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6日,上海世博展览馆,最具产业想象力的场景藏在“智造车间坊”,身着工装的人形机器人化身“产业工人”,在绿色传送带上有序搬运物料、模拟装配流程。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资料图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按这个时间表,2027年我国将实现人工智能与重点行业深度融合,2030年智能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10年就要跨入智能社会,你准备好了吗?
巧的是,前溯十年,2015年7月国务院也曾为推进“互联网+”行动发布过一份指导意见。10年前,“互联网+”把线下生意搬到线上;今天,“人工智能+”要把算法写进生产生活的每一道流程。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不是渠道的简单延伸,而是决策主体从人向“人机协同”转移。当AI技术不再是工具而是协作者,社会运行逻辑必然随之重塑。因而这份文件不仅是一张技术路线图,更像是一份社会转型宣言:智能社会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制度创新与能力竞赛。
智能经济是脱胎换骨的全新形态,全要素智能化将带来产业跃迁。
《意见》首次给出第一、二、三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路径:工业领域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加快AI落地应用,农业领域育种、农机、农事管理全部AI化,服务业向“无人+有人”混合模式演进。更令人期待的是与之伴随的智能原生企业的崛起。智能原生企业的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就基于AI,而非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外挂式”AI。它们将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智能社会的企业,谁先完成“原生”切换,谁就将拥有下一代产业标准的话语权。
以确定性规则应对不确定性技术,人机共生新图景将促进治理升级。
技术狂奔期最怕监管滞后。中国以应用发展的确定性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意见》同步部署“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强调数据供给、算力统筹、开源生态等8项支撑。特别是提出“价值贡献度”数据成本补偿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等创新举措,实质是把“软规则”前置,为技术装上“红绿灯”,避免“先乱后治”的老路。
从“极客玩具”到“公共产品”,AI技术普惠将提升全民共识。
衡量智能社会的标尺,不是顶尖算法有多强,而是普通人能否用得上、用得起。《意见》把“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单列,提出要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这意味着AI将完成从“效率工具”向“社会基础设施”的进化。在工作中,我们将有智能体辅助,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在学习中,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将促进终身学习和教育公平;在生活中,AI将进入医疗、养老、物业、托育等高频场景,并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重写社会契约。蒸汽机时代签订了人与机器的时间契约,互联网时代点亮了人与信息的空间契约,人工智能时代则将带来人与AI的决策契约。国务院此次印发的《意见》,也是一份面向全社会的智能合约。它提示我们重新定义智能社会的产业、教育、伦理乃至国家治理规则。步入智能社会的门票不会自动掉落在任何人手中,拥抱变化、升级能力、完善制度,才是通往未来的金光大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