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保新知
“反内卷”号角吹响,“报行合一”政策从车险到“非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意识到“算账经营”、“价值回归”是大势所趋。
于是乎,放弃盲目做大规模的幻想,加速利润回血成为众多财险公司的首要目标,这一点从 2025年上半年,财险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大增的数据即可体感。
财险公司最新发布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披露净利润指标的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超9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近40亿元,这也是自2019年以来,非上市财险公司净利润首度在上半年突破90亿元。
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里,中小机构的经营表现无疑是重要看点,值得欣喜的是,今年上半年,大多数中小主体都实现了利润收正,仅有8家净利润告负,足见中小财险公司在经营策略上愈发重视提质增效,而非单纯的追求规模扩张。
不过,上半年不错的业绩表现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落眼下半年,全国多地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或导致财险公司赔付端压力加重,同时这也给行业巨灾保险体系建设以及风险减量服务能力带来新的考验。
TOP10险企
拿走超八成份额
剖析2025年上半场财险公司的经营表现,保费收入是绕不开的一环,但置身行业之中的人都知道,尽管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实现5.1%的增长,但财险业集中度高,中小险企生存空间有限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据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85家财险公司中,排在前十位的险企保费收入均超百亿,其中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的保费收入都超过千亿,合计实现保费收入6079亿元,占到财险行业总保费收入的63%。
紧随其后的是国寿财险,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592.7亿元,而后依次是中华财险、大地财险、阳光财险、太平财险、众安在线和英大泰和,保费收入分别为423.9亿元、300.8亿元、252.7亿元、178.2亿元、166.6亿元和101.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对比2024年上半年,英大泰和实现“晋级”,跻身百亿俱乐部成员。
也就是说,上半年TOP10险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近8100亿元,拿走了超八成的市场份额,其余75家中小财险公司仅争夺不足 20% 的市场空间,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如此不难想象中小财险机构生存之艰难。行业交流数据也显示,2025年上半年有多达30家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不足10亿元,其中6家险企保费收入甚至低于1亿元,在市场中的存在感持续弱化。
财险、融通财险
增速断崖式领先
单从保费收入上看,几乎很难发现中小财险公司差异化的看点,但保费增速指标却可以更好反映一段时间内,各家公司不同的策略和发展步调。
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83家财险公司中(剔除两家新成立公司申能财险、东吴财险),合计有54家公司实现保费收入正增长或基本持平,其中15家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超20%,远超行业平均5.1%的增速水平,并且这些增长强劲的险企中,多数为中小主体。
具体来看,在保费增速TOP10榜单中,比亚迪财险以高达1986.57%的保费增速断崖式领先,继而助推其上半年保费收入达到14亿元。作为行业“新生代”,比亚迪财险之所以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离不开新能源车企巨头比亚迪汽车的加持,这也使其在新能源车险领域有着令人艳羡的资源优势。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以214.6万辆的累计销量,再度刷新行业纪录,其中海外市场贡献超47万辆,同比增长132%,这不仅超越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更在全球多国市场实现销量登顶;再看比亚迪财险的车险业务数据,据悉,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财险实现车险保费收入13.87亿元,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957.41%,在一众险企中可谓是高歌猛进、一骑绝尘。
除了比亚迪财险外,今年上半年还有一匹黑马选手那就是融通财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262.28%。作为2022年获批开业的险企,融通财险同样是行业新锐,并且其股东背景实力雄厚。
资料显示,融通财险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融通集团,该集团直接持有融通财险32.5%股权,并通过中国融通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融通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融通旅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持有融通财险67.5%股权。中国融通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 ,属于国有独资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房地产、农业、酒店及旅游业、商业服务、资源开发、安保服务等众多领域。
