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人民日报约请6位观礼嘉宾亲述历史时刻:在天安门广场上,你才会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心跳

2025年9月3日,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本期大地副刊特别约请6位参加大会的观礼嘉宾,书写亲临现场的难忘见闻,畅谈见证历史时刻的深切感受。让我们一同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创造新的历史!

——编  者

在观礼现场

何建明

或许,在天安门广场上,你才会真切感受到祖国“心脏”的跳动。

全体肃立。80响礼炮声响起……

观礼台上肃立的我们,无比深切地感受着天地之间的轰鸣和震荡!那一刻,思绪与情感,一下子连接到了那段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岁月。

国旗护卫队官兵来了!礼炮轰鸣伴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

礼炮的轰鸣声。铿锵的脚步声。

铿锵的脚步声。礼炮的轰鸣声。

数分钟时间里,现场所有肃立者的心,都被历史的回声和时代的强音震荡着、激奋着!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家乡“沙家浜”当年新四军和游击队那些不屈的镜头——

日本侵略者从长江“野猫口”上岸的那一天,还是少年的邻居伯伯奔跑了十几里路,将这消息告诉了我爷爷等人。我爷爷他们连夜将数条通往城市的桥梁毁掉,欲阻侵略者疯狂的烧杀抢掠……可是,灭绝人性的鬼子在当天便将我们的“何家宅基”“庄家宅基”等毁得体无完肤。那位邻居伯伯和另一位小伙伴则被无情的子弹击倒在河塘边的芦苇之中……

后来,我那原本宁静而美丽的水乡,被侵略者占领。后来,“芦荡火种”开始燃烧起来。我的爷爷、奶奶等很多开茶馆的人,成了“阿庆”和“阿庆嫂”……

后来,为了帮助新四军伤员养伤,我爷爷、奶奶等群众机智地与敌人展开了斗争。我大姨娘等直接参加了地下革命武装……直到鬼子投降的那一天。

后来,我长大了。长大后的我,在当兵出发的那一天,爷爷帮我整了整军装,叮咛道:“以后你要好好保家卫国,我这辈子再不想过外国人欺负我们的日子!”

爷爷的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响彻天安门广场……

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向同在观礼台上的那群国际友人望去……看到了!我看到了老朋友托马斯·拉贝先生。他是在日军残暴屠杀南京人民时挺身而出、与其他国际友人保护了我众多同胞的约翰·拉贝的亲孙儿。因我创作了《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和《拉贝先生》两部作品,而有机会认识了他。

托马斯·拉贝是位医生,几十年前他从父亲手里接过爷爷的《拉贝日记》和其他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之后一直在从事与中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不仅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给了中国中央档案馆,而且亲自完成了《拉贝与中国》一书的整理与出版。

致敬拉贝!致敬所有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牺牲的英烈和作出贡献的人士!致敬和平的未来!我和托马斯·拉贝挥动手中的旗帜,呼应着共同的心愿……

“起立!敬礼——”这是阅兵活动现场我耳边听到最多的口令。

他们都是老兵。我就坐在他们身旁。数十位将星闪闪的首长们,年龄都在七八十岁。坐在最前面的是两位胸前佩戴着许多勋章的八路军老战士……这是在现场最令我泪目的一幕。虽然已年至古稀或耄耋之年,然而这一天的他们,依然穿着笔挺的军装。烈日下天气很热,但他们没有一人随意摘下军帽,始终保持着威严的军姿。

当军旗出现在天安门前和观礼台前时,我的身边突然响起嘹亮的口令——“起立!”

一声令下,数十位老将军齐刷刷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

“敬礼——!”老将军们又齐刷刷地举起右手,目光炯炯地随着军旗行军礼……

这一刻我的热泪奔涌而出:这就是我们的军队!这就是我的老首长们!

军威、军姿……从未变过的人民军队的威武作风!

