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湖里文化惠民启示①|让群众爱上文化,需求是核心,惠民更要悦民

“生活在湖里是幸福的。”

当厦门市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协会会长张雅坤听到有居民自豪地说出这句话时,她最大的感受是,湖里文化惠民活动给了居民满满的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不只来自于湖里区的文化“惠民”,还在于“悦民”。

近年来,湖里区积极创新路径,破解传统文化惠民往往“叫好不叫座”的难题,走出一条“惠民更悦民”的特色之路。

湖里区图书馆将分馆开进社区,图为位于殿前街道嘉福社区的分馆。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走访发现,湖里区文化“悦民”的本质,是让居民成为文化惠民的主角和“主人”,自发爱上文化。正如湖里区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徐淑纯所说,文化惠民的核心是“让居民在文化中找到归属感”。

为此,湖里区探索出工作上的三个创新:场景创新是做到文化全覆盖,“让居民随时随地能参与”;机制创新是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推出“群众点单、社区选单、专家接单、受众评单、政府买单”的工作机制;成效创新是让文化活动凝聚民心,推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看别的地方的文化惠民工作,我们是专家。但在厦门、在湖里,很多在别的地方要提倡的、要推广的,湖里已经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细、很实、很好。”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文化和体育社会工作委员会总干事、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副总干事吴国新近日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正在申请把中国社区羽毛球比赛的决赛放在厦门举办。

1. 场景创新:“全”和“近”是关键词

“全”是湖里区文化惠民的一个关键词。湖里区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秘诀之一是“全覆盖”——跳出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一阵地,将服务融入居民的生活日常,并覆盖“老中青少”人群,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多样的文化服务。

从居民每天的文体休闲,到传统非遗场景、潮流文旅;从边边角角的城市绿地和口袋公园、城中村承载两三代人记忆的NBA屋顶篮球场,到拍卖公司的高品质艺术品展览空间,一起构建起湖里区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五缘大桥位于厦门岛东北部,大海在这里形成一片宁静的海湾。清晨,水面波光粼粼,很多居民正排队等候登上帆船或游艇,感受水上运动的魅力。

大桥下的空间也被有效利用,建成了拥有篮球场、五人足球场等设施的体育公园。海风的吹拂下,一群群居民或分组打比赛,或和亲友一起运动。这些高标准的运动设施,每天有长达7小时的免费使用时段,成为附近社区居民健身运动的宝藏场地。

8月20日,五缘湾的海边五人制足球场上,一名小朋友在踢球。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每天早晨,在湖里区奥林匹克诺斯蒂文化体育公园,几十名太极拳学员在非遗传承人陈国太的带领下,一招一式打起太极拳。他们中有上班族、退休教师、企业负责人,还有年轻的大学生。

2017年,陈国太从太极拳发源地来到厦门,致力于太极文化的公益推广。7年时间,从街道社区到体育公园,他开展的公益培训不下千场,让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加入,从清晨6时起就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厦门五缘湾文体旅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张雅莹介绍,在五缘湾片区,针对环湾8公里漫步道年久出现的沙化、凸起问题,团队进行了系统性修复,让市民跑步、骑行时脚下更安稳;针对市民游客“买水难、饮水难、存物难”的痛点,在周边增设了19台自动售卖机、6台直饮水机和3处箱包寄存处;还对沿线路灯进行全面更换,让夜间休闲运动多了份安全保障。

在湖里区,这样的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园和运动场地建设互相配合,共同编织成一张覆盖运动、休闲、补给的便民惠民服务网络,让“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的愿景变为现实。

“近”是湖里区文化惠民的第二个关键词。正因为将文化场馆建在身边,社区居民才觉得方便,并乐于参与,积极融入。

据统计,湖里区2022-2025年共投入约5000万元,新建或改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65处。截至目前,湖里区体育场地面积共有35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56平方米/人,实现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湖里区灯塔公园融合抗日纪念、观景、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在湖里区,15分钟覆盖的不只是健身运动圈,还有公园绿地圈。目前,湖里区已建成包括口袋公园在内的28个公园。

湖里区金尚路和枋湖南路交叉路口,带状公园里高低起伏、如同波浪一样的特色泵道,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骑自行车的儿童,以及滑板、轮滑爱好者,都来这里感受运动活力。

