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城市更新·蝶变共生——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对话讲坛第四期活动在杨浦区长白228街坊启幕。各方嘉宾共同探寻:这片承载着工业记忆的土地,如何在更新中延续烟火气、筑牢幸福感?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主办,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承办,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品牌工作室、上海方志讲师团、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协办,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播音员路平主持。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副秘书长陈春英,代表评选主办方向长白新村街道副主任黄才友授予“首届上海城市更新优秀实践案例评选优秀奖”奖牌,以此肯定长白228街坊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的卓越实践成果。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将最新的方志转化成果《极简上海志》《申活志》《上海图鉴.黄浦江》《杨浦区社会生活变迁20年》等承载城市记忆的书籍赠予东方肝胆医院、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长白新村街道图书馆、228专班工人新村展示馆。

授牌仪式

赠书环节
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方志讲师团讲师张文江化身“历史向导”,用珍贵档案与鲜活口述故事勾勒街坊脉络:“‘两万户’整体工程于1952年8月启动,1953年5月建成,总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其居住条件与当时的里弄房屋、棚户简屋相比,大为改善。”后来,“两万户”历经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扩建、1985年后拆改及新世纪旧区改造,2016年长白一村228街坊完成动迁,标志着其历史落幕。

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方志讲师团讲师张文江
“让历史‘活’在当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怡的分享,揭开了更新背后的“平衡术”——“在城市更新和社区规划中理解和善待社区日常空间和历史记忆,把握不同行动者的角色特点,促进行动者发挥各自作用,真正为社区主体,让社区主体创造一个有日常空间品质、有历史记忆内蕴、有未来发展资本的理想社区。”228街坊的历史恰是城市、国家历史的缩影,浓缩了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历史进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怡
“更新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二级调研员黄才友道出了街区更新的核心逻辑。他回忆起当初征集居民建议的场景:“我们以群体需求为导向,不带任何预设,自上而下调研做好聆听者。发放1500余份调查问卷,覆盖校区、园区、社区,甚至是跨街道听取意见建议,分层分类召开专题座谈会。”如今,这些需求已全部落地:社区食堂里常年飘着饭菜香,卫生服务站就在居民家门口;更有“228街坊公约”推动商户与居民齐心维护街区。在党建联盟牵头、党员志愿者参与下,曾经的“居住短板”,如今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幸福亮点”。

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二级调研员黄才友
对话落幕后,“长白228街坊Citywalk”随即开启。跟着街道工作人员的脚步,参会者穿梭在建筑群间: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里丰富的展品和翔实的资料静静诉说着过往;食堂里,几位老人正边吃饭边拉家常;大草坪上,孩子们追着泡泡奔跑欢笑——历史的厚重感与生活的鲜活气,在此刻完美交融。
如今的长白228街坊,早已不是单一的居住社区:它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示范项目,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核心节点,更是集生活服务、商业配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幸福空间”。让老街区留住记忆,让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便是长白228街坊献给上海城市更新的“幸福答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