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洁
“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国新办9月9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如何加快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提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国家高新区走在前、作表率,园区总量从2020年的169家增加到了178家,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积极成效。下一步,工信部将支持国家高新区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设国家高新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
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
李乐成介绍,自2020年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明显成效。李乐成表示,工信部将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坚持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
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对于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发展人工智能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下一步,工信部将一手抓技术供给,促进“智能产业化”,一手抓赋能应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他透露,工信部将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
逾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
国家高新区作为产业创新的高地,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资源和优质企业。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辛国斌用“稳、高、优”三个字概括国家高新区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稳”指的是国家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在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了14.3%,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每人71.8万元,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今年上半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9万亿元,同比增长6.5%。
“高”指的是创新水平在向高攀升。2024年底,国家高新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均占到全国的50%左右。
“优”指的是优质企业在持续壮大。2024年,国家高新区汇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了4.3万家,比“十三五”末增长了29.4%。
李乐成介绍,“十四五”以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981个,投资金额超过690亿元,累计有超过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
对非理性竞争“零容忍”
在介绍成绩的同时,李乐成还提到了“重点行业的非理性竞争”问题。他强调,非理性竞争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李乐成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着力完善制度机制、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提高行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辛国斌也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高端制程车用大算力芯片还有短板、产业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辛国斌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