与很多成立初期的险企需要较长周期摸索业务不同的是,融通财险很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旗下“融军保”系列产品上线短短两年,就从山东试点起步,逐步拓展至内蒙古、宁夏等地。在今年1月融通财险召开的2025年工作会议上,融通财险总经理施强就指出,要盘活基本盘存量、做优基本盘增量,不断优化为军服务质效;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持续推进“融军保”提质扩面;培育牵引涉军总需求、协调释放行业总供给,积极拓展军工和军民融合市场。
此外,上半年还有三家财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速超过40%,分别是汇友相互、融盛财险和众惠相互,分别达到77.92%、61%和43.78%。
值得关注的是,汇友相互和众惠相互都属于相互制保险机构,这或反映出在行业高质量转型期,两家过往相对稳健的险企在悄然发力。数据显示,在2024年两家险企的签单保费增速就分别达到48%和222.4%。
不过,无论是比亚迪财险还是融通财险,之所以在行业转型期还能有底气保持较高的增速,核心来源于极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这样的优势其实是很多中小险企难以复制的。
利润加速回血
下半场巨灾赔付仍是挑战
相较于保费规模与保费增速,近两年,在监管引导与市场环境变化之下,财险公司更加注重效益为先,承保端把控质量、费用端“能省则省”、理赔端做好风控,已然成为行业的共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也实现了显著改善。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披露净利润指标的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92.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40亿元,同比增长超75%。值得欣喜的是,从个体机构利润表现上看,上半年有多达68家险企实现净利润收正,也就是说近九成的险企都实现了盈利。
剖析财险公司盈利能力整体大幅提升的原因,除了降本增效作用下,业务承保端的综合成本率实现改善外,还与资本市场利好,大批险企投资收益提升不无关系。数据显示,上半年有40家非上市财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占比约53%。
那么,当行业主体普遍盈利的时候,有哪些少数险企逆势亏损呢,亏损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具体来看,8家逆势亏损的险企分别是前海联合财险、现代财险、太平科技保险、长江财险、融盛财险、黄河财险、日本兴亚和东吴财险,净利润分别为-0.51亿元、-0.44亿元、-0.33亿元、-0.28亿元、-0.19亿元、-0.07亿元、-0.02亿元和-0.02亿元。
探究8家险企出现亏损的原因,承保端盈利乏力是核心症结,数据显示,8家险企上半年的综合成本率均超100%。典型的如东吴财险,该公司上半年的综合成本率7415%,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东吴财险脱胎于风险处置的安心财险,于今年4月份刚刚开业,因此东吴财险综合成本率较高与该公司开业不久,其成本率高企与初创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固定成本占比高密切相关。
除了东吴财险外,前海联合财险、太平科技保险的综合成本率也分别为244.05%和216.07%。其中,前海财险的综合成本率较高,或受到车险业务的拖累,据中保新知从业内获取的交流数据来看,前海联合财险上半年车险业务承保利润为-0.54亿元,其车险综合成本率为410.67%,车险综合费用率达到318.24%。
再来看太平科技保险则与运营成本摊薄不足有关,据该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作为一家法人机构,太平科技保险在核心系统、服务系统、运营系统、管理人力等方面的固定成本支出偏刚性,通过持续降本增效举措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固定支出,但在保费未快速扩大形成规模效应的前提下,管理运营成本难以被摊薄,成本率持续偏高。的确,上半年该公司的综合费用率为108.38%,并且太平科技保险的赔付率也不低,达到107.69%。
另外,日本兴亚、融盛财险、现代财险、长江财险、黄河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也都排在行业靠前区间,分别为193.28%、120.79%、118.02%、116.69%和109.92%。并且,车险经营数据反映,除了日本兴亚未经营车险业务,黄河财险、长江财险、现代财险、融盛财险四家险企也同样受到车险承保亏损拖累,车险综合成本率均超过100%。
总体来说,2025年上半年非上市财险公司整体实现净利润“大丰收”,且呈现盈多亏少的格局颇为不易,但放眼下半年却难言绝对乐观,其中最关键的变量在于多地高强度暴雨灾害的频发,这或将推高财险公司的赔付压力。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截至8月2日,目前北京、河北、山东、吉林、天津、广东、陕西、山西和内蒙古9个地区因暴雨受灾,保险机构共接到报案6.5万件,估损金额达到18.8亿元,已赔付5.2亿元。 另据相关媒体从北京监管局获悉,截至8月3日17时,辖内保险机构累计受理北京市区特大暴雨报案5330件,估损金额超1.55亿元。
暴雨灾情频发之下,除了人员伤亡外,财险方面往往会涉及车辆泡水、房屋受损、农作物被淹等多种损失情形,随着灾情影响的逐步显现,众多财险公司面临的赔付压力很可能进一步加大,这将成为影响下半年行业盈利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