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8月语言学联合书单|隐性否定

《汉语方言声调图谱(上、下册)》

刘新中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刘新中教授团队历时30多年编写而成,全面系统地记录、展示了汉语10大方言174个方言小片535个方言点的单字调声学模式及其今声调调域分布情况,初步探讨了汉语各大方言声调的总体特征。

《普通话声调感知研究——以民族地区为例》

陆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采用了声学分析、语音合成和感知实验的方法,抽样选取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五组被试,在国内首次开展了不同民族地区人群对普通话声调感知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能够为言语感知理论和语言演化问题提供新的证据,为探究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接触、交融和融合的复杂层次、结构功能和内在规律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普及、教学和推广提供意见与建议。

《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民族古籍汉字音研究》

郑伟著,科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立足于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古籍及其借音汉字、明清各种《华夷译语》及其汉字对音等资料,提出的“广义汉字文化圈”的概念,拓宽了对历代汉字音资料的观察视角,以期达到“跳出汉语看汉语”和“跳出汉字看汉字”的研究目的,并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对中古以后的匣喻母分合、腭近音擦化、重纽对立、内外转、蟹止摄分合、入声韵及入声尾消变等音韵现象重新做了分析。

《汉字文化学》

[韩国]河永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该书为韩国汉学家河永三教授汉字考古学、汉字文化学范畴内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对事物、概念、世界的认知程度以及用文字描述它们的能力。

《清华简地理文献汇证》(全三册)(平)

魏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国社科青年项目“新出战国竹简地理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国社科重大项目“清华简与儒家经典的形成发展研究”“出土先秦文献地理资料整理与研究及地图编绘”成果。本书辑录清华简地理文献,对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汇释,并对部分内容做了新研。

《施密士旧藏甲骨文字》

胡辉平编著,学苑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1932年入藏一部甲骨拓本——《施密士藏甲骨文字》(二册),是国家图书馆最早入藏的甲骨文献。第一册有拓片43张,第二册有拓片38张;二册含拓片共81张。本书以甲骨拓本为主体,予以释文及著录等方面的整理,同时对关于施密士藏甲骨的所有著拓进行梳理,并对目前已知藏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台湾地区“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的三种较全的未刊拓本进行简要对比。

《寻找失落的古国:甲骨文下覍、覍方及其衍变》

赵平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甲骨文中著名的方国下危、危方为研究对象,考证出“危”应改释为“覍”字。“下覍”对应《汉书·地理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下辨”,“覍方”虽不见于《汉书·地理志》,但可与《二年律令》中的“辨”对应。并联系西周金文、汉魏晋印章等资料考证勾稽出其从商代绵延到汉晋时代的轮廓。

《秦汉简牍文书分类个案研究》

刘国庆著,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探讨了秦汉简牍中的“刺类文书”和杮文书。“刺类文书”方面,重点考察了名刺的产生时间、谒的来源、爵里刺存在的例证,并按照文书集成的理论和方法,对以“刺”为名的9种文书进行了新的归类和命名。杮文书方面,讨论了文书杮的尺寸、材质及判别方法,归纳了杮文书涉及的具体文书类别,并以附表的形式,对《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等四批材料中收录的杮片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故宫清抄本〈西番译语〉综合研究》

施向东著,中西书局

《西番译语》是明清双语丛书《华夷译语》中的一种,具有多种抄本。本书就是对清抄本的全面研究,包括其基本面貌、释义研究、藏汉对音研究、清抄本对乙种本的扩充和校核研究、清抄本自身的校勘、基于清抄本《西番译语》的清初官话语音研究等。书后还附录了清抄本《西番译语》校注。

《汉简〈苍颉篇〉研究》

白军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全面校订了北京大学藏汉简本及汉牍本两个保存最为完整的《苍颉篇》文本,结合已有观点,以两本相互对比,重新讨论了北大简本的简序以及汉牍本的章序问题,并试图还原“秦三苍”的原貌。

