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媒体:“补贴未至涨价先来”?读懂来自市场的提醒

一定程度上说,育儿补贴与母婴产品涨价之间的关联,检验的是市场监督机制的灵敏度,也考验构建生育支持体系的决心与智慧。

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预计惠及超2000万育儿家庭……近期,旨在用“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然而,有新手父母反映,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近期“悄悄涨价”,部分产品涨幅“甚至不小”。另一边,有商家称仅少数品类价格略有波动,且涨价与育儿补贴政策出台并无关联。

消费者、商家围绕涨价与否各执一词,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从媒体调查来看,近段时间部分母婴用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调的现象,的确存在。尽管这种调价,到底有多少是源自政策的“刺激”,又有多少是归因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还有待确认。但调价时间与育儿补贴政策发布时段的高度重叠,自然容易引发联想。

对这一现象,还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方面,育儿补贴政策旨在通过经济杠杆减轻家庭育儿负担,也助力提振生育意愿,这本身也给母婴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据此,市场参与者精准捕捉并迅速将之转化为价格调整行为,虽然对消费者而言未必“合情”,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是“合理”的,因为这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逻辑。也即,不能一概地将这样的市场反应视为“乱象”。

但另一方面,“补贴未至涨价先来”,的确可能在客观上稀释生育补贴政策给生育家庭带来的实际获得感,从而弱化政策对生育意愿的激励效果。这提醒,有效平衡好市场反应与政策实施的综合效果,还需完善针对性的配套举措。

首先,可以建立母婴产品价格监测机制,防止一些市场主体借政策之机不合理涨价。如有专家就建议,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婴幼儿产品价格专项监测机制,重点跟踪奶粉、纸尿裤等必需品价格走势。对借政策之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行为,应依法从严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其次,也应更加重视改善与生育需求相关的市场结构,鼓励充分竞争,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有性价比的消费选择。这也是生育市场供给侧革新的应有之义。

此外,还可以探索补贴方式的多样化,如直接价格调控、政府集中采购平价供应等,避免单一的现金补贴引发的市场扭曲。而长远来看,依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建立生育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样重要。

生育补贴带来的市场连锁反应及其引发的社会担忧也再次说明,鼓励生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的经济补贴只是其中一环。真正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全方位的政策协同发力,真正创造让年轻人“想生、敢生、能养”的社会环境。只有当生育家庭的实际焦虑得到全面缓解,生育意愿才可能真正提升。届时,母婴市场价格的“风吹草动”,也不至于变得如此敏感,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关注。

一定程度上说,育儿补贴与母婴产品涨价之间的关联,检验的是市场监督机制的灵敏度,也考验构建生育支持体系的决心与智慧。如何避免政策的温情被市场的过度反应所稀释,如何让各项生育友好政策不打折扣地直达家庭,依然需要更多的探索。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