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易》之为书,向称难读

《易》之为书,向称难读。连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说“《周易》难读”,他在撰写《周易本义》时,老老实实地写下了不少“未详”阙疑之类的案语。易学作为一门学问,错综复杂,号称难通。《易》之难读和难通,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易》为专门之学;其二,易学旁涉甚广。既为专门之学,便不宜旁涉广,两者似难兼容,却偏偏兼容,故称“奇”、称“玄”。

《易》作为专门之学,首先体现在《周易》这部书的独特形式及其所包含的专门知识。作为《周易》之基础的《易经》由六十四个卦的符号和卦爻辞构成。这样一部书,字数不多,与另一部对中华文化影响极为深远的经典《老子》一样,也只有五千言。但它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文字与符号之间有深层的对应关系,每卦既有相对独立性,卦与卦之间又有相关性,且相关性不止一种。每卦主题以及每卦爻与爻之间的关系有显有隐,卦爻辞文辞古奥难懂。对《易经》做解释的《易传》成书年代与之相隔六七百年之久,也是形式多样,有的是逐卦逐爻地解释,有的是通论《易》之大义。《易经》这样一种文本形式,在先秦文献中是绝无仅有的。它除了拥有一套独有的符号系统,在文字组织方面,既不是《诗》那般全为诗歌语言,也不是像《书》《礼》和《春秋》那样记人、记事、记言,亦非《论语》那般的问答体,更非《庄子》《孟子》那样的论述体。到了《易传》有了问答和论述性的文字,但由于一般依卦爻辞起论,《易传》各种各篇的章节、段落之间的关系,有时亦难明白。所以,要想读通《周易》,首先得具备一系列的相关知识,即《易》的体例,比如卦(三画卦、六画卦)、爻(爻题、爻性、爻位)、阴阳、三才、上下二体、象、中正、乘承比应等。而正是这样一套用来解读《周易》文本的本来简单的体例,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象数体系来,如卦气说、爻辰说、纳甲说、图书学等等,于是在专门知识方面越走越深,越来越专门。依托这套象数体系讲出来的义理和思想,也就不如直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那么容易懂了。

《易》作为专门之学,在专门知识之路上越走越窄越专门的同时,也是越走越广,涉及的知识和知识领域越来越多。再者,《易传》通过解说《易经》所阐发出来的义理和思想,也即易道,多是形而上的抽象的道理,既然涉及事物的根本存在和原理,则必具普遍适用性。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叙》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中华文化史上,一种旁涉甚广、错综复杂的学问——易学,就这样形成了。

《周易》之“奇”、易学之“玄”,容易把人唬住。若要深入易学,弄清楚真相,还是得正本清源,首先进入《周易》经传文本。然后由“从源溯流”,才不会“迷不知本源”(张善文《周易入门》)。当然,这也并非易事。由《周易》到易学,若非先具备一些基础知识,纯粹靠自己研读《周易》经传来概括,是极难且没必要的。这就需要阅读易学“概论”“导论”式的著作。

改革开放以来,易学总论和入门性的著作,盖始于刘大钧先生的《周易概论》。刘先生此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简要介绍传统易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原为山东大学在全国最早开设的《周易》选修课而写,初稿完成于1982年”(刘大钧《周易概论·前言》),1986年由齐鲁书社初版发行。此书已近40年,不断再版和印刷,是学易、研易的经典入门读本。因为这是第一本易学“概论”式的书,所以研究性和学术性比较强,有大量引证。1991年底,香港学林书店出版了张善文先生撰写的《周易入门》,此书分13个专题介绍易学基本问题和基本知识,立意行文“通俗简捷”。两年后的1993年,朱伯崑先生组织了当时易学学术界的一些一流学者和中坚力量编成了《易学基础教程》由广州出版社出版。朱先生主编的这本《教程》大大拓展了“易学”相关内容。刘大钧、张善文和朱伯崑三位先生的这三本书都出版于上个世纪,在现当代总体介绍易学知识以及在易学教学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都是一版再版。只不过他们对《易经》卦爻辞介绍都不多。朱伯崑先生的《教程》没有解读卦爻辞的专章。张善文先生的《周易入门》虽然对《易经》六十四卦做了通盘的介绍,但是太简略。刘大钧先生的《周易概论》只讨论了一些疑难卦爻辞。

