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简盈财观

工银瑞信前任总经理高翀(左)、工银瑞信董事长赵桂才(右)
- 1 -
工银瑞信总经理高翀离任
工银瑞信,最近是基金圈里很显眼。
8月末,工银瑞信宣布总经理高翀“工作调动”离任,董事长赵桂才代任总经理。
据消息称,高翀离任为集团内人事调整,“另有任用,为升任”。
工银瑞信,中国首批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2005年6月成立,今年正好二十年。
二十年里,共有三任总经理。
2005年,委派郭特华筹备组建工银瑞信基金,由此进入工银瑞信担任总经理。
直到2019年离任,郭特华在工银瑞信担任总经理长达14年。
王海璐接替郭特华出任工银瑞信基金第二任总经理,2021年1月离任。
从王海璐2021年1月离任到2021年7月高翀上任的时间差里,工银瑞信总经理先后由朱碧艳和赵桂才代任。
2021年7月高翀上任,工银瑞信历史上的第三任总经理,在职4年多,将信管理总规模从1.7万亿元提升至2.1万亿元。
高翀另有任用,但接替总经理职位的安排目前尚无新消息。
不过,工银瑞信基金,工商银行持股80%、瑞士银行持股20%。
因此,工银瑞信核心高管大多来自工商银行体系,历史上三位总经理均如此。
- 2 -
净利润创新高,背后有玄机
工银瑞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7.45亿元,同比增长29.64%。
增速约30%!相比于去年同期直接大增近4亿元。
在整个中国基金行业的盈利榜上排位第二,仅次于易方达。
今年上半年,中国最赚钱10家公募基金公司,竟然是它们(表)

对比历史数据,
工银瑞信2024年中报显示净利润为13.46亿元,2024年年报净利润为21.10亿元;
工银瑞信2023年中报公司净利润为12.84亿元,2023年年报净利润为19.42亿元。
工银瑞信之所以令人惊讶,还源于它的管理规模,尤其是非货管理规模。
2025年上半年工银瑞信公募管理规模7877亿元,相较去年年末下行495亿元;二季度末非货规模仅4137亿,行业排名第十六,下滑到第二梯队。
作为一家银行系公募,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占大头,股票基金+混合基金+ETF,总规模近2000亿,FOF只有32亿。
工银瑞信没有披露营收数据,查看旗下产品表现,截至9月1日,表现最亮眼的今年以来收益86%,也无翻倍基金。
工银瑞信公募规模劣势如此明显、业绩优势也不突出,但整体盈利如此出色。
背后密码藏在‘非公募业务’。
作为银行系公募基金的‘头牌’,工银瑞信作为工商银行控股的子公司,除了公募业务外,还具有专户、社保、年金、养老金等非公募业务,以及QDII、QFII、RQFII等业务。
2024年年底,工银瑞信(含子公司)旗下的资产管理总规模已有2.1万亿元。
初步估算,非公募管理规模高达1.3万亿,占总规模60%。
比如,企业年金,2025年1季度末,工银瑞信基金企业年金组合有275只,期末组合资产净值接近3151.19亿元(人社部数据)。
比如,养老金,工银瑞信的业绩还不错。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工银瑞信管理的单一计划固定收益类组合和含权类组合近三年累计收益率分别为11.27%和11.65%(人社部数据)。
这在千亿规模机构中,是唯一实现双组合均超10%收益率的管理机构。
如今,非公募业务俨然成为工银瑞信发展特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