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资深外交官刘立德大使,于2025年8月19日逝世,享年89岁。
刘立德,男,1936年生于上海,1960年进入外交部工作,曾任驻马里、科特迪瓦大使,后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秘书长等职。
据《新民晚报》2019年报道介绍,1954年文理分科的全国高考,成为刘立德的人生分水岭。在距离高考还有13天时,班主任动员他改理选文,原因是新生的共和国开展外交工作需要外语人才。最终,他考入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法语结伴。
1960年,许多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外交部对法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就在这一年,刘立德奉调进入外交部,参加驻西非马里共和国大使馆的建馆工作,从此成为中非友好的筑路人。
《新民晚报》报道介绍,刘立德生前回忆:1964年周总理访问马里,与马里国家领导人会谈,我有幸被指定为会谈做记录。一天上午会谈结束,我准备返回使馆时,周总理向大使问道:那位做记录的年轻人去哪里了?做了很长时间记录够辛苦的,为什么不留他一起吃饭?总理的关怀让我受宠若惊,我经常以此鞭策自己,不辜负总理的期望。
周总理的人文关怀不仅对自己人,对非洲国家也一样。刚摆脱殖民统治时,包括马里在内的不少国家都决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认为,他们的想法是好的,然而国内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希望他们不要冒进。
刘立德回忆:周总理有一次与马里领导人谈了8小时,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苦口婆心劝说,终于说服对方。扎伊尔1974年贸然决定实行外资企业国有化,当时已身患重病的周总理抱病接见扎伊尔代表,指出他们实行国有化的客观条件尚未齐备,需谨慎行事。
刘立德还在回忆中介绍,除了政府之间的正式交往,周总理也格外重视民间外交。遵照周总理指示,外交部派两名学生赴马里学习邦巴拉语,并用这种语言译制了《白毛女》《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三部电影。包括我在内的中国放映队,带着影片、发电机和放映设备,走遍几十个村镇无偿放映,每场电影都能吸引数以千计观众,有的观众甚至步行数十里来观看。三部电影产生了极好的影响,例如放映《白毛女》时,不少妇女哭声一片。直至今日,许多看过影片的当地老人还记得这些动人的场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