改革开放后至80年代末,基于古注对《易经》卦爻辞做通解甚至翻译的,先后有高亨、李镜池、金景芳、吕绍纲、黄寿祺、张善文先生等出版了相关著作。这些著作都是学术专著,不是讲义性质,不大适合直接当教材使用。2004年廖名春先生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易〉经传十五讲》,纳入北京大学“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之“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该书《易传》部分的六讲内容沿袭了《易学基础教程》第二章《易传》。《教程》此章本来为廖名春先生所撰写。廖先生的《十五讲》一书有教材的性质,书中对《易经》六十四卦的逐卦讲解,是基于他个人对卦爻辞的长期专门研究。后来,廖先生于2019年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更为详尽地解说卦爻辞的专著《〈周易〉真精神:六十四卦卦爻辞新注新译》。

在易学前辈已有研究成果和讲义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年轻易学学者在各自高校开设出“周易概论”类的通识课。据我初步了解目力所及,中国政法大学的刘震教授、同济大学的谷继明教授以及我的同事陈岘博士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刘震教授在中国MOOC平台开设的“周易概论”网络视频公开课于2020年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出于授课的实际需要,他们也开始自己编纂易学讲义。谷继明教授近年就出版了《周易导读》。现在敝校湖南大学陈岘博士即将出版他的《易学导论》。易学研究与教学,薪火相传,于此可见一斑,令人欣喜。

陈岘博士此书是他的MOOC视频课程“走进《周易》的世界”的讲义。陈岘博士是教学能手,他的课十分受学生欢迎,从来座无虚席。这固然由于他有一流的口才,更重要的是他对易学基础知识理解透彻、烂熟于胸。概言之,此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本书语言平实生动,把精深专门的易学知识谈得深入浅出。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讲义,是实际讲课的产物。现在不少讲义或概论、导论类教材,语言都太学术化。学术化的教材可能更适合在此领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的读者阅读,对于来自不同专业的有可能在此领域的知识为零基础的本科生而言,还是不宜太学术化。陈岘博士对此有非常明确的意识。他在讲解时很善于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从常见的成语和学生学过的课文切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二,本书内容适中。这同样是由于本书为实际讲课的产物,内容太多,不可能在一个学期里面讲完。很多教材内容太多,完全不可能讲完,所以大多是挑着讲。挑着讲,没讲到的部分学生自己阅读。这对于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是可行的,对于校选通识课的学生而言,未必适合,他们未必会去读课上没有讲过、不会考试的内容。于是,很难对这一领域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其三,本书逻辑层次清晰。首先对《周易》做一整体的介绍,然后依次介绍易之数与筮法、易之象,易之象数在卦爻辞中的体现和卦爻辞义理的阐发,接下来以三章的内容,介绍了易学从汉代到宋代的发展,最后一章谈《周易》的传播与影响。最后一章谈到《周易》向世界的传播,这一内容似乎在已有的易学导论类的著作中看不到。

其四,每章末拓展阅读和习题的设计,都是要而不烦,十分到位。有的朋友可能会对大学教材居然出习题,不以为然。我曾经就是这样的想法,后来意识到修选这门课的学生一般大多不具备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若要进入一个知识领域,必须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个新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果平时没有多少时间去反复阅读和浸淫其间,就应该通过习题的方式以加深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准确印象。现在大学生普遍课程太多,涉及的知识领域太多,若没有知识点的意识,往往就是浅尝辄止、糊里糊涂、考过便忘。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卦爻辞的解读中,有些不无可商,这大体是由于卦爻辞本身言辞古奥,可做多方面理解造成的,而讲义又不大适合做过多学术讨论。其二,《易传》本是《周易》极为核心和基础的内容,但本书对《易传》各篇内容和思想的介绍显然过于简略,不利于体现易为“大道之原”。其三,对易学史的介绍有些内容也过于简略,同时既然已及于宋代,则宜对此后时代的易学史也有介绍,以显示其完整性。后面这两个问题大体是由于本书作为讲义性质的教材所致,一学期的课程可能实在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内容。不过应该也还是可以考虑如何进一步裁剪、优化。

总而言之,本书颇适合作本科生学习易学的通识教材。我相信,本书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一定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周易》和易学的世界。

本文为《易学导论》“序”(陈岘 主编,商务印书馆,2024年11月版)。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