

一碗“爱心面”,是呼和浩特文明实践的生动注脚。在古麦优品牛肉面的门店里,墙上的便利贴上写满了暖心话语,遇到困难的食客只需撕下便利贴交给店员,便能收获一碗热汤面。

自2019年绿地店开业起,这家当地的连锁面馆就为环卫工人、遇困群众提供免费面条。负责人王高翔回忆:“最初是受一位收废品大爷的触动,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窘迫时刻,便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多年来,他们未统计过送出多少碗面,却让“无声的善意”在城市中传递。而这种凡人善举并非个例,在呼和浩特,早点铺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咖啡馆雇佣孤独症青年,饺子馆老板教“糖宝”算账……这些“微小的温暖”共同织就了城市的文明底色。

呼和浩特古麦优品兰州牛肉面店里贴有多张“爱心便签”。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好人辈出”的氛围,源于完善的选树与礼遇机制。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创建中心副主任董雪介绍,呼和浩特不仅通过媒体、社交平台选树典型榜样,在全城范围内设置榜样矩阵,还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帮扶和礼遇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在春节、中秋等节点开展慰问,提供礼遇金、就业扶持等政策,以制度体系解除好人的后顾之忧。

这种“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导向,让越来越多市民愿意“当好人、做好事”。在呼和浩特,文明不仅是个体的选择,更是群体的自觉:多位快递小哥合力救火,保安大叔勇救落水老人,市民自发扶起倒在路中间的护栏……这些“没有名字的群体善举”被网友拍下并上传到网络,引发百万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呼和浩特还将“好人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活之中。公开报道显示,呼和浩特在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公共场所等地,共建设好人馆、好人街、好人公园、好人广场46处。在城市主次干道、交通场站、景区景点、公共文化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1900余处点位通过LED屏幕、景观小品、宣传栏等载体设置道德模范公益海报、道德模范事迹专题巡展,市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的抬头驻足间感受榜样的力量,实现身边好人宣传与社会文明风尚培育良性互动。

呼和浩特市在城市主要公园、广场设置了“榜样在身边”景观小品。吕会生/摄

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创建中心数据显示,全市已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7名、中国好人26名、北疆楷模5人,自治区道德模范、青城好人等1400余人。正如董雪所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城人,“好人之城”的建设根植于润物无声的文明滋养与制度托举之中。

用人才政策筑牢发展根基,用算力与航天抢占产业先机,用生态修复守护绿色家园,用文明实践涵养城市灵魂,北疆“首善之地”,有容乃大。呼和浩特的蜕变,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成长故事,更是北疆地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探索。

海报设计:俞烨 郑达咖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