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真相解码器 | 科普还是造谣?食品安全“旧谣新炒”如何防范?

第294期

文字|南大新传未来编辑部·核真录

姚秀灵

编辑|段明淼 张瀚之

排版|万辉辉

最近,“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素”等健康相关的谣言屡屡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但实际上,早在三年前,“冷冻馒头”的谣言就已被官媒辟谣过。这些 “旧闻新炒”的谣言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辨别此类谣言?本期核真录将结合具体例子,深入探讨食品安全旧谣新炒的特点,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事实核查方法。

图 1 “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素”微博热搜

一、食品安全旧谣新炒的特点

(1)伪造权威背书

不少健康谣言会伪造权威背书,将并不存在的研究、机构声明或专家观点冠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之名,从而提高可信度。具体而言,这类谣言通常会在开头直接使用“某某大学研究发现”或“某医学杂志发表”,但缺乏论文标题、作者、期刊等具体可供核实的信息。公众在看到知名机构名称时容易放松警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错误结论。

如“冷冻馒头生成黄曲霉毒素”的虚假信息。2024年11月12日,“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产生致癌的黄曲霉毒素”登上微博热搜,该说法称浙大研究发现冷冻馒头不能吃,引发网民广泛讨论,原博文现已被删除。

图 2 “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素”相关微博

核真录使用搜索引擎查询“黄曲霉素是什么”,寻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表过名为《农产品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识别与预防》的科普内容[1]。文章称产生黄曲霉毒素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能够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黄曲霉菌)和适宜环境条件。黄曲霉毒素适宜生长环境为12℃-42℃温暖潮湿的区域,冷冻环境(0℃以下)无法产生黄曲霉毒素。因此,日常生活中,未经污染的馒头在良好密封后,放进干净的冰箱中保存是不用担心产生黄曲霉毒素的。

同时,原始信息以“浙江大学研究发现”开头,但实际上都未给出“相关研究”的论文标题、作者等信息。于是核真录继续以“浙江大学”“冷冻馒头”为关键词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发现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东红于2024年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大学没有做过冷冻馒头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研究。因为我看到网上一年前也有过类似的报道,还有更早的时候也有。这些报道都打着不同学校的名义,显然说明报道是不真实的。”[3]

而核真录经搜索发现,的确早在2022年就有 “馒头放冰箱超3天会产生黄曲霉素”的谣言,官媒也做了辟谣[4]。

图 3 “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素”历史辟谣记录

(2)夸大事实、断章取义

不少虚假信息会利用“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的手法,将某些科学原理或成分关系简单化、绝对化,从而制造不必要的恐慌。具体而言,这类信息往往会选取真实但片面的科学依据,忽略剂量、条件、加工方式等关键因素,将原本在特定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的健康风险描述为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危险,使受众误以为只要出现某种行为,就必然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如“豆腐和菠菜一起吃会长结石”这一虚假信息称,菠菜富含草酸,豆腐富含钙,一起食用会结合为草酸钙沉淀,生成肾结石。

图 4 “菠菜豆腐一起吃会长结石”相关内容

核真录使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5]以“菠菜”为关键词进行查询,发现该信息自2018年起就已经被多次辟谣。

图 5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打开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吃菠菜配豆腐,不会长结石》的文章,作者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解释到,烹饪过程中,菠菜中的草酸会大量减少,科学实验表明,菠菜在开水中焯烫60秒可去除约80%的草酸,因此无需过于担忧结石风险。

大豆同样含有较高的草酸,但制作豆腐时加入的卤水或石膏不仅能减少草酸,还会增加钙和镁。镁能帮忙预防肾结石,钙虽然是结石的一种成分,但食物中的钙能和草酸结合,反而减少草酸被人体吸收,从而降低结石风险。也就是说,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不但没问题,还有利于预防结石[6]。原本的谣言忽略了烹饪和加工会改变食物成分这一事实,夸大了风险。

又比如“喝咖啡致癌”的虚假信息,同样也被多次辟谣。而在2023年12月,又以#59款咖啡全部检查出致癌物#的新姿态登上热搜,称福建省消委会对福州市20家咖啡销售单位的59款现制咖啡进行检测,均检测出低含量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

图 6 “咖啡检测出致癌物”微博热搜

图 7 “咖啡检测出致癌物”抖音内容

在福建卫生报发布的原始文章中,确实提及“在咖啡中检测出致癌物”,但许多搬运账号断章取义,将原文中对丙烯酰胺的科普与致癌剂量的相关表述删除,忽略原文“也就是需要每天喝12kg的咖啡,才会喝到致癌剂量。”的内容科普[7]。

(3)煽动情绪

此类信息常会曲解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忽略科学原理和实际背景,放大其中的潜在风险,利用公众对安全和健康的关注,激发恐慌和焦虑情绪。

如2024年11月29日,抖音一用户发布视频称发现过滤后的自来水烧开后还有一层白色漂浮物。“专家”说其有益健康,“百姓”说吃下去都是结石。作者最后表示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则视频受到了广泛关注。

