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以来,目前全国打着‘债务咨询’‘法律咨询’‘暂停贷款’‘个人债务重组’等名义的企业已超过万家。"
2020 年以来,目前全国打着 " 债务咨询 "" 法律咨询 "" 暂停贷款 "" 个人债务重组 " 等名义的企业已超过万家。
一辆汽车后挡风玻璃上的八个大字,引起了小巴的注意。
上面额外醒目地写着 " 个人债务优化重组 ",底下是一串电话号码,不禁令人联想起了十多年前满大街的 " 办证小广告 "。

图源:小巴拍摄
与大马路上的简单粗暴相比,社交平台上,它们显得直白、热心且专业:
# 信用卡 / 网贷逾期别划走,教你这个办法 #
# 停息挂账怎么操作?#
# 有网贷负债的朋友,恭喜你,你的春天来了 #
# 负债逾期还不上别担心,24 小时法律服务咨询 #

图源:抖音、小红书
这些所谓的 " 化债人 " 是谁?他们对谁喊话?因何而生?
形迹可疑的"援手"
近三年来,媒体陆续报道了一出怪象。
一些银行称收到了多份投诉信,信中,用户指控银行进行了不合理催收,要求银行提供高额赔偿,并对原有债务免息、免本金。
催收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债权人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向债务人追讨逾期债务的行为。
大部分人对催收都没什么好感,想象中,他们可能是影视剧里往墙上泼红油漆,写大字 " 欠债还钱 " 的黑社会,也可能是不断骚扰、威胁当事人的 " 电话杀手 "。
如果现实中出现这样过界的行为,就属于 " 不合理催收 "" 暴力催收 " 的范畴。
对此,银行自然很是重视,可一经核实却发现,投诉内容与事实不符不说,还陆续有不少同行收到了类似的投诉信。更可疑的是,有几封投诉信的笔迹相似、用词雷同,似是同一批人所为。
还有的银行则收到大量逾期客户的 " 入院声明 ",称自己因感染严重无法还款,希望暂停付息,银行调查后发现与事实不符,认定不支持,相关投诉量从 30% 上升到 85%。
大数据角度看,近三年来,类似的可疑投诉已占到金融机构们正常投诉的 30% 以上。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幕后推手很快被锁定,那是一批自称为 " 反催收联盟 " 的组织,他们声称能为陷入债务困境的人进行 " 债务重组 "" 代理维权 ",甚至可以实现 " 修复征信 "" 免除利息 " 的愿望。
这类组织的数量如今也很可观,来自南都数据研究院《违法机构维权治理研究报告(2023)》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目前全国打着"债务咨询""法律咨询""暂停贷款""个人债务重组"等名义的企业已超过万家。
如今,这 " 万家 " 活跃在汽车车窗与互联网上,用真假难辨的身份,向世界上最绝望的群体之一,伸出形迹可疑的援手。
真假"金融医生"
对欠债人而言,他们像是债务泥潭里惊喜现身的 " 金融医生 "。
所谓化债,一般指的是对债务进行置换、展期或者减免,而 " 医生 " 的治疗方案大致如下:
1. 停息挂账:又叫 " 个性化分期 "," 医生 " 承诺帮助已经逾期的借款人,同银行、平台协商减免罚息,并根据实际还款能力 " 展期 ",即从还几个月扩展到还几十个月不等。
2. 打折化债:可以帮助债务人和接收不良贷款资产包的金融机构协商,将原先的债务打上 2 — 3 折,相当于减免了债务。
3. 以贷养贷:承诺帮助借款人申请低息银行贷款,以 " 置换 " 掉高息网贷,减少债务压力,反向操作的也有,承诺帮助借款人申请高息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4. 造假免债:承诺帮助借款人通过伪装疾病等方式," 逃离 " 债务。
当然," 医生 " 们大都会强调,这些 " 疗法 " 代价不菲、疗程长,需要 " 病人 " 预先支付手续费和服务费。
但对大部分金融业内人士而言,这些所谓 " 医生 " 是敲吸欠债人最后骨血的 " 诈欺魔鬼 ",被集体归入 " 金融黑灰产 " 一类。
他们所从事的,都是异常维权类的业务,如非法代理维权、反催收、有组织逃废债等,还有的就是变相放高利贷。
所谓的治疗方案更是漏洞百出:
以 " 停息挂账 " 为例,依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特殊情况下,银行可以同持卡人达成 " 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 ",但该规定的前提是本人与银行协商。因此,号称 " 代理维权 " 的,正是利用信息差,站到了银行与债务人中间,谋取私利。
再拿 " 打折化债 " 来说,2021 年起我国才开始试点不良个人贷款转让,对参与试点的银行、个人不良贷款类型,以及参与收购不良贷款的机构都有严格要求。
2021 年《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
2022 年 12 月,参与试点的机构扩展到政策性银行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共 11 个省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
按照 " 医生 " 的话术,他们有办法、有人脉给债务打折,而细想后不难发现,一方面每个人的债务归属不同、类型不同,未必在个人不良贷款被转让的行列内;另一方面,参与收购的大多为资质、经验都处于领先地位的资产管理机构,很难被普通人轻易 " 链接 "。
很快,一些债务人发现自己上当受骗,花了钱并没有免灾,逾期更严重,罚息也越积越多。数据显示,从事 " 非法代理维权 " 的数十万从业者,造成行业机构财产损失达数百亿元级。
那么真正合法的 " 化债中介 " 有吗?