陆军方队来了——

“你的部队来了!”将军中有人在提醒。

只见一位老首长立即起立,然后自己喊了一声响亮的:“敬礼——!”

在老战友们的注视下,他神情威严地用军礼向老部队的受阅方队致敬……

海军方队来了——

“你们的部队!”一位老将军激动地说。又一位老首长迅速从座位上站起,随即又是响亮的一声:“敬礼——!”

受阅方队一个个铿锵走来。老将军们热烈而激动地交流着:

“这是新组建的兵种呵!”

“这支队伍,是第一次见呀!”

“可不,这十几年来,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快啊!”

浩浩荡荡的装备方队出现了——

“起立!敬礼——!”我身边的口令再度响起。全体老将军又一次“嗖”地站起,那一条条右臂如军刀挥舞,闪出一道道光芒……

他们望着新型装备的目光里,尽是骄傲和欣喜:

“当年我们跟侵略者战斗时,靠大刀、长矛和肉搏战……现在我们有‘千里眼’‘杀手锏’!”

那一声声感叹里,我仿佛听到老将军们热血沸腾中的心跳声……这心跳声,是新的伟大时代所拨动的。

阅兵活动进入最激动人心的空中梯队受阅——

“这是新一代歼击机。”

“哎呀呀,太棒了!”

赞叹声不绝于耳。

头顶上,一队队“战鹰”呼啸而过,8万只和平鸽腾空而起……

那一刻,当我再一次注目身边的老将军们时,竟然发现他们依然昂首挺立在原地。那庄严的军礼和长城般的身影,宛若在向世人宣誓:决不容忍任何来犯者,永远捍卫人类和平事业!

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

阎晶明

盼着,盼着,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初秋的北京,阳光依然来得那么早,那么暖。在这样的早晨,行进在宽阔的大道上,去赶赴一场盛大的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于这一天,9月3日的阳光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从天安门城楼发出的声音掷地有声。全世界都在聆听从中国传出的声音,天安门,就是今日世界聚焦的中心。一个个方(梯)队,雄壮有力地行进在长安街上。那是威武不屈的战士形象,整齐的步伐已然是一种艺术,脚踏祖国大地发出的声音仿佛带着大地的回声,穿越时空,震人心魄。不同的方(梯)队代表着、标志着现代化军队的全方位构成。陆军、海军、空军方队代表着具有光荣历史的军事力量,军事航天部队方队、网络空间部队方队、信息支援部队方队等代表着新时代现代军队的新风采……强大的现役部队阔步前行,这是钢铁防线的实力彰显;预备役部队、民兵的阔步前进,这是全体人民坚强意志的体现。战旗方队,飘扬着人民军队一个个值得铭记的英勇战队的荣誉旗帜。“惊雷”“巨浪”“东风”,这是响彻云霄的名字;镇海神兵,长空利剑,无不让人叹为观止。丽日下,中国力量,中国军魂,无不令人为之骄傲。

这是我第二次现场见证这样的历史时刻。天安门,这个中国最具标志性的地方,这个最能代表中国心跳的地方,每一次面对,都会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因为专业的关系,我经常会回到“五四”新文学的历史当中,从一代作家的笔下,看到历史岁月背后的天安门。刚刚完成分析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的文章,100多年前,穿行在北京城的人力车,是旧中国积贫积弱的一个侧影。眼前的长安街,曾经有过人力车夫奔跑的身影。那时的中国,民生何求?前途何在?多少为了中国崛起而呐喊的仁人志士,坐在人力车上,看着同胞如此艰辛地生活,国家如何强大、民众何以解放的疑问,怎能不在心头涌动?然而,我们从这些诗文中获得的,是悲愤、同情、无奈。一代中国新青年的慷慨陈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仿佛失语、无措。他们出于同情,不忍坐孩子、老人的车,但拒绝就等于不顾人力车夫的求生希望,乘坐又会陷入自责的难耐之中。当时的北京,不少家庭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为继。一个更加让人悲痛的现实是,列强的肆意践踏、掠夺,让一个贫弱之国陷落在挣扎的境地。

