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王炳坤 张博群
" 别说禁区、红线不能踩,打个‘擦边球’也不行 "" 以往一些模棱两可的花费有了更清晰的规矩 "……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下称《条例》)印发以来,各地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意识加强、措施走实,新风新貌扑面而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际,为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条例》,并逐步形成了以《条例》为主干、由各方面专门配套规章制度共同构成的反浪费制度体系,有效遏制了公共资金的违法违规使用和公共资源的闲置浪费。
" 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 "" 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加强政府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 "" 完善‘半拉子工程’、已建未用项目等科学处置程序办法 "" 加强对党政机关预算执行、决算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 "…… 从《条例》修订的具体内容来看,过紧日子不是简单地省钱,更不是让党政机关当 " 守财奴 ",而是对党政机关治理能力的系统考验。
过紧日子要从政治上看,按党纪法规办,杜绝变通走样,防止不良作风树倒根犹在。
延安时期倡导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新中国成立后 " 勒紧裤带搞建设 ",脱贫攻坚时期要求 " 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 过段时间就可以松口气了 ",在过紧日子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有的干部存在类似的短视思维、侥幸思维,思想之弦时紧时松,节俭措施时断时续。将过紧日子看作 " 一阵风 ",本质上是政治站位不高、大局意识不强的表现,这会导致有规不依、选择执行,制度落地效果打折扣。
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 " 明减暗增 "" 虚晃一枪 " 现象:有的暗度陈仓,将一般性支出转移到项目经费;有的以 " 保运转 " 为由保留非必要开支;有的在 " 三公 " 经费缩减上搞数字游戏。这些行为违反了党纪法规、政策要求,消解了自身公信力,损害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中央办公厅法规局解读《条例》修订时指出,要把学习贯彻《条例》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从地方实践可以看出,辽宁、江西等地从省委、省政府层面出发,高位推动出台硬性举措。例如,辽宁提出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因公出国(境)、编外人员、政府投资项目、办公用房、公务用车购置、节庆、展会、论坛审批管理,建立 " 一般性支出项目清单 ",从严管理 " 三公 " 经费,加强会议、培训、差旅、公务接待等日常管理,切实将过紧日子与预算安排深度融合。各地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遏制和根治铺张浪费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确保过紧日子要求不悬空、不落空。
从问题导向出发过紧日子,敢于善于 " 闯改创 ",把过紧日子作为改革的 " 窗口期 " 和 " 催化剂 "。
一些地方存在的行政成本过高、资源配置低效、形式主义浪费等问题,往往容易在宽松环境下被掩盖。当前,一些地方县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存在部分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现象,这些支出项目主要产生于之前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当财政收支情况变化时,项目却没有随之适时调整。
例如,中部某县对本辖区拆迁安置小区进行摸底,发现部分拆迁安置小区物业费长期由所在地财政承担,每年物业费合计支出上千万元。因拖欠相关小区物业费,当地某镇政府被物业公司起诉。这实际上是财政资金社会保障兜底职能泛化,未及时调整支出项目所致。
还有一些地方陷入 " 越紧越保守、越保守越紧 " 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缺乏动真碰硬的决心和改革创新的活力。过紧日子不是被动节流,而是开源节流并举,通过改革的办法破解财力约束,优化资源配置。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创新机制积极盘活沉睡资产,累计形成 5 亿元的可支配财力,成功开辟过紧日子的 " 第二战场 ";广东东莞推动 " 工改工 ",改造低效厂房,推动亩均税收提升 …… 过好紧日子,不仅要推动用财有效,也要注重生财有道,实现理财有方。要健全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推动预算管理链条向前端延伸,同时盘活各类闲置资产,健全收益收取机制,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投向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
注重锤炼执行力,克服本领恐慌,区分轻重缓急,把过紧日子的好办法、真办法落实落细。
同样是过紧日子,有的地方搞得束手束脚、怨声载道,有的地方却过得有声有色、事半功倍,差别就在于是否找到了好办法、真办法。
针对如何过好紧日子,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提出了精准谋划改革路径、精算财政资金、精减编外临时用工、精细推进市场化改革的 " 四精工作法 "。例如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该县通过公开招标购买环卫服务,覆盖面积从 160 万平方米增至 320 万平方米,费用支出从 3100 万元降至 2292 万元。
在好经验、好做法涌现的同时,一些地方干部面对经费缩减、任务加重的双重压力,出现 "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 " 的消极心态:该推进的项目停了下来,该解决的问题拖了下去,美其名曰 " 节约开支 "。还有的部门以 " 紧 " 为由,对干部职工和下级单位 " 一刀切 ",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搞。

过紧日子绝不是放弃民生保障、放慢发展速度的懈怠理由,而是有保有压的利弊权衡、精准施策的最优选择,是一门稳妥把握 " 减 " 和 " 增 " 的学问,这对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探索高效低成本的治理路径的同时,要明确干部正当的薪金待遇不能减、民生领域的投入不能减、在关系地方发展的战略产业重大项目上不能减。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决不能抠抠搜搜、无所作为,要统筹力量、集中资源给予倾斜,让 " 过紧日子 " 与 " 办好实事 " 形成良性互动。
对党政机关治理能力的系统考验,考的是初心使命,验的是能力担当。从精准执行的 " 硬功夫 ",到常态养成的 " 软实力 ",从底线坚守的 " 责任感 ",到改革创新的 " 驱动力 ",党政机关要在这场大考中坚守 " 紧 " 的定力,激活 " 紧 " 的动力,提升 " 紧 " 的效能,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的铺路石。
来源:《半月谈》2025 年第 16 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