而这只是湖里区精心打造的众多公园之一。湖里区市政园林环卫中心主任陈顺利表示,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把最好的空间留给老百姓,打造供居民文化休闲的空间。湖里区根据百姓的需求,征求百姓的意见,依托湖里区的自然生态打造公园,遵循公益、开放、共享的原则,将体育、文化等项目融入到公园中,在公园里开展亲子读书会、书画展、篮球比赛等惠民活动。

近年来,湖里区通过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推广全民阅读。目前,全区已建成覆盖区、街道、社区三级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打造“处处有书香,伸手可阅读”的文化惠民服务。仅2025年,该区就已经新建23家基层图书流通点,举办各类公益阅读活动271场次,吸引2.92万人次参与。

殿前街道嘉福社区居委会压缩办公区,腾出空间,办起一座正规的图书馆,成为湖里区图书馆的首批社区分馆之一。

这座社区图书馆设置有多个书架和不同的阅读区,还为儿童专门设置绘本书架和英文书籍书架。此外,馆内专门设有儿童地台、沙发和读书桌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在湖里区兴园社区,小区书屋设在居民楼一楼的架空空间,没有围墙,24小时开放,居民自助借阅,诚信归还,捐赠流通。

8月21日,居民在湖里区兴园社区一处“小区书屋”借书,这个书屋位于居民楼一楼,没有围墙,也无人值守。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湖里区图书馆还进一步创新,配合当地蔡塘学校实施“家庭图书室”计划,共建“书香家庭图书室”。2023年,湖里区图书馆为蔡塘学校提供1万册图书,建设首批70个家庭图书室,每个家庭获得100册图书,余下的3000册用于更换。

“真正要做到‘书香湖里’,就需要处处有书香。”湖里区图书馆馆长尤艺成表示,“我们希望最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伸手可阅读。市民随时想阅读,就有一个阅读的空间在、一个点位在。”在阅读空间点位铺开的基础上,湖里区图书馆“把活动再撒下去”,进行阅读推广。

“高品质”是湖里区文化惠民的第三个关键词——为居民引入高品质艺术展馆和高级别艺术体验。

位于高崎国际机场边的湖里区海丝艺术品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它让高端艺术、非遗精品、艺术品拍卖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观赏品,而是通过创新模式引进来,再深度融入社区肌理。

百里千刀一斤漆。中国是大漆艺术的发祥地,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一件优质的漆器需要匠人们一层层髹(音xiū)涂上大漆,再经历打磨、漆线雕等工序,经年累月,精巧繁复,藏着生活的诗意、美学和匠人精神。

此前皇家、贵族才大量使用的漆器,现在已在湖里“飞入寻常百姓家”。位于海丝艺术品中心的漆宝斋非遗馆,已经加入湖里区的文化惠民工程,定期举办漆线雕艺术活动、漆艺非遗成果展和藏品展,向大众展示中国八千年漆艺文化和历史、魅力。漆宝斋还送“文化”上门,主动将漆艺相关非遗带进社区,带进学校。

漆宝斋非遗馆将大漆艺术用于开发潮玩,吸引年轻居民关注。    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据统计,湖里区当前拥有38项非遗项目,年均开展超500场体验课,“惠和影雕”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被誉为“石上绣花”,曾惊艳世界,如今得益于湖里区文化惠民工程,入驻惠和石文化园,不定期地面向居民免费开展非遗体验课。

惠和石文化园向居民开放的文化体验还有更多,包括展出隋唐等朝代的众多精美石像、当代知名石雕作品,开发“石尚文创”等,将闽南石雕文化以可触、可感、可亲的方式,融入现代城市生活,让年轻人愿来、愿学,让非遗技艺从展柜走向市井,让文化惠民从理念落地为日常。

距离海丝艺术品中心不远处的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一场“高端艺术进社区”的文化惠民实验也在同步展开。

“太美了!”参观者中不时有人赞叹。这是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构建的艺术展示中心,正免费展览着一批古董和现代艺术家的画作,其中一些还是即将拍卖的拍品。这既给市民提供了感受艺术之美的机会,也为保利厦门拍卖公司带来了人气和流量。

