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 颜煜
过去一周," 最快女护士 " 张水华因一段关于调休的赛后发言,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护士群体高强度工作的讨论,也让其另一个身份——签约 MCN 机构的短视频创作者浮出水面。
相比于粉丝数上百万的传统医疗大 V,张水华的个人页面要冷清得多。没有加 V 认证,5 万粉丝,280 多条视频几乎全都和马拉松有关,只有在个人基本信息一栏,写着 " 福建医科大学 ",但并没有表明其护士身份。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这几年政策严管后的短视频医疗内容生态。
一方面,国家大力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创作健康科普内容,个别地市甚至还将健康科普作品列入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下重手敲打健康科普和商业推广之间的利益纽带,明令禁止医生直播带货。更为隐蔽的一条支线是,在收入普降后,医护人员对内容创作的商业变现更为渴望。
华医网发布的一份《医疗人才 2024 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显示,2024 年有 57.9% 的受访者薪酬下降,较 2023 年的 37% 上升 20 个百分点,相当于每 2 名医务人员中就有 1 人收入缩水。这份报告覆盖了全国 29 个省份近 3 万名医务人员。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抖音平台认证医疗创作者、科普内容均在显著增长——平台医疗领域新增认证作者 1.8 万名,累计个人认证创作者达 7.1 万;新增医疗科普内容超 400 万条,累计观看次数超 5000 亿次。
多方矛盾对冲下,如何寻求最优解,成为短视频平台、医疗类 KOL 以及背后的 MCN 机构共同面临的一场大考。

合规是底线
" 国家肯定不会倒退,态度很明确,就是强监管,回归医疗的本质。" 过去三年,某医疗 MCN 创始人张瑜深刻感受到了行业里的水温变化。
2022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等 9 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要求 " 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一纸禁令,让曾经火热的医生直播带货浪潮骤然降温。
时间退回到 2021 年——某头部医疗大 V 在医院值夜班时,外面排着 100 多个寻求合作的商户;某网红儿科医生,光是在平台橱窗上挂挂链接,一个月可以卖掉 7 万多件货品,其中大半商品单价超百元;更有某心血管内科医生告诉《健闻咨询》,有人向他允诺,只要配合带货,便可轻松月入 70 万。
而如今,这些奇闻轶事早已成为业内人追忆往昔的谈资。
" 医疗 MCN 业务会慢慢回归医生个人化运作,或者小团队化运作。" 张瑜告诉《健闻咨询》,政策收紧直接打击了 MCN 机构的盈利模式。在过去,医生直播带货是转化最快,效率最高的变现路径,也是医疗 MCN 赖以生存的业务根基。据他所知,过去几年,以医生带货为主要盈利手段的 MCN 公司大部分都经历了裁员、转型甚至是倒闭。
那些还存活着的医疗 MCN 机构,大多转向了更为隐蔽的流量变现模式——比如通过讲解药品通用名而非商品名,为特定药企导流;将医生推荐至企业产品相关会议,从活动佣金中抽成;或者将流量引导至线上就医平台或线下门诊,在私域内进行营销转化。
但无论如何,这些方式都无法填补直接带货的损失。一方面,它要求 MCN 机构有足够庞大的行业资源和更为深刻的商业洞察,另一方面,它的转化数据也远不如直播带货那么有说服力,自然也就卖不上价。
相比于被严格限制的医生账号,诸如张水华这样,有护士背景的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是这几年颇为特殊的一个现象。
以 " 护士 " 为关键词在平台检索,可以看到大量相关账号,内容从日常工作分享到生活记录,再到医院轶事演绎,甚至还有音乐舞蹈。和医生账号不同的是,这些护士账号大多不会进行 V 认证,虽然没有医疗机构的权威背书,不会获得平台在流量分配上的倾斜,但也因此避开了 " 不得开通橱窗 " 和 " 直播带货 " 的限制。

突围的可能
张水华的个人页面,同样开通了橱窗功能,但还没有任何商品上架。《健闻咨询》搜索了其它护士相关账号发现,这些账号主体售卖的商品五花八门,比如书籍、零食、日常品等等,和医疗健康并没有什么关联。
" 据我的了解,护士这个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并没有出现井喷式或者是更大的产业承接的逻辑。" 一位医疗 MCN 从业者告诉《健闻咨询》,在他看来,相对于医生,护士在内容深度、权威性构建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无法和上游客户之间形成商业上的链接。"
上述人士表示,医疗的本质是信任,而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要远胜过护士,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两者的商业价值," 药企肯定是绕着医生转,不会绕着护士转。"
尽管存在职业身份上的天然缺陷,但护士群体做自媒体并非没有机会。
前丁香园副总裁,医护职业规划辅导视频号 " 医疗职场非常帅 " 的博主帅玉环给《健闻咨询》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某知名医疗集团下属医院的新生儿科护士,专门到杭州咨询个人 IP 打造的问题。帅玉环帮她做了完整的定位分析,建议内容聚焦在新生儿护理领域,从专业角度分享育儿知识、护理技巧和 NICU 故事。
这位护士回去后立即行动,经过数月的精心运营,账号很快就做得风生水起。一直观察着这位护士个人发展的帅玉环认为,她的账号目前 " 确实还做得挺好的 "。
" 很多护士创作者并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而是转向个人生活、才艺展示,甚至打擦边球。" 帅玉环说,从泛泛的医疗健康角度,护士的权威性一定弱于医生,但如果落脚到某个针对性的细分领域,护理也许是更契合用户需求的对象。比如说,心内科护士分享心脏手术后的康复护理,产科护士分享围产期的注意事项,而不是去盲目跟风做泛娱乐的内容。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现有的政策监管下,不论是医生还是护士,运营自媒体账号,通过内容变现,已经不再是一个轻松的副业选择——它需要精准的市场定位,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耐心。
但同时,它也依然是一条高度关联主业,门槛相对较低的出路。
" 你做科普,国家是支持的,不会有那么多的管控,然后再用专业的东西去驱动品牌方的增长,就卖自己的专业。" 张瑜讲述了自己对于行业底层逻辑的理解,但他同时也表示,挣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还能留在牌桌上的医疗 MCN 机构,更相信细水长流," 这其实也更贴近医疗的本质 "。
对于那些有专业能力,希望借助自媒体平台实现长期发展的医护人员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时代——行业规范、竞争有序、专业的内容也更容易被看见。
只是,在入局之前,所有人都应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单纯地记录分享,还是把它当成一份持之以恒的事业?
(应受访者要求,张瑜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