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在热播电视剧《繁花》中,汪小姐抓住汇率并轨机遇,赚取“第一桶金”的故事,让一段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史走进了大众视野。而剧中故事的核心舞台,就在黄浦江畔的外滩15号——一幢拥有百年历史的古典建筑。这里,不仅见证了上海滩的世纪风云,更自1994年起,肩负起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使命: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 的所在地。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
这幢百年建筑,见证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作为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的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日,界面新闻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这栋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建筑,了解银行间市场的发展之路。
据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董忆伟介绍,在成立初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比较小,产品和服务也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仅限于国内银行。经过30多年的积淀与发展,如今的中国银行间市场在全球排名靠前。
“目前,我们的服务对象包括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家机构,业务范围覆盖银行间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各种金融产品现货及衍生产品的发行、交易、交易后处理以及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市场利率、汇率等基准指标的发布平台,还承担着支持和传导货币政策等方面的重要职责。”董忆伟表示。
界面新闻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市场存量债券约190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比88%。自成立以来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5%。2024年,银行间本外币市场成交规模达到2617万亿元,对应日均成交量10.5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超过1亿元,在我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的占比在7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市场“大动脉”,并且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结构和发展模式。
董忆伟强调:“我们不断完善市场产品与服务,提升服务市场质效,发展的速度应该说是非常快的。”
“对外开放”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另一张名片。近年来,外汇交易中心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推出了多项银行间市场的开放措施,并且通过持续优化市场微观机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多币种、多机制、一站式”的高效便捷投资渠道,用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银行间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
董忆伟介绍,在具体举措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开展工作。陆续推出“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为满足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对冲需求,先后推出了“互换通”、离岸回购等业务,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诸多符合其海外市场投资习惯的机制和安排,交易时长和服务地区范围也不断扩展。
“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银行间市场,为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开放带来的新需求、新标准,又反过来推动市场对标国际、完善机制、创新产品,持续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董忆伟表示。在市场需求和开放要求的推动下,银行间市场对标国际标准持续完善各项交易结算机制,拓展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业务新产品,服务能力和市场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成效显而易见,目前,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境外法人机构超过1100家,境外投资者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约4万亿元,2024年现券交易量19.1万亿元。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积极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既体现了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显著成就,也为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从外滩出发,联通全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三十年,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缩影,更是未来迈向金融强国、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力的坚实底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