该公司总经理陈珊介绍,她和同事们试图打破空间与心理的双重壁垒,将这处新空间打造成免费开放的艺术综合体,引入艺术品展览、花艺课、亲子绘画等活动。

而类似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厦门市湖里区还有很多。华美文创园、海丝艺术中心、红顶艺术中心等均开辟专门空间,展示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构建艺术家与公众对话的独特场域。

绘画爱好者在保利厦门国际拍卖公司展览馆临摹。  保利厦门 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湖里区文化惠民服务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嘉福社区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举办夏令营,围里社区居民在百年古厝中开办纯阅读公益书屋,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助力他们融入城市;后浦社区组织台青参与闽南语大赛,促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

湖里区以运动、读书、非遗传承等多元场景,实现文化惠民“无死角”覆盖,让居民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乐土,真正实现从“惠民”到“悦民”的跨越。

2. 机制创新: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发动更多力量参与

湖里区文化“惠民”如何变“悦民”?在广受当地群众欢迎的文化惠民课程中,也能找到答案。

这些课程的设置以“群众需求”为核心,通过湖里区创新推出“群众点单、社区选单、专家接单、受众评单、政府买单”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保障体系,提供了一个体量丰富的“文化超市”。

在这个体系里,调研先行,精准匹配、聚焦群众的普遍需求,是开设惠民课程的前提。

2024年,前期问卷调查显示,仅湖里街道濠头社区就有457名群众点单了民族舞、古典舞和广场舞课程,因此,湖里区就在濠头社区开办了相应的舞蹈课。每次课堂上不仅学员全员到课,甚至还来了许多“蹭课”的学员。

在“专家接单”环节,湖里区更是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近两年,就有新华书店、仙岳书院、惠和石文化园等9家文化企业、社会团体携带文化服务项目加入,为群众提供了503节公益培训课程,形成内容丰富的统一课程表。

 8月23日,武术爱好者在仙岳书院学习咏春拳。 仙岳书院加入湖里区文化惠民,推动全民经典阅读、民风建设等活动。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湖里区还广泛动员辖区各个艺术协会和文艺团体,派出优秀骨干组成师资力量,每年都有近百位专业教师参与接单授课,其中不乏国家级和省级的专家,他们一方面以文艺志愿服务的方式走进社区,零距离为群众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中体验了生活,汲取了创作的源头活水,达到了“双向奔赴”的效果。

场地保障上,湖里区充分发挥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作用,对场地统一安排调度使用,并动员社区志愿者、学员积极参与场地管理服务,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互受益,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有场地没活动、活动多争场地等问题。

“受众评单”则充分发挥湖里区的信息平台作用。活动开展前,该区借助专业技术团队力量,在“湖里头条”公众号上开辟“文化惠民公益培训”服务,将“课程安排、师资简介、报名须知、录取名单”等信息一并公布,方便群众“一键式”了解活动,足不出户进行选单、点单;活动开展后,学员还可以对文化惠民的活动组织、社区服务、教学效果等进行打分评定。

湖里区为什么要这样不遗余力,又花样翻新地做文化惠民活动?

湖里区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徐淑纯日前向澎湃新闻介绍,在2023年调研中,“群众渴望拥有定制化的文化课”“艺术协会(团体)渴望拥有学习、展示、交流平台”等诉求不断被提出,而且湖里区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场地都建设得不错,“让艺术家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群众授课,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充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作用和内容,而且还能搭建艺术协会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桥梁,更好地为群众开展惠民服务”,这一理念日益清晰,于是,湖里区“文化进万家·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惠民活动应运而生。

8月22日,一名游客在惠和石文化园体验拓印技艺。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三年来,湖里区文化惠民活动为群众提供了音乐、美术、舞蹈、摄影、非遗、体育等15大门类7234节公益文化培训课程,惠及16.6万余人次,学员满意度超过99%,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

这是文化惠民,更是“悦民”。“民有所呼,我有所为”——这些努力背后,是湖里区领导班子坚持执政为民的赤诚之心。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文化和体育社会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吴国新近日表示,他感受到厦门有一种做实事、实干的精神。