"化债中介"与催收
在信贷体系成熟的发达国家,个人的债务重整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这背后既包括完善的法律框架,也提供了多元的化债路径。
以美国为例,负债者就有一个选项叫 " 债务救济 "。
这个体系下,债务人既可以找非营利的信用咨询机构提供救济措施,由他们与债权人沟通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并为个人债务制订债务管理计划,要求债务人定期支付款项到信用机构,由咨询机构支付给债权人。
他们也可以求助于营利性的债务清偿公司,公司会代表债务人与债权人谈判,重新协商条款,但按总债务的 14% — 5% 收费,并对债务的数量有一定要求。
除此之外,银行或第三方催收公司,也在个人的化债或清算破产中发挥作用。
当出现催收不力的情形时,银行或催收公司将与《个人破产法》配套使用,如 " 清算破产 ",除个人生活必需品以外,售卖个人资产偿还;如 " 重整破产 ",允许债务人保留资产,通过三五年的还款计划来偿还。
我国在个人化债方面,尚没有这么丰富的体系。
一般而言,扮演债务咨询角色的,有取得民政局牌照的金融调解中心,他们会倾听债务人抱怨,有的还要帮助债务人与金融机构协商。
而银行并不愿意与债务人进行直接沟通。在金融机构眼中,直面债务人,一旦开了化债的口子,容易引发 " 老赖激增 "。与此同时,个贷不良贷款笔数多、金额小,投诉多,不如交给第三方的催收机构来处理。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个人贷款不良资产自银行出笼,2024 年全年,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未偿本息规模合计 2861.9 亿元,较 2021 年大幅增长 10 倍以上。从组成结构上看,66% 是个人消费贷款,19.1% 是个人经营类贷款,另有 14.9% 是信用卡透支。
对催收机构而言,在评估这些转让过来的资产包回收率时,需要做不少功课:一方面需要科学研究欠债人的区域分布、户均金额、欠款人所在的企业等数据,另一方面还要分析他们的还款手段、还款意愿等维度。
某催收机构曾对财新透露,被转让的资产包估价往往在原有资产的 1 折左右,公司只要回收其中的 1.4 — 1.5 折,就能有 20 — 30% 的毛利空间,足够覆盖成本。
某种程度上,这给了催收机构与债务人议价的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与债务人打交道最为频繁的,反而是催收机构。
社交平台上分享的部分 " 催收攻略 " 显示,身处前线的催收机构和人员,与债务人的 " 接触 " 其实比想象中更深。有的催收人还会想办法帮小微企业主 " 盘活 " 生意、帮蓝领工人协商分期方案等。
社交平台上一些催收人员分享的经验
"个人化债"元年?
发达国家成熟的 " 化债 " 经验,来自时间的沉淀。美国的居民杠杆率从 20% 到 50% 用了近 40 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 10 年时间。
2015 年中国加速迈入 " 全民欠钱时代 ",家庭债务额从 2015 年的不到 4 万亿美元发展到 2025 年的 11.5 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香港寰亚经济数据有限公司(CEIC)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主打 " 无抵押、几分钟到账 "" 每天利息只要 X 元 " 等特色的贷款产品层出不穷,借钱变得像呼吸一样简单。一句 " 互联网的尽头是金融 ",不仅是人们对商业模式的戏谑,也是对这种野蛮生长的经典总结。
随后,始于 2015 年的借贷风潮,埋下的个人债务飙升的雷,并于五年后逐步爆出。
一个侧面证据是,2021 年金融黑灰产整体数量增长了 10 倍,这一年成立的 " 债务咨询 " 相关公司数量是过去 10 年成立公司总数的 5 倍多;2020 年 9 月以来,全国范围内从事 " 个人信用修复 " 的公司以每月新增数百家的速度快速增长,仅 2021 年 11 月就新增近千家。
整十年后的 2025 年,政策层面才传递出完善 " 个人化债 " 相关法律法规的迹象,有人因此定义 " 今年是个人化债的元年 "。
2 月 28 日,我国首个针对贷后催收业务的国家级规范《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公布(此前只有行业标准),明确了催收红线,如规定催收作业不应在每日 22:00 至次日 8:00 进行,每日电话催收不能超过 3 次;催收人员应客观陈述,不应夸大事实(如夸大债务金额、违约责任、法律后果等)等。
3 月 14 日,金融监管总局在提到 " 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 " 时,则特别提到要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提出 " 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借款人信用记录、还款保障,针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借款人,合理商定贷款偿还的期限、频次 "。
但这仅仅只是起步。2017 年公布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83.6%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75.0%的第三方债务催收公司认为有必要明确一个政府部门承担起监管债务催收行业的责任。
化债的本质,既是财务外科手术,也离不开法律层面的康复治疗。
个人化债,若无一条粗壮的法律红线作为纽带,其边界就容易被黑灰两色吞噬,这被吞噬的,往往是一个家庭、一个个体的未来希望。
参考资料:
1.《为个人化债》,财新 · 周刊,2025.2.17
2.《2024 年中国催收行业研究报告》,千际投行,2024.7.23
3.《银行 " 甩卖 " 个人不良贷款》,中国 · 经济周刊,2025.3.30
4.《谁来处置个贷不良资产 批量转让开闸试水》,财新 · 周刊,2021.3.22
5.《中国零售金融逃债风险报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 新网银行
6.《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马上消费 & 西南政法大学,2024 年
7.《第三方债务催收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财 · 新网,2017.3.2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