你无法想象这只是百年历史的两端。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现代化武器和铁皮车轮的人力车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设想一下吧,百年前的任何国人,包括对中国前途从来没有放弃奋斗的人们,都无法想象这样的反差何以成为现实。然而这就是信仰和希望的力量,只要不放弃,只要接续奋斗,胜利就会到来,人民幸福就会到来。伟大政党的力量,伟大人民的力量,在百年来的艰苦卓绝、英勇战斗中,在火热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中,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向全世界做了伟大的证明。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的先辈,从来都没有放弃对人民的根本信任,他们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己幸福而呐喊、奋斗,根本上源自对中国人民的信心。《一件小事》中,一个人力车夫坦诚为人的态度,救助他人为先的行动,让坐在人力车上的“我”为之感动,更增添了“勇气和希望”。所以能够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仍然拒绝附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调。

我们正是从这样的历史中走来,今天的伟业,正是从这样的曲折中获得。可以想象,正是依靠普通中国人内心积存的善良和信念,正是伟大的党领导伟大的人民一代代接续奋斗,英勇无畏,不怕牺牲,聚集力量,勇毅前行,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壮怀激烈、身处的美好现实。

用胜利奠基和平,用强大巩固和平。80年前的胜利,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强大的人民军队,保障着人民幸福、支撑着国家安全,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世界并不平静,和平是我们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令人心潮澎湃。“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站在新的时代方位,着眼于世界形势所发出的真诚声音。

明亮的天空,五彩缤纷的广场,雄壮的队伍,汇聚成一幅人间盛世的图景。我们为之骄傲、感动,我们正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

历史的道与义

高世名

9月3日,身在阅兵活动现场,我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天安门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它的背后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故宫,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面前是广场以及广场上的人民。中轴线上高高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掷地有声:“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主席撰文、周总理题字的这段碑文,将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和斗争史以及英勇牺牲的历史凝聚起来,成为全体中国人民集体的记忆和精神的丰碑。

阅兵现场有一种勇毅昂扬的烈性,让所有人心潮澎湃。这不单是对抗战先烈最好的纪念,更以最强劲的形式彰显出中国人心中最为珍视的历史之正义。中华民族最重视历史,从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史官文化”。伴随历史记述的,是代代相传的关于历史正义的超拔观念。文天祥流传千古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作为“历史正义”的宣示,这一宣示背后有一份慷慨义烈的名单,在其《正气歌》中感人至深地列举出来。正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这场阅兵的磅礴气势震撼了所有人,也感动了所有人。全场起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的时候,无数人热泪盈眶。沉浸在现场的震撼和感动中,我思绪万千:只有在苦难困厄、血与火的考验中,一个伟大民族才能淬火重生,才能熔炼为新的材质。幸运的是,我们扛过来了,中国人最悲哀惨烈也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的竞争,是真正的大道之争。

我们有责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文明果实,捍卫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理想,捍卫历史的道与义。

当年,随着中国、苏联和广大殖民地人民的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场惨烈的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它的伟大胜利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一方面,二战结束后的10余年间,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大量饱受欺凌的弱小民族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这批新生国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个相对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这80年的确造就了长久的和平和快速的发展,二战后所确立的世界秩序,迄今依然是全球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基石。这一次,许多国家的政要齐聚北京,不只是观看阅兵,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历史的正义,以及对一个安全稳定、和平发展的国际秩序的期盼。

在阅兵现场,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代表,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和国际友人,更有当年参与中国革命、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的后代。所有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记忆共同体。此刻的天安门广场,成为一个拒绝遗忘、捍卫历史正义的记忆之场。

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军事硬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在这次阅兵中得到了检阅。同时,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至关重要。历史记忆之争既是历史论述之争,又是文化价值之争。