3. 成效创新:文化服务为基层治理赋能

不同于一些地区“一阵风”的文化进社区活动,湖里区的文化惠民在探索中实现“服务-参与-认同-反哺”的良性循环。

在湖里区,文化活动已然成为凝聚民心的“强磁场”。

马垅社区在城中村建起篮球场,并举办社区联赛“村BA”,美国NBA派出球星“白巧克力”贾森·威廉姆斯来传授球技。    马垅社区 供图

湖里区精心打造的厦门元宵民俗文化系列活动、社区文化艺术季、城市诵读季等品牌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居民踊跃参与。

在活动筹备与组织过程中,社区居民积极担任志愿者,从活动策划、场地布置到现场秩序维护,处处都有居民的身影。在社区文化艺术季中,社区文艺团队主动请缨,承担起节目编排与表演任务,居民们从文化活动的享受者变成了参与者、创造者。

这种深度参与,极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往邻里间的陌生感逐渐消散。大家因共同的文化爱好走进居委会和活动中心,交流增多,认同感增强,关系愈发紧密,实现“文化—认同”的转化,也为社区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金安社区,一位参加社区舞蹈队课程的老人说,她因为工作的原因,多年前从东北老家来到厦门湖里,现在孩子都在外地。以前对门邻居可能都不认识,现在社区里熟悉如一家人,“如果不是舞蹈队,我可能就在家里不出来,或者去打麻将了。心情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好!”

后浦社区举办闽南语歌唱比赛,吸引两岸青年参加。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后浦社区的闽南语歌唱比赛,是湖里区文化惠民从“普惠服务”走向“精准悦民”的生动实践,受到在厦门工作、生活的两岸青年的欢迎,甚至有来自漳州和更远地方的歌唱爱好者赶来参赛。这也给后浦社区夜市增添了更多人气。

大赛的评委之一、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郭源源表示,闽南语歌手比赛意义非凡。闽南语歌曲里的乡愁、温情,是海峡两岸共通的文化基因,是对“两岸一家亲”最鲜活的诠释之一。在活动中,她还发现,北方选手虽然母语非闽南语,却很用心地模仿,反复揣摩韵味,把闽南语歌曲唱出真挚情感。

从文化传承来看,闽南语歌唱比赛是闽南语文化“活态传播”的重要载体,以“传唱”为核心,让《爱拼才会赢》《欢喜就好》等经典曲目,以及社区居民原创的《后浦邻里情》等本土歌曲走进日常。

8月22日,坂美民俗文化园沐浴在夕阳下。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据考证,坂美是厦门岛内唯一的石姓聚居村落。坂美民俗文化园位于槟城道以东、横一路以南,有石时荣宅、石大春宅、石氏家庙等5处不可移动文物。

在文化惠民活动落地层面,坂美民俗文化园尊重传统,活化民俗,鼓励坂美村民自主策划祭祀纪念仪式,将石氏家庙这一承载乡土记忆的文化符号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让石氏家风家训在当代焕发活力。坂美民俗文化园还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片的拍摄提供独特场景、场地,将防范非法集资知识融入闽南传统建筑、非遗技艺展示等文化场景中,以文化资源服务民生的主旨,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筑牢群众财产安全防线。此外,坂美民俗文化园联合湖里区非遗传承人开展“民俗体验课”,教学生们手工制作王船模型,让非遗从“橱窗展示”转变为“生活美学”,更以“春风化雨”的方式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2025年8月8日,湖里区在坂美民俗文化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湖里区文旅局 供图

更关键的是,坂美民俗文化园还延伸出“治理赋能”的功能,成为社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柔性阵地”。这座文化园成立了“民俗文化守护队”,由外来青年、社区干部等人员组成,不仅负责维护园区展品、组织体验活动,还主动承担起“社区调解”“民意收集”的角色,并演绎、制作短视频,用“唠家常”的方式调解邻里间的小矛盾。

湖里区的“文化惠民更悦民”不只是靠宏大的场馆或热闹的活动,更是靠调研和精准对接社区每个群体的需求,让居民主动参与,让文化融入生活。

居民从“不得不来”变成“我想再来”,从“享受服务”变成“创造文化”,这是湖里文化“悦民”最真实的体现。

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协会会长张雅坤在一次发言中说:“当我听到学员们自豪地说,生活在湖里是幸福的,我最大的感受是,湖里文化惠民活动给了生活在湖里的人满满的文化自信。”

海报设计 郑达咖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