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纳百川IPO:招股书疑似遗漏关联方 社保新规冲击下补缴压力陡增

  2025年8月28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将召开2025年第15次审议会议,聚焦纳百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纳百川”)的创业板首发申请。

  作为一家主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纳百川此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791.74万股股份,募集7.29亿元用于滁州水冷板生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梳理招股书发现,关联交易信披不完整、社保缴纳不合规两大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叠加利润下滑、现金流紧张等财务隐患,让其IPO之路布满荆棘。

  疑似遗漏关联方 

  关联交易的规范披露与企业经营独立性,是IPO审核中监管关注的核心要点,而纳百川在这两方面均暴露出明显缺陷。

  根据招股书定义,纳百川的关联方不仅包括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及持股5%以上股东的近亲属,还涵盖这些关联自然人直接或间接控制、担任董监高的企业。其中,2023年1月当选公司非职工代表监事的瞿恩慈,属于关联自然人范畴,其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上海青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青慧能源”)也已被招股书列为关联方。但公开信息显示,瞿恩慈还在两家企业担任关键职务,这两家企业却未出现在纳百川的关联方列表中,信披完整性存疑。

  工商信息显示,2024年4月成立的上海青瑞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青瑞拓”),于2025年2月起由瞿恩慈担任董事。无独有偶,2020年成立的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兰钧新能源”),自2025年1月起同样由瞿恩慈出任财务负责人。

  按照招股书关联方认定规则,瞿恩慈任职的青瑞拓、兰钧新能源,均符合“关联自然人担任董监高的企业”这一关联方定义,却被纳百川招股书“遗漏”。

  社保新规冲击下补缴压力陡增 

  若说关联交易问题考验的是公司规范运作能力,那么社保缴纳不合规则直接触及合规红线,尤其在新规即将实施的背景下,纳百川将面临巨额补缴成本与潜在法律风险的双重冲击。

  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自9月1日起,任何“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均属无效,用人单位必须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足额缴纳五险;即便员工曾签署放弃声明,事后仍可主张协议无效,并以“未依法缴纳社保”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企业需补缴社保并支付经济补偿。更关键的是,新规赋予追溯效力,员工可主张历史欠缴社保,不受2年时效限制,这意味着纳百川过往的社保问题将无法“一笔勾销”。

  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纳百川共有1319名员工,但社保缴纳存在明显缺口:95人未缴纳工伤保险,104人未缴纳养老保险,170人未缴纳医疗保险,104人未缴纳失业保险,另有90人未缴纳住房公积金。这一状况与新规要求严重不符,而退休返聘人员的异常增长更引发规避社保义务的质疑——2022年公司退休返聘人员仅20人,2025年一季度激增至144人,占员工总数的10.9%,这类人员无需缴纳社保的特性,难免让人怀疑公司是否通过增加返聘人员减少支出。

  从财务角度看,社保补缴将直接侵蚀本就下滑的利润。按国家社保缴纳标准,企业需承担养老保险16%、医疗保险8%、失业保险0.5%、工伤保险1%(制造业均值),合计比例约25.5%。以170名未缴医疗保险员工(缺缴人数最多)为基数,参考滁州市2024年制造业私营单位年均工资5.4万元(月薪约4500元)测算,若按人均月薪5000元计算,公司每月需新增社保支出170×5000×25.5%=21.675万元,年化成本达260.1万元。若考虑104名未缴养老保险员工的历史补缴(按最低3年追溯期),则需一次性支付104×5000×25.5%×36+滞纳金,金额约470万元。

  这一成本对纳百川的利润冲击显著。2022年至2024年,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已从1.11亿元降至0.88亿元,2025年一季度仅1391.38万元,叠加历史补缴款,2025年净利润可能较2024年进一步萎缩。

  财务端,公司营收与利润的“剪刀差”持续扩大: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10.31亿元增至14.37亿元,但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2.36%降至17.54%,2025年一季度更跌至14.34%,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薄弱——长期贡献35%左右的营收,前五大客户合计占比约60%。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