《语言与逻辑互动的开拓者——王维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彭利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维贤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遗产奠定了浙江大学语言学、逻辑学文脉学风的基础,树立了仁爱高尚、笃实严谨的“大先生”典范,高山景行,泽被后学。本文集收录15篇学术论文和14篇纪念文章,主要包括“浙江大学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第八届学术研讨会暨王维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三个“纪念专场”中的学术报告和自由发言。

《隐性否定》

陈振宇 叶婧婷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策划主编的“汉语句法语义理论研究”丛书之第四辑。隐性否定又称“隐含否定”,即没有专门表示否定意义的语言形式,但仍表示某种否定意义。本书收录论文19篇,对隐性否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程度副词的演化模式与生成机制研究》

张家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于汉语历史文献研究汉语程度副词的生成规律与演变机制,系统归纳汉语程度副词生成演变的路径和模式,并对促发其衍生、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进行探究与揭示;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将汉语程度副词与现代汉语方言、其他民族语言进行比较,着力开掘汉语程度副词历时演变所体现的共性倾向和类型特征。

《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主观化“左移”现象研究》

李国宏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本书基于语言主观化理论,以汉语处所成分、性状成分、量性成分、否定成分以及小句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探讨了它们在句法换位表达时的主/客观性差异,并据此阐释其对句法和语义的影响。研究发现,汉语这五类成分左置时更具主观性,右置时更具客观性;跨语言分析表明,VO语言的主观化成分强烈地表现为左移,而OV语言的主观化成分既有左移,也有右移。

《汉语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语用障碍研究》

梁丹丹、宋宜琪著,科学出版社

聚焦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核心——语用障碍,在排除智力落后等因素影响下,更直接地考察单纯由“孤独”引起的障碍表现。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采集分析500余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500余名典型发展儿童语用加工的行为或电生理数据。在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系统考察语言各层面的异常或加工困难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语用加工的影响,构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语用障碍的语言解释观。

《语言、翻译与认知》(第八辑)

文旭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本辑主要讨论人工智能与认知翻译学研究,包括9篇文章。这些研究既有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翻译、机器翻译、人工翻译的对比分析,也有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再解读。此外,有文章探讨了英汉字幕自动翻译的质量评估与认知接受,从语用翻译学视角分析了耳语同传的认知过程。

《语言研究集刊》(第三十五辑)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编委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辑专业领域涵盖:汉语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民族语言的语法研究,以及音韵学、文字学等。其中薛璐、蒋严对“又”的准逻辑用法做了全新阐释;宗守云等对张家口语气词“么”在不同句式的用法进行了详实描写及深入解释;蒋静忠等探讨了情态范畴与条件句的语义关联;郑伟阐述了中古及近代韵书与宋代临安官话、明代南京官话、现代方言间的源流关系。

《语言与文化论丛》(第十一辑)

邢向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辑共收录论文16篇,分为特刊、汉语方言研究、民族语言研究、文献语言研究、历史语法研究和田野调查实录六个部分。特刊稿《复数及其左右邻舍》(刘丹青教授)从跨语言、跨方言的视角探讨复数范畴的性质、类型差异及语义变异,揭示复数与相关语法范畴的互动关系。

《〈说文〉与汉语词汇》

王挺斌著,语文出版社

本书从词汇入手,对《说文》词汇的基本情况、意义类型、词际关系进行全面介绍,分四部分:一、《说文》词汇研究学术回顾,主要介绍《说文》四大家在《说文》词汇研究方面的贡献。二、《说文》词汇概况,包括《说文》词汇的形式、内容及数量。三、《说文》意义类型,包括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词源义等。四、《说文》词际关系,涉及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三种类型。

《〈说文〉与古代科技》

闻人军著,语文出版社

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含有的关于古代科技知识和成就的丰富材料,早已广受研究者关注。《〈说文〉与古代科技》熔《说文解字》与古代科技两大富矿于一炉,对中国古代天文、量制、农业、医学、司南等进行解读,在汉字的形、音、义中探寻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