图 8 “自来水白色漂浮物”抖音内容

核真录以“自来水”“漂浮物”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查询,发现了一篇于2013年发表在《城镇供水》(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有关城镇供水技术性期刊,是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刊)上的文章——《自来水水质异常现象释疑》。文中提到:“自然界的水一般都有一定的硬度…在水中以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形式存在。水被加热后,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分别变成不溶于水碳酸钙或碳酸镁,形成水垢,漂浮于水面和沉淀于水下的白色物质,都是水垢。但只要自来水总硬度经检测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值450mg/L (以碳酸钙计)[8], 此现象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用户尽可放心饮用。”而自来水烧开形成水垢的现象在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北方较多)地区更为常见。

该抖音用户所在地显示为深圳,据深圳新闻网报道:“深圳市是我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在东江水源供水基础上,深圳市自2024年6月起引入西江水源,形成东江、西江双水源保障的新格局。”[9]因此核真录查询了当地的自来水硬度,发现深圳西江水源硬度为120mg/L,东江水源硬度为35mg/L[10],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值450mg/L。

同样,这也是曾被官媒辟谣过的内容[11]。2023年上海妇联就对自来水烧开后产生的白色漂浮物进行过解释,说明其为水垢[12]。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节目《第一时间》中,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彪解答了水垢对人的影响:“经过胃酸的分解后,水中过多的钙会被分解为游离的离子,没有形成结石的机会。”

图 9 “自来水白色漂浮物”历史辟谣记录

图 10 《第一时间》节目截图

二、谣言辨别方式

(1)验证信息来源

查看信息发布者是否具备权威资质(如科研机构、专业医生、官方媒体等),警惕无明确身份或以“某专家”“业内人士”笼统代替的账号。检查发布平台属性,优先参考正规媒体、政府或行业机构的渠道,避免盲信短视频、朋友圈等来源不明的信息。如前文举例的“菠菜配豆腐”的虚假信息发布者“一朵向日葵”,其身份为个人账号,主页发布了大量健康科普内容,但未经核实,可信度低。

(2)核查原始依据

搜索相关信息是否有给出具体原理、是否有引用的“研究”“声明”是否真实存在,包括论文标题、作者、期刊等信息是否可查。即使给出了原始依据,也需要阅读原文,判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忽略剂量或适用条件、夸大风险等情况。同时对比多方科学解释交叉验证,避免仅凭单一观点下结论。比如前文举例的“自来水中不明漂浮物”的信息,发布者并未给出原理或依据,仅是以个人身份发表担忧。而“咖啡检测出致癌物”的信息,虽然是真实的,但对原始信息进行断章取义,曲解了原意。

(3)借助辟谣平台

使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官方账号等核实信息。可直接在辟谣平台搜索看见的信息,查询该信息历史辟谣记录,警惕“旧闻新炒”手法。如前文提到的“馒头长黄曲霉素”“菠菜配豆腐长结石”等内容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和各官方媒体平台都发布过历史辟谣信息。

总结

“旧谣新炒”的特点

1.伪造权威背书:冒充名校/科研机构/专家,缺少可查证的论文、作者、期刊信息。

2.夸大事实、断章取义:片面引用科学原理,忽略剂量、条件、加工环节,制造恐慌。

3.煽动情绪:放大日常现象风险,利用公众焦虑引发恐慌。

核查方式

1.验证来源:看发布者身份与平台属性,警惕模糊称谓和个人账号。

2.核查依据:确认是否有真实论文/声明,阅读原文防止断章取义,对比多方解释。

3.辟谣平台:使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官媒历史记录,辨别“旧闻新炒”。

参考文献

[1] 劳文艳,林素珍.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01):64-69.DOI:10.16255/j.cnki.ldxbz.2011.01.009.

[2] 农产品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识别与预防[J].农产品市场,2020,(23):38-40.

[3] 浙大辟谣:没有相关研究!

https://m.gmw.cn/2024-11/25/content_1303905998.htm

[4] 馒头冷冻时间太长会滋生“一类致癌物”?专家回复来了:

https://mp.weixin.qq.com/s/BHZvNuukxDscznozS0sWdA

[5]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https://www.piyao.org.cn/pysjk/frontsql.htm?kw=%E8%8F%A0%E8%8F%9C

[6] 吃菠菜配豆腐,不会长结石:

https://www.piyao.org.cn/2019-01/25/c_1210047157.htm

[7] 福建省消委会提醒!全部检出致癌物!涉及瑞幸、星巴克……咖啡这样喝才健康:

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207A07Z0Z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8] 李宁怀. 自来水水质异常现象释疑 [J]. 城镇供水, 2013, (01): 36-38.

DOI:10.14143/j.cnki.czgs.2013.01.007.

[9] 深圳新闻网对深圳自来水源的报道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709A042L300

[10] 南方都市报对深圳水源硬度的报道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801A07ACX00

[11] 烧水有“白色漂浮物”?水务专家来解惑

https://iguangming.sznews.com/content/2024-08/12/content_31142622.htm

[12] 上海自来水烧开后惊现白色漂浮物?多个小区都遇到了!这水能喝吗?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299333

本文内容首发于《核真录》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往期回顾

||||||||||||||||||||||||||||||||

核真录2026

原标题:《真相解码器 | 科普还是造谣?食品安全“旧谣新炒”如何防范?》

阅读原文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