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绿色能源基地破土而出

受访者供图

有矿不见矿,矿在绿中藏;有煤不见煤,满眼皆是绿。

八月的草原,天高云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随“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内蒙古行活动,深入呼伦贝尔草原腹地,探访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一个颠覆传统煤电产业印象的现代化绿色能源基地。

在这里,看不见煤灰飞扬,听不见卡车轰鸣。取而代之的,是蜿蜒8公里的全封闭输煤皮带,如同一条“能源动脉”,将露天矿采出的煤炭直送电厂,实现煤炭“不落地、零暴露”的清洁运输。

受访者供图

“我们累计投入超过22亿元开展生态修复”,伊敏煤电公司党建部副主任王猛指着远处成片的乔灌木林告诉记者。150万余株树木、70公顷生态示范区、300公顷湿地景观区、1424公顷生态修复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完整生态循环体系的构建:发电产生的灰渣与采矿剥离物回填至采空区,水资源实现闭环管理与梯级利用,就连动物们也“用脚投票”,狐狸、麻鸭、鸥鹭等十余种野生动物在此安家。

更令人震撼的是矿区的“无人”现场。几十辆“华能睿驰”无人驾驶电动矿卡正有序穿梭、自主作业——这是全球首个在高寒环境下规模化应用的零碳、无人、智能矿用运输系统。今年5月,百台无人矿卡正式投用,每年可替代柴油超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8万吨。

低碳转型不止于运输环节。今年2月,全球最大容量16兆瓦全超级电容储能调频工程在此建成,极大提升了火电机组的调频响应能力。而在新能源布局上,华能伊敏煤电已建成光伏容量250.7兆瓦,更于今年3月与地方政府签订2700兆瓦新能源发电基地开发协议,目前正推进1000兆瓦新能源项目,构建“发-输-用-储”全链条协同体系。

环保投入亦见实效。2011至2018年间,公司投入13.9亿元完成环保与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标。通过三期深度节水工程,预计年节水量可达300万吨。

从“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到无人驾驶、新能源矩阵;从生态修复到物种回归——华能伊敏煤电正在书写一个关于能源与自然共生、工业与生态共赢的故事。这颗北疆“草原明珠”,正以其绿色蜕变,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在高寒地区的创新实践。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