就文化艺术界而言,新时代的文艺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世界文化新格局的塑造。中国学者正在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史、艺术史的写作,彰显中国叙事的主体性视野和文化论述。

当然,中国自身的文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建成文化强国,在大众文化领域,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能够享受丰富的高品质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刚健清新,社会意识向上向前。在文艺创作领域,需要名家杰作高峰林立,一批高质量文化成果深入人心,一批卓越的文艺大家影响世界。在人文社科领域,需要建构起更加令人信服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既保持中国的精神内核,又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在文化传播领域,需要建立起更加强大的跨文化对话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世界语境中有力展开,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领导力充分彰显。

身处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从新时代中国的历史现实出发,在新兴科技与媒体的演化中,发展出一种充分介入日常生活的新艺术,从中国人复杂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中,提炼出一种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新艺术。凭借这种感受力与创造力,凭借这种新艺术,我们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艺术的力量,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创造开辟出一段新的旅程。

带着照片看阅兵

沙 峰

9月3日,我极其荣幸地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我作为烈士亲属参加这次大会,体现了国家、人民对抗日先辈的敬仰与缅怀,这份荣誉是属于先辈的。所以在观看阅兵时,我在手机上打开了姥爷左权、姥姥刘志兰和母亲左太北一家三口唯一的合影,让他们和我一起看今日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看今日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些,都是姥爷那一代为求民族解放走上抗战前线的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是妈妈那一代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艰苦奋斗建设出来的。请他们放心,后代的人们没有辜负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没有忘记他们的事迹,会把他们的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

说起这张照片,这是1940年8月底在八路军总部拍摄的。当时,“百团大战”已经打响。姥爷姥姥决定由姥姥带着母亲返回延安。拍照后的8月30日,姥姥就带着母亲离开八路军前方总部了。那以后,一家三口再也没有团聚过。1942年5月25日,姥爷牺牲在了十字岭上,那天离妈妈两岁生日只差两天。所以妈妈对姥爷完全没有印象。直到1982年5月,姥姥把11封失而复得的姥爷亲笔写的家书寄给母亲,母亲才第一次感受到属于她的父爱!

今天,看到我们的军队手握新式的武器威武地走过长安街,我感到非常激动!想起抗战时期为了让每一名战士都有一支枪,为了我们的武器有更大的威力,姥爷和那一代军工人在缺设备、缺技术、缺人才、缺材料甚至连生产安全都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黄崖洞兵工厂,批量生产出我们军队第一种制式步枪。他们的牺牲与付出,换来了今天人民军队的强大、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进步!

大会不仅是对先辈们的致敬、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告诉世界,我们的民族不再是可以被欺压的,我们的国家有能力建设发展好自己,更为世界作出贡献。

想起一位“小八路”

周 敏

作为首都妇女界代表的一员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我无比激动。随着分列式的开始,目睹人民军队的雄伟英姿,以及诸多大国重器的闪亮登场,现场观众无不欢欣鼓舞,自豪之情油然而生。看着战士们坚毅的目光和矫健的身姿,我不由想起离世已久的爷爷和他腿上那个深深的弹孔。

80多年前,爷爷还是活跃在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一名“小八路”,先是被分配到侦察班,后担任指导员的警卫工作,后来在一次掩护行动中左腿负伤,不得不离开部队,转入地方工作。爷爷的腿伤属于“贯通伤”,子弹穿腿而过,没有留在体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感染的风险,这让他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得以较快恢复行动能力,尽管如此,还是落下了伤残,终其一生只能跛脚走路。

印象中,邻居家的孩子都很喜欢这位“腿上有个窟窿的老人家”。每逢夏日爷爷坐在树下乘凉,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常围拢在他身旁,一边摸着他腿上的弹孔,一边问他,您到底有没有打死过日本鬼子呀?这时,爷爷总会笑眯眯地对孩子们“郑重宣布”:那还用说嘛,怎么也得打死过几个!

爷爷的回答显然缺乏准确性,可这怪不得他。那时八路军的条件非常有限,能端着一杆弹药配备比较充足的“汉阳造”就相当难得了,想要用这样的装备从容完成对敌精准狙击谈何容易?!往往只能采取“打一枪、换一地”的运动战策略。我军的装备不仅在质量上处于下风,数量也难以保障,不得不利用有限的资源,开设条件十分简陋的敌后兵工厂,生产武器弹药。谈起这些“土枪土炮”,爷爷感慨万千——虽说它们立下过不少功劳,可也确因品质上的局限,造成过错失良机的遗憾。爷爷常说,想当年,要是我们能有“小鬼子”那样档次的武器,早就把他们赶回家了!

时过境迁,今天的广场前、天空中,一队队装备精良的战士阔步走过,一辆辆装甲车滚滚向前,呼啸而过的作战机群如大鹏展翅,鱼贯通过的重炮导弹似铁卫雄兵……如果爷爷能够目睹这一切,他的笑容想必会更加灿烂,还会多一份安稳。他知道,有了这样的队伍、这样的利器,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就有了和平的保障。

这一刻我多想做一个梦,梦中见见那位“小八路”,把看到的一切讲给他听。我还要告诉他,在今天的天安门观礼台上,有一位年过百岁的老兵努力挺直了腰板,向队列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爷爷,您看见老兵眼角闪烁的泪花了吗?那是为了您和您的战友们而绽放的啊。

和祖父一起观礼

乔 叶

单位的地址在和平门,离天安门广场很近。因为经常路过、在附近散步,就觉得天安门广场简直是太熟悉了。2025年9月3日这天早晨,当我手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请柬和“观礼嘉宾卡”站在观礼台上时,忍不住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当然要拍照,一直拍到歌声响起,方才静下来仔细聆听。这几首歌曲选得好,唱得更好。我在内心默默跟唱。《松花江上》,此时的“松花江上”,就象征着每个人的“我的家”。《太行山上》,我的家乡就在太行山南麓,因此每一句歌词都很亲切。

唱着唱着,祖父的面容清晰地浮现出来。

我的小说和散文里,经常会写到祖母,却很少写到祖父。原因很简单: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他去世得太早了。我知道的所有关于祖父的事,都是通过祖母的描述。像那个年代最寻常的状况一样,他们是包办婚姻。祖母总是用“人家”这个词来代指祖父。祖母说,连“人家”的脸都没敢看清,就嫁给“人家”了。我父亲3岁那年,八路军路过我们村,“人家”上了扫盲班,学起了认字,脑子灵,学得快。然后呢,“人家”跟着八路军当兵走了,打日本鬼子去了。再然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祖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于1950年在剿匪时牺牲,成了烈士。

等长大之后,我才知道,“人家”的大名是李少功。我家里一直珍存着民政部于1983年4月30日颁发给李少功同志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这一纸证明,还有一张小照,就是祖父留给家人的遗产。

我父亲的名字,叫国胜。

观礼台两边立着LED大屏,这大屏,可以容我们看到诸多细节。比如,阅兵式上有3辆红旗车去检阅部队,在第三辆红旗车上,立麦后面站人的地方,是空着的。

为什么是空着的呢?我听到旁边有人轻声议论,那个声音很年轻。

而当我看到大屏上这辆红旗车的车牌号为1945时,瞬间就明白了:我祖父和诸多的英魂,就在这辆车上。也因此,这辆车上的那个位置,貌似空空荡荡,其实满满当当。而那立麦的沉默,其实震耳欲聋。

顿时想要泪涌。我努力控制着,和身边的所有人一样让自己绽放出笑容。因为我知道,我亲爱的祖父正在和我一起观礼,此刻,是我们祖孙穿越时空的珍贵相逢。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